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国民经济各方面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研究产业关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传统的投入产出发用感应度系数反映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用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辐射程度。双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某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可以划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北和西南。很明显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为进一步对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 30 个重点省区(不包含台湾、香港、 澳门)的42个产业部门对本省区的经济拉动影响力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明显。
关键词: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法;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聚类分析
产业经济关联分析属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间的中观经济学的范畴。里昂惕夫模型既有对产业市场结构价格一般均衡论的实证化,又有宏观统计对收人理论的多部门化这就是产业关联分析的经济学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渐趋一体化,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愈加频繁,关系日趋密切。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特征、模式、强度和方向,有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发展规律,更深层次地把握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和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
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表深刻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后向关联系数是指当某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改变一个单位时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量,通常用影响力系数测定,反映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力处于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产业部门需求变化对其他闭门需求的影响越大。
前向关联以投入产出表中的分配系数矩阵为基础,主要研究个产业初始投入的推动效果。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供给推动力处于平均水平,感应度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值越大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根据双系数将其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产业两个系数都大于1,表示该类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感应程度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这类产业是其他产业的中间材料的主要供应者,通过供给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这类产业需要大量消耗其他产业的产品,通过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类属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是政府应给予重点支持的关键型产业。比如农业、石油加工和金属制品业等。
第二类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表示该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这类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以最终产品为主。
第三类产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类产业是具有基础产业性质并对其他产业支持作用较强的一类。这类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品或服务,应优先发展,比如金融保险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第四类产业的双系数都小于1,表示该类产业影响力及感应度均较低,该类产业本身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易因其他产业发展而受到影响,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虽然这些部门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但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必要因素[1]。比如教育事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深刻地揭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根据反映产业关联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中国42个产业进行了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聚焦区域间产业关联
对我国大陆地区 30 个省区进行 K-means 聚类分析,则有利于从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上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K-means 聚类属于非层次聚类法的一种,也称快速聚类[2]。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对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分析。
传统的系数测度方法仅从中间消耗的角度說明部门间关联的相对强度,而非实际作用的强度或绝对力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假定了各部门的最终产出或总产出完全相等。如果相比各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出平均值,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出非常大或者非常小,则会导致加权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排序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排序相差很大。常会出现规模很小的产业却有巨大的影响力系数,得出与社会现实有出入的经济解释[3]。考虑产业部门的实际生产规模,我们可以采用加权的方法来衡量其经济地位和作用, 就我国30个重点省区(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的42个产业部门对本省区的经济拉动影响力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然后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来检验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三类省区的划分。
第一类中广东、上海、北京、福建、天津、江苏是地理位置上的东部沿海地带。在分析30个省区支柱产业时发现,从加权的双系数角度观察这6个省区产业结构特点,发现农业对这6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既不具有强拉动作用,也不具有制约作用,并且它们的龙头产业基本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这6个省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第二类包含18个省区,江西、湖南、河南等这18个省区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并且与第三类省区新疆、西藏、海南、陕西、湖北、吉林等6个省区相差不大,说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沿海部分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种差距的缩小说明我国经济战略的正确性。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我国在 2000 年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内在的协同一体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不仅应该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布局政策,更应正视产业结构相似的省区之间的聚集方式,依照处于不同产业结构的经济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做出合理的生产力布局,采取东西结合、沿海与内地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3]。
对于聚类分析部分的数学模型,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了我国的产业关联,即不同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分析,加权的双系数以及进行聚类分析的系数简单易计算但其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模型的改进不是很彻底。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利用了已有的历史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符合,但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模型对目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克杰,刘传哲,我国产业关联分析,http://www.doc88.com/p-9169009275966.html.
[2]贾俊平,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付荣,文娟,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关联分析,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swyj201405004.html.
