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儒商和儒商精神的基本内涵
儒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人类型,是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儒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或商业精神,即儒商精神。这种精神既区别于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确立起来的西方商业精神,也不同于犹太商业精神、阿拉伯商业精神。它是儒家精神与商品经济法则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儒家理念经营实业,做生意如同做人一样,要讲究德行,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以仁爱之心对待同事、职工,使企业充满祥和的瑞气;在商业活动中坚持以义制利、以诚待人。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儒商精神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优秀商业文化。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曾经创造的经济奇迹,也证明了儒商精神有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商精神的价值,揭示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对提高我国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儒商精神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的精神,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种人力资源意识。
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人的重视和尊重,把人看作是世间一切物中最可宝贵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的著名命题,这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后来的儒家都认同于“人为贵”这个命题。例如,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的“良贵”(《孟子·告子上》),荀子则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荀子·王制》)。其后,无论汉儒从道德、社会人事方面讲“人为贵”,抑或宋儒从智能方面讲“人为贵”,并从二气相荡化生万物的体察中得出“惟人也得其秀而最为灵”(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结论,都从不同的历史画卷投射了儒家对人的问题的充分关注,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高度重视。
儒商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今天的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是最具有潜力,也是最具有弹性的。员工个人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对组织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实行人本管理。首先,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树立员工主人翁思想。例如在摩托罗拉,对人的尊重主要通过“肯定个人尊严”理念与活动体现出来。公司把人的尊严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等。通过方方面面的措施,赢得了员工对公司的热爱,这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获得巨大的回报。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使他们感到被上级重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再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松下”的“造人”确有一套办法:对派往海外的外国雇员,特别请到日本培训;对各类人员分批培训。最后,应和员工分享利益,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纽带。即根据组织绩效确定员工报酬,将参与管理与经济奖励联系起来,参与是利益共享计划的组成部分,它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的认真投入和合作。分享利益现在最流行的是员工持股,员工可以拥有他们所在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并且对公司的经营有发言权。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实行了员工股份合作制的公司,要比竞争对手在雇工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两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
2、“以义取利”的精神,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种经营理念。
人们往往根据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董仲舒的“正其谊(义)而不谋其利”以及宋儒的一些说法,便认定儒学重义轻利,排斥商业。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比如,在后人眼里,孔子好象只讲“义”,不讲“利”。其实,孔子也讲“利”,只是孔子讲的“利”是“义”的基础上“利”,不是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其实,《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又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
孔子的义利观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是经济组织而非慈善机构,企业必须旗帜鲜明的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取之有道”,无须“耻言利”。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管理的目的,不要只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更不能将其绝对化,而应义利结合,以义取利,在谋求利润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环保、就业、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如埃克森石油公司,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支出就有数亿美元。公司建立埃克森教育基金会支持教育事业,还通过捐助非盈利性组织来支持及满足重大的社会需求。
“以义取利”也包括行为上的“诚信”,即在市场经营中强调“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意识,向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同类商品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大消费者日益挑剔,顾客就是上帝,稍有不慎,得罪了上帝,那等于在砸企业自己的饭碗。
3、“和为贵”、“变则通”的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精辟论断。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富国》)。因此,“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天命章》)。在儒家看来,“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和”。“和”,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是高度和谐、至善至美的一种境界。
“尚中贵和”,注重和谐经营,和气生财,是儒商共同认可并积极遵循的商业经营之道。这是儒商精神和西方弱肉强食的商业竞争思想的一个明显区别。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和”主要涉及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寻找共同的生财之点,而不提倡你死我活,相互吞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本土竞争,更大程度上是海外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欲在全球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必须形成一种兼有竞争与合作功能的新型组织———战略联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二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淡化内部消耗性竞争,注重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解决冲突,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的变革、创新。三是对顾客的态度要和气,不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提倡让利于民,方便顾客,诚恳相待,和气生财。海尔的“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用户永远是对的”和“把用户的烦恼降为零”的经营理念中都处处显示出对顾客的真诚。
儒商精神注重“和”,但并不僵化。它一方面强调要待人以“和”,另一方面注重处事以通。它以儒家文化中的“穷则变,变则通”的精神为指导,在经营中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格局和陈规,能因时因势而变,从而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4、“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奋发向上的动力。
儒家思想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事业功名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张除旧布新,赞扬自强不息。《札记·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大传·革卦》中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儒家认为,《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锤炼出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的“孟泰精神”、60年代的“铁人精神”,到80年代的“二汽精神”、90年代的“海尔精神”、“长虹精神”、“联想精神”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怨天,不忧人,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无所畏惧,构成了我国企业文化拼搏向上的基调。
