各种各样的土壤2浙江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标要求
  1、 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
  2、 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主要性状。
  3、 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4、 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二、 教学设计的思路
  土壤的三种类型(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在生活中能观察到,但这往往是学生所忽略的。植物的生长跟土壤的类型密切相关。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学会种植植物,爱种去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更爱护大自然还给社会多添了几分"绿"。
  本节课内容教学的设计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非常重视STS教育思想,完成"生活--科学--生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体验,达到"乐学"的目的。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从2010年4月底到5月底每组用三类土壤分别种植同种植物。她们需要亲自挖土、陪土、每天浇等量的水、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
  课堂上一起做实验验证三种土壤的性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中获得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流程图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从2010年3月份初开始在三种土壤中种植3盆盆栽,每天拍照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找出跟预期的一些不同生长结果的原因,分析,反复试验等。我最终选中花叶常春藤的品种给学生去种植,买好小花盆等器材。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分组6人,师生一起选出每组负责人。
  2、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去校园寻找黏粒、粉砂粒、砂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利用砂粒、粉砂粒、黏粒配成三种土壤然后把植物载入其中,接着每天浇等量的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同是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由负责人安排好组内的资料收集、信息处理、ppt制作、汇报发言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六、 教学反思
  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给学生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做"的机会(劳作、实验探究等),有更多"看""说"的机会(对现场实验的思考交流、多媒体应用、小组长上台讲课等)。这节课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整堂课结构严谨衔接紧密,重点突出,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得较好。有位女生在谈学习感受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我在家种花就再也不害怕了!",是的,这正是我们教学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存在一些问题:
  (1)对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关注和分析得还不够,较多学生做出的实验不符合理论。这节课由于探究实验的控制变量没控制好,砂子、棉花的体积取得比较粗略,影响到实验结果,与我们理论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同时,应该让学生分析一下原因。
  (2)这节课还应在许多细节上下功夫,处理好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附录:
  自评: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点:
  (1)准备充分,抓住关键。开学初定了课题后,我便着手准备。3月份,我自己分别先用砂土、黏土、壤土种植同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每天给予记录、拍照。4月份初,植物生长的状况与预想的有些出入,开始积极寻找原因。因此,我还探究了一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最后选了花叶长春藤给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实验持续一个月,整个过程我都有跟踪、拍照。关于课堂上的渗水实验,我更是尝试了不下10次。可以说,植物的种植情况和渗水实验的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
  (2)重视学生体验,达到"乐学"的目的。全班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从4月底到5月底每组用三类土壤分别种植同种植物。她们需要亲自挖土、陪土、每天浇等量的水、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等。整个过程下来,没有一位学生感到辛苦,都非常的关心自己植物的生长。学生种植的植物情况开始有差异时,我要求学生查找"植物形状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并做成课件的形式。每组查找的资料都良好,学生们非常乐意去体验。
  (3)重视STS教育思想,完成"生活--科学--生活"的全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种植植物的实验结果开始入题,学生从视觉、触觉感受砂粒、黏粒,再亲自动手做砂粒、黏粒的渗水实验来了解三类土壤,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道理。 把这道理用于解释为何"壤土更适合种植植物"。最后,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分析实际的实验结果,谈感受。把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完成"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过程。
  他评:(各老师点评)
  翁紫媚老师:
  本节课整体效果好。准备充分,带学生劳作很有创意,课流程好,语言可组织再好些。
  刘耀俊老师:
  本堂课各环节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重点突出。课前音乐很好,展示学生的劳作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参与充分。但有些学生实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不同,实验设计的控制变量不够好,应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马军老师:
  教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亮点,思路新,学生主动性强。学生做实验是否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这与实验仪器,学生操作等问题有关,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分析。
  黄炎老师:
  引课较好,与学生互动多,课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引课音乐都花了很多心思,学生亲自劳作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实验的步骤是否应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让更多学生懂得怎样去操作。
  胡小燕老师:
  整个教学过程各方面处理都比较流畅,设计新颖,很好。如果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交流和探讨,这样课堂会更有活力,学生学得更多。
  赵如海老师:
  这节课体现了科学课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校改变教学方式的课改要求。对自己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学生收获主要是在课外,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学得也很快乐。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学困生"历来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软肋,如何解决"学困生"问题历来是每位教师思考和工作的重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孩子"落后"、"差"的事实,可是孩子到底哪方面落后、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却并不真正明白。而这才是转变后进生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想解决"学困生"问题,要采用恰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经过观察分析,我发现后进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困生类型、成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自制水枕预防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后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将84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
摘要: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转变角色,要求教师自身提高素质,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德促进者、催化剂,现在的教学的角色的转变,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充分享受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彼此的感情与观念,丰富了课堂,美化了课堂。  关键词: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促进者;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新课程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树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的作业设计理念。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广大历.史教师在
目的:探讨柏硝祛毒洗剂熏洗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肛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