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強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不仅是其他学科的教育任务,也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升学率高一点、自己所教学科考分高一点
期刊
众所周知,初中化学新课程模糊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将实验与内容融为一体,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材中的实验具有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微型化、绿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等特点。特别是增加了许多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更有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下面谈谈本人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學  一、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有
期刊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探究性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锻炼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探究性学习,提出几点教学反思,以供同仁参考。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反思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期刊
当前,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是十分感兴趣,这造成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数学课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活泼,学生提不起兴趣;(2)搞“题海战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每天为了做题而做题;(3)“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消化的时间和空间;(4)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重点不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
期刊
当今时代,核电、风电以及光电等在我国发展很快,其对于我国减排工作的进展,能源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还能针对气候变化做出调节的应对措施,因此,其优势和价值是容易遇见的,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水电这一优势,对其进行开发,以降低我国能源消耗,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  水力发电 优势特点  一、水力发电的优势特点分析  第一,从经济方面来说,水力发电是最具直接效益的,其还能衍生出很多间接经济效益
期刊
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在科学教育中陶冶的,科学教育是决定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与否的重要途径。科学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的教育,二是教育的科学,前者是内容,后者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们成天喊科学教育,许多学校抓科学教育,社会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校内外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的科学教育问题不少,既存在科学的教育问题。又有教育的科
期刊
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堂课犹如一支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的余音。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
期刊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过度关注教师“教”的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的感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經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虽然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有整体上的提升。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新课程 转变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
期刊
我国建筑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建筑业施工伤亡人数居高不下。建筑施工的各类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要做到工人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认真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是当前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符合建筑工程管理规律和项目管理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施工事故的重要任务。  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1加强房屋建筑施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