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于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的黄石砚品质优良、独具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在历史长河中落后于其他名砚,被后人遗忘。今天,沉寂千年的黄石砚异军突起,浴火重生,重现昔日光华……
黄石砚,因产于河南方城县独树镇黄石山而得名。它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视为“天下之瑰宝”,受到书画名家的极力推崇。由于种种原因,黄石砚在历史长河中落后于其他名砚而被后人遗忘。如今,沉寂千年的黄石砚又异军突起,在短短20年间发展成为方城县的文化领军产业之一。
耀古铄今黄石砚
砚为研磨的文具,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文房四宝”之首。地处河南南阳盆地东北隅的方城县盛产一种闻名遐迩、位居中国五大名砚之首的优质砚台——中国黄石砚。
黄石山为伏牛山脉延伸的低山余脉,因山中有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以山命砚,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城黄石砚历史悠久,它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主要原料是产于黄石山的墨石、青石、紫石、青紫石、凤眼石、玉黄石和七彩石。
与众不同的石材,造就了黄石砚独具一格的品质。所制上等砚,石含七彩,有的彩如写意画晕染交融,有的彩如工笔画勾勒分明,非人工所能为之,恰如天外来笔。其砚玉质镜光,哈气成雾,着墨即研,墨光如油,不渗不涸,储久如新,深受历代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所称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一书中,罗列全国26种砚台,将黄石砚列为石砚之首。书法家黄庭坚曾为此写下了“乃知此山自材美,物欲致用当穷搜”的佳句。到了明代,文学家马愈专著《方城石》,极力推荐黄石砚,称其为“石中之上品”。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作了很高的评价,并亲笔题字“中国黄石砚”;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也为黄石砚题词;著名书法家孙敦秀盛赞黄石砚为“砚中极品”。
由此,在众多文人名流影响之下,黄石砚开始走出黄石山北麓的“砚瓦石沟”,并广为天下人所用。
沉寂千年,重现光华
黄石山南山脚下就是生产砚台的村庄,叫砚山铺,现为方城县独树镇境内的一个村。砚山铺,原名研山村。据说大书法家黄庭坚畅游黄石山时途经研山村,看到各家各户刻磨石砚堆积如山,就将村名改为砚山铺。村名的形成,也正说明了这里的先辈自古就以磨刻砚石为生。村中至今仍有“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之说。古代女子无不以精通女红(指精通纺花针线活)为荣,谁人不善女红,便是无德无能,甚至羞于言嫁。而砚山铺村的女子却不以为然,她们冲破世俗,竟然一个个掌握了刻磨砚石的手艺,这在当时实为难得。
黄石山峻雄突兀,海拔近700米。从山上采下如玉般温润的青、紫砚石,再运至山下制砚,一条通往舞文弄墨的斯文之路,却是在用肩扛背驮中用脚板一点一点从陡峭的山涧踏出来的。千百年过去了,即使现在,山上狭窄的羊肠小道依然无法通过任何现代运输工具。于是,黄石山中便经常可以看到背负石块的采石人蹒跚走下山来的场景。
妙“笔”能生花,石砚不能“言”。因为有了笔的进化和发展,“文房四宝”中的“砚”不得不在历史中沉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久已不闻的采石、刻砚之声才又回响在黄石山间。
黄石砚之所以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重获新生,主要原因是它有着宝玉般的石质、优良的砚品和精湛的工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黄石砚由浮雕造型变为透雕造型是其发展中的关键一步的话,那么,由单一品种迈向多元化品种更是黄石砚得以重获新生的一次“革命”。黄石砚根据石质设计图案,花鸟风景人物,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1993年,中国黄石砚荣获中国国际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中国黄石砚参加全国石砚展览,并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1995年,中国黄石砚又被国家轻工业部推荐为名牌产品;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前列,并在全国发行。
迎来发展春天
漫步在方城县城,销售黄石砚的店铺随处可见。黄石砚从没落走向新生,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和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对黄石砚传统文化产业培育高度重视,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在保护基础上开发,使黄石砚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期做大做强,发扬光大,重新焕发出历史的熠熠光彩。
为将“黄石砚”品牌发扬光大,方城县成立了黄石砚协会组织,以协会为纽带,统一解决采石、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筹建黄石砚工艺研究中心,组织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研制高精尖产品;对黄石砚石材资源勘察,定位、定量开采;划定封山保护和开采范围,严禁滥采乱挖。
方城县华宝黄石砚厂是生产黄石砚砚台、摆件、石猴、奇石及大型雕塑類的专业厂家。该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雕刻风格,各种产品古朴大方,雕刻工艺精湛、生动逼真,又结合现代的工艺雕刻技法,使每件产品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历史悠久和现代技艺的精湛。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城县华宝黄石砚厂厂长张伟还创办了“奇石名砚阁”,是该厂在外直销的连锁店名,专营该厂生产的各种石雕工艺品收藏品,也可来料来样加工定做,并经销各种会议用品。奇石名砚阁以石以砚为媒,广交四海宾朋,为广大奇石、砚台爱好者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服务。
