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圆中国梦》教学案例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理念,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国当前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如何才能够实现中国梦,让他们知道中国的自信以及民族的自信在哪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精神等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学习中可以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与品格,让学生与时代一起进步,与祖国共同成长。写这篇教学案例重点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一:如何正确进行课堂导入?
  在对《共圆中国梦》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小梦想”进行导入,另外还要搜集一些大人物的“小梦想”,最后导出中国梦。首先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梦想啊?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学生会对此进行回答:“有,我想当医生,可以救死扶伤。”“我想当宇航员,想去看看月球上面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当老师,像您一样传授知识。”“那么大家的梦想要依靠什么来完成呢?”“自己的努力。”“好好学习。”“是的,需要依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你们有没有往更深的层次想过呢?你们的梦想实现了是能够推动我们祖国的发展的。”当教师将学生的梦想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后,学生好像瞬间被点醒了一样,非常关注教师所说的。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生对于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谈一谈什么是梦想,利用一些名人的梦想来引出中国梦。比如袁隆平爷爷曾经说过,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现在虽然第一个梦没有实现,但是水稻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干才能够实现梦想。“袁隆平爷爷的梦想的实现对我们的国家有影响吗?”“有!”“是的,有影响而且有着很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只是我们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没有袁隆平爷爷那么大,但是我们都对中国梦有着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如何《共圆中国梦》。”
  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一门偏向文科的课程,所以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并不积极,甚至很多学生因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并且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所以对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注重课前导入的开展,找到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
  2.问题导读 引导学生探讨新知
  案例二: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如何实现中国梦?
  教师正式对《共圆中国梦》展开教学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如何实现中国梦,一部分为自信的中国人。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经过刚才讨论,我们可以明确得出,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那么应该如何去实现中国梦呢?大家对今天要讲的这一部分进行阅读,总结出实现中国梦应该做到的事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进行阅读,并认真地思考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在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看一看有没有哪位学生找到了实现中国梦应该做哪些事。如果有同学积极举手,教师就可以从举手的同学中选一位进行回答。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有的会提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人人都要参与进来。”等等,即使回答不全面,但是这确实是其中的一部分,与学生进行探讨后,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依次列出来。“实现伟大梦想 走中国道路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人人参与其中”。将这五点分别列出后,正式开始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阅读,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阅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才能够知道教师所讲的内容具体是什么。但是,由于学生对于单纯的阅读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更加深刻地了解教材中的内容。在对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教师可以先从整体来看,布置一个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从中提炼出主要信息,之后再在教学中注意细化。
  3.增加互动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案例三: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梦?
  在《共圆中国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总结出的五点进行知识填充,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如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怎么做呢?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会找到其中对应的内容“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等。学生自己找到这些内容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法制课固有的看法。对于另外四点的教学都可以以此为模板来开展,引导学生认识每一步所对应的内容,使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思考中清楚地了解并掌握该如何实现中国梦。对于另一部分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也可以仿照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开展,使教学彻底得到改善,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三观。
  自古以来,学生对于教师有一种天生的敬畏之情,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比较拘谨,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产生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就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没有参与感,就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记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的开展,为了能够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增加互动,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其中的一些重点,不仅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4.知识拓展 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案例四:如何让学生投身于实现中国梦?   教师在对《共圆中国梦》进行教学时,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进行拓展,丰富学生对于中国当前发展状况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从《中国力量》纪录片中截取一些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人们在为实现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另外,可以搜寻一些扶贫的案例,内容要真实,尽量选择视觉冲击较大的一些故事,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从中学生可以了解每一位中国人都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学习中。
  教学不能单纯地从课本出发,教师要注重课外知识在课堂中的融入,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类与时事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师要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见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一些鲜活的例子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了解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
  二、课堂总结
  梦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动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所以每一个人也应该有中国梦。我们在课上学习的是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做一个有自信的中国人,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我们的价值,推动我们国家的发展。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应该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祖国一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教学反思
  《共圆中国梦》这一课的教学开展并不难,因为教学内容的结构非常清晰,在教学时可以直接根据教材的順序进行教学。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发现,教材中涉及较多文件,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教学时不能单纯地拘泥于教材,应该从更大的角度看待这一课。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不仅需要对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要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对此进行反复斟酌。
  教学方法的纠结,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要考虑教材与教学方法是否契合,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的开展带来更大的助力。另外,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过去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仅教师教的过程不顺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需要对教学方法做出改变,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本课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考虑课堂中学生的提问,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预想各种意外状况的产生,避免出现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案例的反思,在教学中单调的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需要运用一些案例,不一定是情境设计,但是一定要把课堂氛围烘托出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所以在选择案例时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状况,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案例,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其本来的价值。
  本教学案例的开展是对自身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反思,通过对本案例的研究,笔者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希望能够看到本案例的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典型传统建筑样式。由于水电"开发",某些临水传统村落和建筑物面临拆迁。2006年贵州省清水江下游姚百万家族的吊脚楼进行了复原重建,然而当吊脚楼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思想启蒙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他们既是“荒原”中的先驱者,又是铁屋子中的先觉者,那么他们最终的命运如何?鲁迅先生对他们寄寓了哪些沉思呢?本文试就鲁迅小说中几位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作粗浅的分析。  1918年5月,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他以十三则没有日
【摘 要】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课逐渐淡化了它的人文诗性,而它的工具性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如何在语文课上演绎人文诗性的回归,是我们语文老师要思考的。我认为要完成这个重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升语文老师自身的诗情素养;第二,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诗性;第三,涵咏诵读,教师要做诗情飞扬的组织者。  【关键词】 人文诗性;回归  中国文化源远流
见闻之知在作文教学中指的是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德性之知指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见解,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两者统一于作文教学中就是内容与思想有机结合。通过积累见闻之知,丰富德性之知,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鲜活文章来。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写。或写得太空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平时观察少,留心少,积累的素材不多,到用时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不出来当然是正常的了。要写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号召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由于我国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才分布也呈现出了不均衡这一特点,在我国西部艰苦边远省份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一方面对人才
税负归宿亦称"税收归宿"、"赋税归宿"、"课税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后归着点,即税收负担运动的最后归着环节,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国外学者对公共经济学中的税负归宿
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其设计影响着建筑物的外观,还与居住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合理、科学的排水工程设计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寿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