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这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正在探究的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历史课堂;实施途径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有关内容和知识,教师常常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也就是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应该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教學实践,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文字史料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些文字史料或是历史人物故事的叙述,或是历史事件的介绍,其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对它们加以巧妙运用,就能为学生创设出富有吸引力的历史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课的“工业化的起步”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来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在向学生展示了毛主席的这段话之后,接着提问:“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一致回答:“说明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我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这一问题?”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自然地得出了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结论。这种运用文字史料创设的教学情境,既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运用图片史料创设情境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片史料,这些图片有实物照片,也有插图,还有很多历史地图,它们与教材中的文字解说一起,将一些历史问题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了历史的时间距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历史和社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图片史料,或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图片史料,为学生创设出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学情境,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改革开放的推进》一课中“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台湾政策变化的叙述,选择了一组以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业绩的图片,其中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照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照片,经济特区设立的的图片,“一国两制”提出及成功实践的照片,科教兴国战略的图片等,用各时期的图片为学生勾勒出一条新中国建设思想不断进步的历史线索,自然地营造出一种历史学习的氛围。这一情境,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阶段,面对每一幅图片,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形象、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同时也使学习的前后知识产生了联系,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当代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广泛地被运用到各门学科的课堂,其中历史学科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将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加以整合,制作成历史教学课件,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历史年代,有置身历史的感觉。这种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走进历史事件的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一课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过去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一些静止的图片资料,显然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火烧圆明园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感受到面对八国联军的暴行而喷发的憎恨情感,也就无法因此而产生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后来我尝试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施本节内容的教学,从有关影视作品中剪辑了一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逼真地再现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将当时悲痛的历史原貌进行了还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临历史现场;最后才展示了几幅圆明园历史残迹图片。这样一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难在学生心目中有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学生不但铭记了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人物进行当时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思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地“走进”历史人物,更加准确地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获得对历史人物更加贴切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教师应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体验和思考,这样才能避免热闹而效果全无的尴尬。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中“商鞅变法”一节内容时,就运用了角色扮演来创设教学情境,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设若你是当时的农民,你认为商鞅变法对你有益吗?设若你是当时的旧贵族,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设若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支持变法吗?假如你是当时的诸侯,你会支持变法吗?从这些角色来看,变法起到了哪些作用?请你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以不同的身份,纷纷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这一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原晓丽.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历史教学[J].教学世界(上),2009(8).
【关键词】情境教学;历史课堂;实施途径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有关内容和知识,教师常常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也就是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应该怎样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自身教學实践,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来提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运用文字史料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些文字史料或是历史人物故事的叙述,或是历史事件的介绍,其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对它们加以巧妙运用,就能为学生创设出富有吸引力的历史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九年级《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课的“工业化的起步”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就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来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在向学生展示了毛主席的这段话之后,接着提问:“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一致回答:“说明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我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应该怎样解决我国工业化水平落后这一问题?”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自然地得出了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结论。这种运用文字史料创设的教学情境,既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运用图片史料创设情境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片史料,这些图片有实物照片,也有插图,还有很多历史地图,它们与教材中的文字解说一起,将一些历史问题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了历史的时间距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历史和社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图片史料,或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图片史料,为学生创设出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学情境,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改革开放的推进》一课中“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内容时,根据教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台湾政策变化的叙述,选择了一组以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业绩的图片,其中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照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照片,经济特区设立的的图片,“一国两制”提出及成功实践的照片,科教兴国战略的图片等,用各时期的图片为学生勾勒出一条新中国建设思想不断进步的历史线索,自然地营造出一种历史学习的氛围。这一情境,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阶段,面对每一幅图片,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形象、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同时也使学习的前后知识产生了联系,培养了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当代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广泛地被运用到各门学科的课堂,其中历史学科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电脑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将文字、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加以整合,制作成历史教学课件,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历史年代,有置身历史的感觉。这种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走进历史事件的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一课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过去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一些静止的图片资料,显然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火烧圆明园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感受到面对八国联军的暴行而喷发的憎恨情感,也就无法因此而产生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后来我尝试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施本节内容的教学,从有关影视作品中剪辑了一些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逼真地再现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将当时悲痛的历史原貌进行了还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亲临历史现场;最后才展示了几幅圆明园历史残迹图片。这样一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难在学生心目中有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学生不但铭记了这一段屈辱的历史,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运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人物进行当时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思维,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地“走进”历史人物,更加准确地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获得对历史人物更加贴切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教师应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体验和思考,这样才能避免热闹而效果全无的尴尬。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中“商鞅变法”一节内容时,就运用了角色扮演来创设教学情境,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设若你是当时的农民,你认为商鞅变法对你有益吗?设若你是当时的旧贵族,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设若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支持变法吗?假如你是当时的诸侯,你会支持变法吗?从这些角色来看,变法起到了哪些作用?请你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以不同的身份,纷纷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这一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原晓丽.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历史教学[J].教学世界(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