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已在我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走进新型课堂,不难发现:数学教学目标已从纯粹的知识技能转向了关注“三維目标”;但从我县课改实践的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距离真正达到意义上的“整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反思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小学数学 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
要想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必须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三维”之间是立体横向的结构,是并列交融的关系,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所以不是线性的、纵向的而是交叉融合的关系,是立体结构。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缺一不可一样,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在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怎样确定三维目标
在平时教学交流中,很多教师都提出过去的教材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容易把握知识深度。现在依据课标,用教材教,虽然比过去灵活了,但教材图多,背景材料多,例题、练习少了,很多知识都赋予了情景,教师就不容易把握知识体系了。而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应有所不同。因学习内容差异,实施时应有所侧重。如计算教学,应着重计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如图形面积的推导、概念的初步认识等课重视操作,关注过程与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时段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定位,教师如果把握得好,比较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三、具体到每节课,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首先具体到每节课,备课时应有一个先后考虑的分步思路,即面对一节课,应首先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即知识与技能,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能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然后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周长”这个概念,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一下子难以建立“周长”的表象。因此,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个概念。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备课,教师脑中有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实施就更有效。
其次,具体到一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要有所侧重,不是平均用力,在每一节课中三个目标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周长》一课我认为应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当然并不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排斥于目标之外,而主要是通过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为媒介来实现其它两个目标的。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说明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仍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常规性教学任务,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仍然是教师钻研教材和预设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富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每一课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所侧重,但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
最后,为了更好的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现在新教材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年龄特点,很多也源于生活,但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少例题的设计与我们所教的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一味地按教材教,而应把握教材宗旨努力挖掘资源,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力求使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结合内容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同时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做到将教学内容熟悉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问就在身边,使学习活动变得更生动,从而达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最终目的。
四、实施三维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对“三维目标”作总体评价。以往,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周周清”。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其实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数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要阶段性地进行总体评价。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
小学数学 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
要想在教学中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首先必须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和关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三维”之间是立体横向的结构,是并列交融的关系,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所以不是线性的、纵向的而是交叉融合的关系,是立体结构。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缺一不可一样,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在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根据不同的课型怎样确定三维目标
在平时教学交流中,很多教师都提出过去的教材内容具体,目标明确,容易把握知识深度。现在依据课标,用教材教,虽然比过去灵活了,但教材图多,背景材料多,例题、练习少了,很多知识都赋予了情景,教师就不容易把握知识体系了。而实际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应有所不同。因学习内容差异,实施时应有所侧重。如计算教学,应着重计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如图形面积的推导、概念的初步认识等课重视操作,关注过程与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时段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定位,教师如果把握得好,比较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三、具体到每节课,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首先具体到每节课,备课时应有一个先后考虑的分步思路,即面对一节课,应首先考虑这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即知识与技能,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能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说出什么是周长,能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然后考虑要让学生怎样学即过程与方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周长”这个概念,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一下子难以建立“周长”的表象。因此,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描一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个概念。最后考虑怎样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备课,教师脑中有一个整体意识,清楚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实施就更有效。
其次,具体到一节课,三维目标的落实要有所侧重,不是平均用力,在每一节课中三个目标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什么是周长》一课我认为应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当然并不是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排斥于目标之外,而主要是通过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为媒介来实现其它两个目标的。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说明知识和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仍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常规性教学任务,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仍然是教师钻研教材和预设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富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每一课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所侧重,但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
最后,为了更好的实施三维目标,教学中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整合。现在新教材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年龄特点,很多也源于生活,但由于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少例题的设计与我们所教的学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一味地按教材教,而应把握教材宗旨努力挖掘资源,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力求使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认识密切相关,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结合内容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同时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做到将教学内容熟悉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问就在身边,使学习活动变得更生动,从而达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最终目的。
四、实施三维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对“三维目标”作总体评价。以往,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周周清”。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其实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数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要阶段性地进行总体评价。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