三、批判继承儒商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财富,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不利的影响,如提倡一味忍让,阻碍改革创新;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在管理中过分重视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刺激,缺乏利益机制,权、责、利不能统一;实行自我封闭,排斥现代公关等。这些不利因素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成为管理创新的桎梏。因此,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儒商精神的积极因素,提升我国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文化。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儒商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人类型,是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儒商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或商业精神,即儒商精神。这种精神既区别于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确立起来的西方商业精神,也不同于犹太商业精神、阿拉伯商业精神。它是儒家精神与商品经济法则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儒家理念经营实业,做生意如同做人一样,要讲究德行,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以仁爱之心对待同事、职工,使企业充满祥和的瑞气;在商业活动中坚持以义制利、以诚待人。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儒商精神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优秀商业文化。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曾经创造的经济奇迹,也证明了儒商精神有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商精神的价值,揭示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对提高我国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儒商精神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的精神,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种人力资源意识。
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人的重视和尊重,把人看作是世间一切物中最可宝贵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的著名命题,这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后来的儒家都认同于“人为贵”这个命题。例如,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的“良贵”(《孟子·告子上》),荀子则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荀子·王制》)。其后,无论汉儒从道德、社会人事方面讲“人为贵”,抑或宋儒从智能方面讲“人为贵”,并从二气相荡化生万物的体察中得出“惟人也得其秀而最为灵”(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结论,都从不同的历史画卷投射了儒家对人的问题的充分关注,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高度重视。
儒商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今天的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启示。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中,是最具有潜力,也是最具有弹性的。员工个人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对组织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者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实行人本管理。首先,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树立员工主人翁思想。例如在摩托罗拉,对人的尊重主要通过“肯定个人尊严”理念与活动体现出来。公司把人的尊严定义为:实质性的工作;了解成功的条件;有充分的培训并能胜任工作;在公司有明确的个人前途;及时中肯的反馈;无偏见的工作环境等。通过方方面面的措施,赢得了员工对公司的热爱,这极大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并获得巨大的回报。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使他们感到被上级重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再次,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基础。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造就人才。”“松下”的“造人”确有一套办法:对派往海外的外国雇员,特别请到日本培训;对各类人员分批培训。最后,应和员工分享利益,这是实行人本管理的纽带。即根据组织绩效确定员工报酬,将参与管理与经济奖励联系起来,参与是利益共享计划的组成部分,它的成效取决于员工的认真投入和合作。分享利益现在最流行的是员工持股,员工可以拥有他们所在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并且对公司的经营有发言权。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实行了员工股份合作制的公司,要比竞争对手在雇工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两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
2、“以义取利”的精神,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种经营理念。
人们往往根据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董仲舒的“正其谊(义)而不谋其利”以及宋儒的一些说法,便认定儒学重义轻利,排斥商业。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比如,在后人眼里,孔子好象只讲“义”,不讲“利”。其实,孔子也讲“利”,只是孔子讲的“利”是“义”的基础上“利”,不是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其实,《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又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
孔子的义利观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是经济组织而非慈善机构,企业必须旗帜鲜明的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取之有道”,无须“耻言利”。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管理的目的,不要只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更不能将其绝对化,而应义利结合,以义取利,在谋求利润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承担环保、就业、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如埃克森石油公司,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支出就有数亿美元。公司建立埃克森教育基金会支持教育事业,还通过捐助非盈利性组织来支持及满足重大的社会需求。
“以义取利”也包括行为上的“诚信”,即在市场经营中强调“信誉第一,用户至上”的意识,向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在同类商品竞争激烈的今天,广大消费者日益挑剔,顾客就是上帝,稍有不慎,得罪了上帝,那等于在砸企业自己的饭碗。
3、“和为贵”、“变则通”的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精辟论断。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富国》)。因此,“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天命章》)。在儒家看来,“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和”。“和”,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是高度和谐、至善至美的一种境界。
“尚中贵和”,注重和谐经营,和气生财,是儒商共同认可并积极遵循的商业经营之道。这是儒商精神和西方弱肉强食的商业竞争思想的一个明显区别。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和”主要涉及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寻找共同的生财之点,而不提倡你死我活,相互吞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的不仅是本土竞争,更大程度上是海外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欲在全球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必须形成一种兼有竞争与合作功能的新型组织———战略联盟,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二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淡化内部消耗性竞争,注重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解决冲突,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的变革、创新。三是对顾客的态度要和气,不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提倡让利于民,方便顾客,诚恳相待,和气生财。海尔的“首先卖信誉,其次卖产品”、“用户永远是对的”和“把用户的烦恼降为零”的经营理念中都处处显示出对顾客的真诚。
儒商精神注重“和”,但并不僵化。它一方面强调要待人以“和”,另一方面注重处事以通。它以儒家文化中的“穷则变,变则通”的精神为指导,在经营中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格局和陈规,能因时因势而变,从而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4、“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奋发向上的动力。
儒家思想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事业功名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张除旧布新,赞扬自强不息。《札记·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大传·革卦》中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儒家认为,《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锤炼出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的“孟泰精神”、60年代的“铁人精神”,到80年代的“二汽精神”、90年代的“海尔精神”、“长虹精神”、“联想精神”等,都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怨天,不忧人,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无所畏惧,构成了我国企业文化拼搏向上的基调。
三、批判继承儒商精神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丰富的财富,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不利的影响,如提倡一味忍让,阻碍改革创新;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在管理中过分重视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刺激,缺乏利益机制,权、责、利不能统一;实行自我封闭,排斥现代公关等。这些不利因素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成为管理创新的桎梏。因此,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儒商精神的积极因素,提升我国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文化。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