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少数民族文化挖掘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富有特色,其中布依族婚礼习俗又别具一格。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结婚前的准备工作,盛大的结婚仪式以及离婚和改嫁的方式等均具有独特而浓重的民族风情。
  关键词:民族文化;布依族;婚礼习俗
  水城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少数民族的婚礼相对于汉族婚礼来说,真是别具一格,其中布依族的婚礼极具特色。
  一、恋爱方式
  1.“逛场”——男女集体相亲会
  在布依族中有一种集会式的活动,称为“逛场”,相当于贵州苗族和彝族中的“跳月”。二月十三日为“逛场”的吉日良辰,参加“逛场”的未婚男女由母亲伴随。“逛场”进行的场地是之前族人聚在一起商议好的。“逛场”一开始,首先由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高举一杆花旗沿着场地步行环绕三圈,将花旗插在场地中央,然后由三个壮士骑骏马绕更大的范围跑三圈,这圈内的范围就是歌舞活动的场所。中间长者举旗走的小圈就是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场地。参加这个活动的女子一个个都珠光宝气,引人注目。若是有男子吹着芦笙迎上来,姑娘不管中不中意都必须随男子绕花旗三圈并报歌声。姑娘如果不中意,便在歌声里表示婉拒,男方只得另寻所好。姑娘则回到母亲身边,等待下一个男子前来求爱。男女确定关系的选择权大多在于女方。
  活动进行到午夜时分,彼此中意的男女双方进入小圈,男方撑伞,女方坐在伞下与男方深谈,通宵达旦,黎明时分才分开,各自散去。然后双方亲属会见,议定婚约,仪式才算完成。
  2.“浪哨”——用音乐交流感情
  在布依族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主要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增进感情,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他们这种谈情说爱的方式,称之为“浪哨”,汉语称为“赶表”,是一种纯粹的恋爱活动。浪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里进行,另一种是在寨边或者路边进行,无论以什么形式,多半是男子主动到女子所住的寨上约会。浪哨一般会吹树叶,也吹姊妹箫。
  在布依族中,有人会介绍青年男女双方认识,而这个人就是男方的保人,而且双方都要有保人。在双方认识后,青年男女双方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浪哨”,在现代汉语中又称之为“对歌”。在“浪哨”过程中,如果男方“对歌”赢了女方,则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如果“对歌”输了,则成功的几率就微乎其微。因此,“浪哨”这个活动也能体现出布依族女孩的择偶观。
  布依族节庆和结婚喜庆是青年男女恋爱的好机会,在这样的集会中,若男方看上某个女子,他就会求某个与女子相熟悉的女青年当介绍人为之传话。被看中的姑娘若是回话“我们是哥妹”或“我们是亲戚”,就表示姑娘婉言拒绝,若姑娘看着男子并对其微笑点头,就表示该男子可以与自己“对歌”。这就是他们恋爱的第一步。
  男女双方恋爱初次见面时,要先唱《相会歌》,彼此之间一问一答。双方在初次的“浪哨”时建立初步情感,此后两个人可以继续相约“浪哨”。不论约会时间的长短,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分手,而“浪哨”的地点必须是行人视所能及的地方,青年男女双方总是相距一米,并且两人必须面部同朝一个方向或者背对着背。
  二、结婚准备
  1.男方登门提亲
  经过一段时间的“浪哨”,如果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男方就会请两个人去女方家里说亲,这两个人都必须是女子,带上男方准备的一坛酒,一只雄鸡,一只母鸡,一袋叶子烟,两斤糖去女方家里提亲,在汉族里称之为“插香”,亦称之为“订婚”。两个人在女方家里吃一顿饭,这顿饭叫做“开口亲”。最后这两个女子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与男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匹配,从而得出两个年轻人的订婚日子。在定好日子之后男方去提亲的那两个女子要再带上一坛酒去通知女方订婚的日子,这个在布依族里称为第二次提亲。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匹配,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双方家长确定送彩礼的数额,但布依族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取六即禄的谐音。
