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是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校也加强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采取不同形式的交流项目。目前,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成为的研究一个热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现状及效果进行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化建议,为日后此项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短期国际交流;现状;效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顺应国际化的趋势以及国家对培养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国际交流的浪潮中,学生通过短暂的国外学习或者参与国际会议等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工作打下基础。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喜多村和之教授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
全美洲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教育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4]
顾明远和薛理银主要从教育系统的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出发对教育国际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教育国际化有两方面的主要目标。其一是理想主义的,主要是通过在正规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全球相互依赖的意识,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其二是实用主义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来在国际社会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比如掌握一门外语,了解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等。 [5]
邹冬云指出: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学校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己从单一的国外留学发展成为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合作研究、国际会议、暑期学校及双学位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及科研创新能力。[6]
Hans.De.Wit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三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他的观点倾向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强调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7]
(二) 短期国际交流
对于国际交流,学界的表述不尽一致。有的表述为“包括国际交流、境外学生培养(含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赴国(境)外高等学校交换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和境外专家师资的引进和管理”;有的则概括为“包括国境外学术交流、研修、高级访问、合作研究、学生交换、研究生联合培养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在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前提下,面向世界,通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性人才,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渠道。
三、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本文借用已有研究的成熟考量指标,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研究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他们在参与此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现将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一)学生交流的语言沟通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碍,表示基本听不懂国际学生的外语,说明学生在外语交流方面确实存在困难,因为国内的英语教育大部分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很少用到语言交流能力,所以导致很多中国的学生真的站到国际舞台时“张不开嘴”,或者根本听不懂英语口语。
(二)讨论参与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时一般不敢发言,没有自信的状态居多,或者根本不敢提出问题,说明中国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够,这或许与学生的语言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语言沟通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不敢轻易的开口。
(三)学生朋友的构成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时,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理论上是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但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与本国的学生进行交流,这与之前的一项报道相吻合:“很多国外留学的学生朋友交际圈仅限于国内学生”,这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自己融入到国际化环境中,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四、 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效果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访谈发现,即使有些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通过国际交流,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馈效果不错。
(一) 语言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无疑是提高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俗话说:“孰能生巧”,听的多了也就慢慢的熟悉了,再者在纯外语交流的环境,要想打破封闭的状态,必须学会用外语进行沟通,这样的环境促使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二) 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发生参与国际交流,接触到更多国际知名人士和学术朋友,了解到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的方向,对国外的风俗人情及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好的体验和感受,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 促进日后的国际交流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及知名导师,可以邀请这些知名导师来母校开展学术讲座或者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为日后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另一方方面,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之后,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师弟师妹,或者帮助他们联系国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这些都是无形资产。
五、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相关建议
总之,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通过这个交流活动,学生的整体反馈不错,学生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注重学生语言的水平
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很多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就要求学生要加强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保证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双重提高,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学校也可在学生外语方面进行相关的辅导,保证送出去学生的语言基础过关。
(二) 对学生进行引导
针对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中,相对封闭的情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提前了解异地的文化,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便日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环境,使自己真正从国际交流中受益。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du.com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http://www.baidu.co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日喜多村和之.大学的国际化[A].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大学论集(第15集)[C].1986。
[4]刘立编译.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向一篇敦促教育国际化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1987-04-17。
[5]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一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5。
[6]邹冬云.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167。
[7]Hans.De. Wit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unaNegra.msterdam.1995。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关键词:短期国际交流;现状;效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顺应国际化的趋势以及国家对培养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国际交流的浪潮中,学生通过短暂的国外学习或者参与国际会议等形式,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技能,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工作打下基础。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喜多村和之教授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讨论会”上,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
全美洲立院校联合会在敦促美国应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中认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应受到国际对话技术的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准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工作的品质”;“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教育观念,积极研究全球性问题,通过国际教育交流项目、技术支持等方式,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4]
顾明远和薛理银主要从教育系统的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出发对教育国际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教育国际化有两方面的主要目标。其一是理想主义的,主要是通过在正规教育课程中增加一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全球相互依赖的意识,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其二是实用主义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来在国际社会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比如掌握一门外语,了解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等。 [5]
邹冬云指出:随着改革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学校事业的发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己从单一的国外留学发展成为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访学、合作研究、国际会议、暑期学校及双学位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及科研创新能力。[6]
Hans.De.Wit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三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他的观点倾向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强调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7]
(二) 短期国际交流
对于国际交流,学界的表述不尽一致。有的表述为“包括国际交流、境外学生培养(含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赴国(境)外高等学校交换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和境外专家师资的引进和管理”;有的则概括为“包括国境外学术交流、研修、高级访问、合作研究、学生交换、研究生联合培养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在坚持民族化、本土化的前提下,面向世界,通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性人才,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渠道。
三、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本文借用已有研究的成熟考量指标,采用访谈的方式,对部分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研究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他们在参与此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现将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一)学生交流的语言沟通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存在交流方面的障碍,表示基本听不懂国际学生的外语,说明学生在外语交流方面确实存在困难,因为国内的英语教育大部分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很少用到语言交流能力,所以导致很多中国的学生真的站到国际舞台时“张不开嘴”,或者根本听不懂英语口语。
(二)讨论参与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时一般不敢发言,没有自信的状态居多,或者根本不敢提出问题,说明中国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够,这或许与学生的语言障碍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语言沟通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不敢轻易的开口。
(三)学生朋友的构成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到国际交流时,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理论上是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但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与本国的学生进行交流,这与之前的一项报道相吻合:“很多国外留学的学生朋友交际圈仅限于国内学生”,这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自己融入到国际化环境中,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四、 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效果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访谈发现,即使有些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通过国际交流,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馈效果不错。
(一) 语言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无疑是提高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俗话说:“孰能生巧”,听的多了也就慢慢的熟悉了,再者在纯外语交流的环境,要想打破封闭的状态,必须学会用外语进行沟通,这样的环境促使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二) 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发生参与国际交流,接触到更多国际知名人士和学术朋友,了解到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的方向,对国外的风俗人情及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好的体验和感受,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 促进日后的国际交流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及知名导师,可以邀请这些知名导师来母校开展学术讲座或者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为日后的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另一方方面,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之后,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师弟师妹,或者帮助他们联系国外导师进行联合培养,这些都是无形资产。
五、学生参与短期国际交流的相关建议
总之,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但是通过这个交流活动,学生的整体反馈不错,学生在很多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注重学生语言的水平
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很多学生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就要求学生要加强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保证读写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双重提高,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效果。学校也可在学生外语方面进行相关的辅导,保证送出去学生的语言基础过关。
(二) 对学生进行引导
针对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中,相对封闭的情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提前了解异地的文化,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便日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环境,使自己真正从国际交流中受益。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du.com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http://www.baidu.co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日喜多村和之.大学的国际化[A].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大学论集(第15集)[C].1986。
[4]刘立编译.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向一篇敦促教育国际化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1987-04-17。
[5]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一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5。
[6]邹冬云.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167。
[7]Hans.De. Wit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LunaNegra.msterdam.1995。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