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救孩子,这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教师肯定了这些都是救孩子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怯。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教师不作解答,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后,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司马光用石头砸破缸。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有三种情况可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想象。
1.变虚为实。由于作者构思、剪裁及行文的需要,有些文章往往用虚笔写事(如塑造典型),而留下一些“空白”给读者去想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只重点写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而且是“带着微笑死去的”这件事,其他有关小女孩的死的事则略去不写。教学到这里时,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女孩是大年夜因又冻又饿而死去的,死得多悲惨,那么大年之夜富家小孩也又冻又饿吗?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小孩此时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这时学生的脑海里会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富人家小孩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卖火柴小女孩冻饿而死的悲惨图。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就感到那个社会实在太不平等了。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理,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展开想象,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心灵得到了净化,想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多向改换。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的结尾“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时,有位教师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片肉后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这一提问,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形。有的说:狐狸叼起那片肉钻进洞里,小狐狸看到肉高兴地叫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见窝里的孩子哇哇地叫着:“我饿!我饿!”就伤心地哭了。有个学生却从反面的角度去想象,他说:“乌鸦知道狐狸疑心大,就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狐狸放下嘴里的那片肉正在发呆,乌鸦飞下来把肉叼走了。”这个学生的想象既合情理,又有创造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动脑,动口,还要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取“真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形式是作业练习和做实验。动手时,可以个人独自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群体进行。一般地说,做作业练习(填空、造句、造段、写篇等),则强调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通过自己动手作业,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大家动手。小组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各人之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带动,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设计不甚了解,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小组合作动手进行实验,在实践中共同获得“真知”,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里坦小学)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救孩子,这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教师肯定了这些都是救孩子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怯。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教师不作解答,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后,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司马光用石头砸破缸。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有三种情况可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想象。
1.变虚为实。由于作者构思、剪裁及行文的需要,有些文章往往用虚笔写事(如塑造典型),而留下一些“空白”给读者去想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只重点写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而且是“带着微笑死去的”这件事,其他有关小女孩的死的事则略去不写。教学到这里时,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女孩是大年夜因又冻又饿而死去的,死得多悲惨,那么大年之夜富家小孩也又冻又饿吗?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仿佛出现了富家小孩此时正在家长的带领下,烤着温暖的火炉,尝着喷香的烤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尽情地享乐的情景。这时学生的脑海里会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富人家小孩的享乐图;另一幅是卖火柴小女孩冻饿而死的悲惨图。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就感到那个社会实在太不平等了。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理,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展开想象,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心灵得到了净化,想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多向改换。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的结尾“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时,有位教师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狐狸叼起那片肉后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这一提问,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情形。有的说:狐狸叼起那片肉钻进洞里,小狐狸看到肉高兴地叫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见窝里的孩子哇哇地叫着:“我饿!我饿!”就伤心地哭了。有个学生却从反面的角度去想象,他说:“乌鸦知道狐狸疑心大,就心生一计,哈哈大笑起来,说:‘那片肉有毒。’狐狸放下嘴里的那片肉正在发呆,乌鸦飞下来把肉叼走了。”这个学生的想象既合情理,又有创造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动脑,动口,还要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取“真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形式是作业练习和做实验。动手时,可以个人独自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群体进行。一般地说,做作业练习(填空、造句、造段、写篇等),则强调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通过自己动手作业,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大家动手。小组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各人之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带动,形成立体的思维网络,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设计不甚了解,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小组合作动手进行实验,在实践中共同获得“真知”,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里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