  2.双方约定婚期
  布依族提亲结束之后通常要等个一年半载男女双方才能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由男方父母、媒人去女方家,并送一定的酒、猪肉、糯米粑粑,糯米粑粑是最重要的礼品(若在非传统节日见到布依族做糯米粑粑,则说明此人家多半正在筹备喜事)。准备主要包括服饰方面的,布围裙,满口围腰,头巾以及雕花,还要请老人做好帐子。男方准备好后就要向女方送去“母舅钱”和“父母钱”若干,这些钱则是女子的嫁妆,但女方家里所准备的嫁妆通常远远超男方所送过去的“母舅钱”和“父母钱”。且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女方不得到男方家里过年。
  三、结婚仪式
  在订婚半年之后,双方就会在通过八字匹配的日期结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办喜事”。在男方的接亲队伍中,会选择四个人作为哥郎(亦作“歌郎”):大哥郎、二哥郎、三哥郎、四哥郎。在这四个人中对大哥郎、二哥郎、三哥郎“行酒令”的要求特别的严格(所谓行酒令,是布依族在结婚时所唱一种歌曲)。有些地方还会加一女子作为哥郎。届时男女双方的哥郎要从晚上唱到天亮,直到第二天的吉时发亲时才停止。
  1.接亲送亲习俗
  到结婚之日,新郎家派出几个小伙子和姑娘挑着糯米、酒等前去迎接新娘。新郎一般要携带母亲送的项圈、银手镯给女方,有甚者新娘当天要戴八个戒指。而女方同时也要送“老衣”给男方母亲,如果女方没有能力,送不起“老衣”,则要拒收男方家里送来的项圈和手镯。这叫礼尚往来。至于男方接亲时去多少人,这是由男方家决定,一般去得越多越热闹,也越表现出男方家的人缘关系。这时,女方寨中的姑娘小伙要举行相应的仪式,然后盛情款待男方家的接亲队伍。
  当男方的接亲队伍一跨进女方的村寨,埋伏在四周的青年就会将接亲队伍团团围住,然后将手中早已准备好的锅灰向接亲队伍抹去,一边抹一边喊着“给你们谷种,给你们菜种”并向接亲队伍扔一些泥巴之类的东西,一直要闹到女方家门口。对于这样的闹亲接亲的人毫不在意,反而身上的东西越多越高兴,因为那就象征着沾到新郎新娘的喜气越多。   接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时,要先唱三首酒令,再把送上前来的酒饮完后方可进入女方家。饮完酒之后男方的大哥郎、二哥郎、三哥郎、四哥郎就会被引入女方的祠堂,此时女方的哥郎已经在祠堂等候。男女方的哥郎都依次坐好,男方的哥郎坐在祠堂的左边,女方的哥郎坐在祠堂的右边,大哥郎都坐在最上座的位置,然后双方的哥郎在一起吃完饭后就开始对“酒令”。女方的哥郎先唱,男方的哥郎接着对,对“酒令”一直到要天黑以后才能结束。然后由男方家的二哥郎进行“交叉酒令”,女方家会准备四份东西放在桌上,分别用四个碗盖着,其中两个碗里有大豆,另外两个碗里什么都没有。二哥郎随机掀开其中的两个碗,如果掀开了有大豆的碗,就意味着大豆吃丰年。如果两个碗里都没有大豆,就会引起大笑,则预示着今晚运气不好。这个习俗过后,男方家的大哥郎就不再对“酒令”,而是由二哥郎和三哥郎来进行。这场对“酒令”要到天亮才结束。
  第二天早上,鸡鸣以后,女方家会早早的准备早饭招待男方家的客人,早饭过后,女方家里组织的“送亲客”将新娘送走,男方家里的接亲队伍则负责将女方家里的嫁妆带走。四哥郎在女方家用一根竹竿挑着女方家的一大块猪肉。新娘出家门时又自己的姐夫或者妹夫背出家门,一段路后,就由男方家组织的人来背新娘,背新娘的人要全是女子,将新娘背到男方家的不远处就不用背新娘了,让新娘自己走。但是由于新娘害羞,怕被男方寨子中的人看见,在路上总是尽量拖延,黄昏时才达到男方家的寨子。在这一路过程中,大哥郎随身携带一些酒,遇到路口和各路神仙的祠堂都要倒一些酒水进行祭拜。
  新娘当天不进新郎家,而是寄住在男方的亲友家或者是邻居家,等到第二天的“吉时”才到男方家里举行婚礼。新娘在男方族人的簇拥下进家门时,要摸一摸装有钱粮的木头,并且要从马鞍一边走过,在布依族里称之为“骑马摸斗”,表示到了夫家后会掌握钱财。在布依族的传统思维里,这“骑马摸斗”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能力创造幸福生活。这和女方家的族人向男方家的接亲队伍抹锅灰和扔泥巴一个样,是一种祝福仪式。另外男方也要准备一盆水和一把梳子,给新娘梳妆打扮,寓意梳新头发和新生活的开始。
  当婚礼完成这些仪式之后,新娘由大门进入男方家的祠堂,进行祭祖。祭祖完成后从大门而出,进入男方家的伙房。伙房的桌子上早已摆满了男方家里精心准备的饭菜。新娘子要在这里吃进入婆家的第一顿饭,这顿饭叫做“下马饭”。这里的饭菜也是在祠堂里祭祀过的饭菜,在祠堂里叫做“供神饭”。吃过饭后男方家里的三哥郎用从女方家里带来的挑肉的竹竿为新房里的婚床挂好蚊帐,与此同时也要唱挂蚊帐是专有的“酒令”。此外,男方家也要派出女性长辈在婚床上撒大豆,寓意花开结果,希望新人早日生育后代。