[4]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作者简介:崔洁(1993—)女,汉,河南省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学历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传统的投入产出发用感应度系数反映某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用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辐射程度。双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某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可以划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北和西南。很明显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为进一步对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 30 个重点省区(不包含台湾、香港、 澳门)的42个产业部门对本省区的经济拉动影响力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明显。
关键词: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法;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聚类分析
产业经济关联分析属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中间的中观经济学的范畴。里昂惕夫模型既有对产业市场结构价格一般均衡论的实证化,又有宏观统计对收人理论的多部门化这就是产业关联分析的经济学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渐趋一体化,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愈加频繁,关系日趋密切。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特征、模式、强度和方向,有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发展规律,更深层次地把握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存关系和区域差距的演化趋势。
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表深刻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后向关联系数是指当某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改变一个单位时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量,通常用影响力系数测定,反映该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力处于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产业部门需求变化对其他闭门需求的影响越大。
前向关联以投入产出表中的分配系数矩阵为基础,主要研究个产业初始投入的推动效果。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供给推动力处于平均水平,感应度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值越大受到的需求压力越大。
根据双系数将其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产业两个系数都大于1,表示该类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感应程度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这类产业是其他产业的中间材料的主要供应者,通过供给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这类产业需要大量消耗其他产业的产品,通过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类属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是政府应给予重点支持的关键型产业。比如农业、石油加工和金属制品业等。
第二类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表示该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建筑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这类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以最终产品为主。
第三类产业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示该类产业是具有基础产业性质并对其他产业支持作用较强的一类。这类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中间消耗品或服务,应优先发展,比如金融保险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第四类产业的双系数都小于1,表示该类产业影响力及感应度均较低,该类产业本身既不易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不易因其他产业发展而受到影响,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虽然这些部门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但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必要因素[1]。比如教育事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深刻地揭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根据反映产业关联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中国42个产业进行了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聚焦区域间产业关联
对我国大陆地区 30 个省区进行 K-means 聚类分析,则有利于从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上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K-means 聚类属于非层次聚类法的一种,也称快速聚类[2]。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对我国不同省区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行分析。
传统的系数测度方法仅从中间消耗的角度說明部门间关联的相对强度,而非实际作用的强度或绝对力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假定了各部门的最终产出或总产出完全相等。如果相比各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出平均值,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出非常大或者非常小,则会导致加权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排序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排序相差很大。常会出现规模很小的产业却有巨大的影响力系数,得出与社会现实有出入的经济解释[3]。考虑产业部门的实际生产规模,我们可以采用加权的方法来衡量其经济地位和作用, 就我国30个重点省区(不包含台湾、香港、澳门)的42个产业部门对本省区的经济拉动影响力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然后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来检验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三类省区的划分。
第一类中广东、上海、北京、福建、天津、江苏是地理位置上的东部沿海地带。在分析30个省区支柱产业时发现,从加权的双系数角度观察这6个省区产业结构特点,发现农业对这6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既不具有强拉动作用,也不具有制约作用,并且它们的龙头产业基本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这6个省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第二类包含18个省区,江西、湖南、河南等这18个省区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并且与第三类省区新疆、西藏、海南、陕西、湖北、吉林等6个省区相差不大,说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与沿海部分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种差距的缩小说明我国经济战略的正确性。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我国在 2000 年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内在的协同一体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必须加强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不仅应该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布局政策,更应正视产业结构相似的省区之间的聚集方式,依照处于不同产业结构的经济地区的优势和不足,做出合理的生产力布局,采取东西结合、沿海与内地互相支援、互相促进的发展战略[3]。
对于聚类分析部分的数学模型,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了我国的产业关联,即不同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分析,加权的双系数以及进行聚类分析的系数简单易计算但其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传统模型的改进不是很彻底。同时,由于时间关系利用了已有的历史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与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符合,但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模型对目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克杰,刘传哲,我国产业关联分析,http://www.doc88.com/p-9169009275966.html.
[2]贾俊平,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付荣,文娟,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关联分析,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swyj201405004.html.
[4]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作者简介:崔洁(1993—)女,汉,河南省新乡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学历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