走进奇石名砚阁,笔者触摸着一方方多彩的黄石砚,细腻而温润的触感传向指尖,似默默讲述着穿越千年的荣辱兴衰。
“如今的黄石砚雕刻博采众长,已有了不小的进步。”厂长张伟介绍说。为培育开发黄石砚传统文化产业,自1989年开始,方城县与香港联贸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创建了方城县裕联黄石砚工艺有限公司,迅速恢复和发展了黄石砚工艺生产,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黄石砚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上世纪90年代初,华宝黄石砚厂等10多家开发黄石砚的企业逐步崛起,制砚队伍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工艺精湛的雕刻大师,创作题材实现了由单调向丰富的突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方城黄石砚文化产业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自幼生长在砚山铺村的任永廷是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制砚人,他一手创办了方源黄石砚工艺厂,并任设计师兼老板。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设计,吸收融通木刻、雕塑、玉雕、石刻、篆刻、书法、绘画等技法,并赋予时代精神,创新立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目前,已精雕出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岁寒三友、龙凤戏珠、月满西楼、锦上添花、鱼跃龙门等上百个品种。
2010年,任永廷生产制作的黄石砚亮相于京城,相继参加了“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其中,作品《三思砚》被中华民族艺术品珍馆收藏,成为我国石砚界一支瑰丽的奇葩。
2011年7月29日,方城县委、县政府举行了中国黄石砚进京展新闻发布会,中国“文房四宝”专家名人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出席会议,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2012年春,方城县方源黄石砚工艺厂黄石砚作品《锦绣河山》被中南海收藏;2012年4月,该厂黄石砚作品《月满西楼》在“文房四宝”展览会上荣获国家特等奖;2012年9月,该厂黄石砚作品被中国将军书法院冠名为特供砚,被全国第七届农运会指定为特供砚。
目前,方城县开发黄石砚的企业已有上百家,在县城繁华街道,已经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黄石砚销售专业街,每年都有数万方黄石砚从此走出方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南阳联系国内外的一条文化纽带。
作者单位:河南省方城县电视台
黄石砚,因产于河南方城县独树镇黄石山而得名。它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视为“天下之瑰宝”,受到书画名家的极力推崇。由于种种原因,黄石砚在历史长河中落后于其他名砚而被后人遗忘。如今,沉寂千年的黄石砚又异军突起,在短短20年间发展成为方城县的文化领军产业之一。
耀古铄今黄石砚
砚为研磨的文具,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特有的色调和造型,加之浑然天工的巧琢,以其庄重与风雅,成为“文房四宝”之首。地处河南南阳盆地东北隅的方城县盛产一种闻名遐迩、位居中国五大名砚之首的优质砚台——中国黄石砚。
黄石山为伏牛山脉延伸的低山余脉,因山中有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以山命砚,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城黄石砚历史悠久,它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主要原料是产于黄石山的墨石、青石、紫石、青紫石、凤眼石、玉黄石和七彩石。
与众不同的石材,造就了黄石砚独具一格的品质。所制上等砚,石含七彩,有的彩如写意画晕染交融,有的彩如工笔画勾勒分明,非人工所能为之,恰如天外来笔。其砚玉质镜光,哈气成雾,着墨即研,墨光如油,不渗不涸,储久如新,深受历代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所称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一书中,罗列全国26种砚台,将黄石砚列为石砚之首。书法家黄庭坚曾为此写下了“乃知此山自材美,物欲致用当穷搜”的佳句。到了明代,文学家马愈专著《方城石》,极力推荐黄石砚,称其为“石中之上品”。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作了很高的评价,并亲笔题字“中国黄石砚”;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也为黄石砚题词;著名书法家孙敦秀盛赞黄石砚为“砚中极品”。
由此,在众多文人名流影响之下,黄石砚开始走出黄石山北麓的“砚瓦石沟”,并广为天下人所用。
沉寂千年,重现光华
黄石山南山脚下就是生产砚台的村庄,叫砚山铺,现为方城县独树镇境内的一个村。砚山铺,原名研山村。据说大书法家黄庭坚畅游黄石山时途经研山村,看到各家各户刻磨石砚堆积如山,就将村名改为砚山铺。村名的形成,也正说明了这里的先辈自古就以磨刻砚石为生。村中至今仍有“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人人都会刻砚瓦”之说。古代女子无不以精通女红(指精通纺花针线活)为荣,谁人不善女红,便是无德无能,甚至羞于言嫁。而砚山铺村的女子却不以为然,她们冲破世俗,竟然一个个掌握了刻磨砚石的手艺,这在当时实为难得。