  结婚这天,全寨的人都会来帮忙。主人一般都会用一种古老的敬酒方式向前来贺喜的人敬酒。主人家把甜酒放在坛内,坛口用稻草栓塞紧,把一根长长的细竹管穿过塞子伸进坛内饮酒,一伙父老乡亲街坊邻居坐在火边谈心,贺喜的歌手们你一首我一首唱起祝福的歌谣。
  2.“不落夫家”习俗
  在布依族的婚礼习俗中还有一点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新娘在新婚之夜并不进入婚房与新郎同居。在新婚后的第二天就匆匆随“送亲客”返回娘家。这种风俗在布依族的习俗里叫做“不落夫家”。男方家里一般都是安排两男一女随新娘回娘家,要携带八对糯米粑粑去新娘家,寓意好事成双。男方家的人一到家门口就得一人喝一杯酒。进入女方家的祠堂时,女方家里已命人准备好了饭菜。男方家选出的代表就要陪女方家选出的代表喝酒,期间男方家的代表一定要比女方家的代表多喝两杯。喝四杯叫做“四季发财”,喝六杯叫做“六味高升”,喝八杯叫做“八满成松”。主要有三种选择,而男方家代表喝哪一种主要取决于女方代表喝多少杯。
  女子“不落夫家”回娘家后,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男方家,更不会与男方同房。或者男方在农忙时间,可带上一点礼物,如糖、烟等,接新娘回家住上几天,求其“帮忙”。而结束“不落夫家”的时间并不能确定,有一年、两年、三年,最多五年,通常都是三年。“不落夫家”的年限主要视结婚双方的年龄和感情而定,而过去的年代里,由于早婚现象严重年限也就更长。这种“不落夫家”的习俗,是原始社会母权制的“从妻居”,向父权制社会的“从夫居”过度的一种婚姻习俗残余。
  3.戴“假壳”习俗
  所谓“假壳”,是一种形似畚萁的女帽,用竹笋为架,青布包裹制成。戴时,“假壳”上还需加一块花帕。一旦男方家里认为女方家长住的条件满足时,就会给女方戴上“假壳”。给新娘戴“假壳”并不容易。女方戴“假壳”只能在每年的八、九月份至第二年四月份这一段时间。戴“假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要秘密进行。到时候,会由男方家的母亲和嫂子这两位女性亲戚,带上酒、鸡、“假壳”先到女方家躲起来,选择适当的机会突然跳出来抱住新娘,解开她的发辫为她戴上“假壳”。若是没有解开发辫,新娘跑开了,这次戴“假壳”就宣告失败,就需要以后重新进行。若新娘不满意这婚姻,戴“假壳”时就会强烈反抗。新娘戴上“假壳”离开自己家时后会大哭一场,称为“哭嫁”。标志着她娘家生活的结束,成为夫家的人了。因为布依族青年妇女有一种传统观念,就是“坐家”时间越长,越觉得光荣,结婚不久就与丈夫同居长住,会受到别人的鄙视。
  四、离婚与改嫁
  任何婚姻都有破裂的可能,布依族也不例外。夫妻俩离婚时,家里的田地房屋都要分女方一半,除去分割这些夫妻间的共同财产男方还有赔偿给女方钱,女方分到的房屋和田地交由女方自行处理。子女的抚养权经双方商议后决定。在离婚上,大体和汉族差不多,而且着重保护女方的利益。
  双方离婚后,女方若决定改嫁,就不仅要自己的父母同意,还要征得男方父母的同意。改嫁的仪式就不像第一次嫁娶那样风风光光了,而是由女方改嫁到的那家直接派人到女方家里接亲,宴请宾客,婚礼规模就相对小一些。
  总之,通过对布依族婚礼习俗的整理,概述了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婚礼前的准备,婚礼仪式,离婚与改嫁的方式,使布依族的婚礼习俗以与我们所熟知的汉族婚礼文化截然不同的姿态展现出来,体现了布依族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更全面的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习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若修、韦向学.《中国婚俗集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
  [2]刘魁立、张旭.《婚嫁礼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科研项目“水城少数民族文化挖掘——布依族的婚礼习俗研究”(项目编号:2014DXS014)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德育实效,既是当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从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和德育的内涵入手,探讨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的措施,以期为更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内涵;措施  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对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提出了教学要求: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做到直呼音节。对汉语拼音要求一步步的提高,这也显示了小学汉语拼音极其重要。为了适应教学,我潜心研究,由于曾多次教一年级,每一次对汉语拼音的教学,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更会有不同的收获。故此,我向扎根于拼音教学的同仁们献出我的金点子。  一、以实物来学拼音  实物,即实际应