黄石山峻雄突兀,海拔近700米。从山上采下如玉般温润的青、紫砚石,再运至山下制砚,一条通往舞文弄墨的斯文之路,却是在用肩扛背驮中用脚板一点一点从陡峭的山涧踏出来的。千百年过去了,即使现在,山上狭窄的羊肠小道依然无法通过任何现代运输工具。于是,黄石山中便经常可以看到背负石块的采石人蹒跚走下山来的场景。
妙“笔”能生花,石砚不能“言”。因为有了笔的进化和发展,“文房四宝”中的“砚”不得不在历史中沉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久已不闻的采石、刻砚之声才又回响在黄石山间。
黄石砚之所以能够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重获新生,主要原因是它有着宝玉般的石质、优良的砚品和精湛的工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黄石砚由浮雕造型变为透雕造型是其发展中的关键一步的话,那么,由单一品种迈向多元化品种更是黄石砚得以重获新生的一次“革命”。黄石砚根据石质设计图案,花鸟风景人物,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1993年,中国黄石砚荣获中国国际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中国黄石砚参加全国石砚展览,并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1995年,中国黄石砚又被国家轻工业部推荐为名牌产品;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前列,并在全国发行。
迎来发展春天
漫步在方城县城,销售黄石砚的店铺随处可见。黄石砚从没落走向新生,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和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对黄石砚传统文化产业培育高度重视,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在保护基础上开发,使黄石砚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在新时期做大做强,发扬光大,重新焕发出历史的熠熠光彩。
为将“黄石砚”品牌发扬光大,方城县成立了黄石砚协会组织,以协会为纽带,统一解决采石、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筹建黄石砚工艺研究中心,组织技术合作和技术攻关,研制高精尖产品;对黄石砚石材资源勘察,定位、定量开采;划定封山保护和开采范围,严禁滥采乱挖。
方城县华宝黄石砚厂是生产黄石砚砚台、摆件、石猴、奇石及大型雕塑類的专业厂家。该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雕刻风格,各种产品古朴大方,雕刻工艺精湛、生动逼真,又结合现代的工艺雕刻技法,使每件产品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历史悠久和现代技艺的精湛。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城县华宝黄石砚厂厂长张伟还创办了“奇石名砚阁”,是该厂在外直销的连锁店名,专营该厂生产的各种石雕工艺品收藏品,也可来料来样加工定做,并经销各种会议用品。奇石名砚阁以石以砚为媒,广交四海宾朋,为广大奇石、砚台爱好者和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服务。
走进奇石名砚阁,笔者触摸着一方方多彩的黄石砚,细腻而温润的触感传向指尖,似默默讲述着穿越千年的荣辱兴衰。
“如今的黄石砚雕刻博采众长,已有了不小的进步。”厂长张伟介绍说。为培育开发黄石砚传统文化产业,自1989年开始,方城县与香港联贸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创建了方城县裕联黄石砚工艺有限公司,迅速恢复和发展了黄石砚工艺生产,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黄石砚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上世纪90年代初,华宝黄石砚厂等10多家开发黄石砚的企业逐步崛起,制砚队伍逐渐壮大,出现了一批工艺精湛的雕刻大师,创作题材实现了由单调向丰富的突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方城黄石砚文化产业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自幼生长在砚山铺村的任永廷是名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制砚人,他一手创办了方源黄石砚工艺厂,并任设计师兼老板。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设计,吸收融通木刻、雕塑、玉雕、石刻、篆刻、书法、绘画等技法,并赋予时代精神,创新立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目前,已精雕出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岁寒三友、龙凤戏珠、月满西楼、锦上添花、鱼跃龙门等上百个品种。
2010年,任永廷生产制作的黄石砚亮相于京城,相继参加了“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其中,作品《三思砚》被中华民族艺术品珍馆收藏,成为我国石砚界一支瑰丽的奇葩。
2011年7月29日,方城县委、县政府举行了中国黄石砚进京展新闻发布会,中国“文房四宝”专家名人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出席会议,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2012年春,方城县方源黄石砚工艺厂黄石砚作品《锦绣河山》被中南海收藏;2012年4月,该厂黄石砚作品《月满西楼》在“文房四宝”展览会上荣获国家特等奖;2012年9月,该厂黄石砚作品被中国将军书法院冠名为特供砚,被全国第七届农运会指定为特供砚。
目前,方城县开发黄石砚的企业已有上百家,在县城繁华街道,已经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黄石砚销售专业街,每年都有数万方黄石砚从此走出方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南阳联系国内外的一条文化纽带。
作者单位:河南省方城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