期刊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公平,实现的是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现以水城县南开乡沙拉小学为例,谈谈现在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
期刊
摘 要:生本教育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人。阿莫纳老师的实验课堂可谓是生动地教学案例。教育是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与老师的引导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乐趣的发现;学生有着惊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关键在于老师的培养能够唤醒学生的潜在表达能力;对学生不足的包容是一个老师智慧与胸怀的体现;阿莫纳老师的课堂处处体现了为人师的用心与智慧。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育正能量;信任;包容  一、《孩子们,你们好!》与生本课堂
期刊
摘 要: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就成了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建设,改善优化农民群众健身的设施条件;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导的农村体育指导核心队伍,培养乡村体育骨干,充分开发利用秦皇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资源,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的健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服务体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践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初中英语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可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配合比较健全的评分制度,增强组内成员的竞争意识,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听说课教学;竞争意识;评价制度  合作学习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信息互动,它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它能活跃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地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发
期刊
妇产科病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女性,而且病种众多,尤其是在孕妇、产妇以及新生婴儿中,在围手术期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对于妇产科室的高感染率,除了病患自己所患的显性疾病之外,还可能是外界所存在的易感染因素导致,包括环境的污染、护理工作缺漏、抗生素的误用等,其中抗生素的滥用是目前妇科病患感染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外因。本研究主要从病患在住院期间的身体特征、抗生素的运用、护理方面提出针
期刊
摘 要:在北京、上海,以及我们身边,看不见中国的街头音乐家,也感受不到街头音乐的氛围。西方街头丰富多彩的多元音乐文化,引发我们深刻思索。是什么在制约着中国街头音乐的发展?中国的街头音乐有没有未来?  关键词:西方街头音;乐中国街头音乐;社会包容性;文化多样性  一、街头音乐的概念和地域范畴  街头音乐,顾名思义,即在街头巷尾展示的音乐。街头音乐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凡以人为主体,在公众场地(诸如公园、
期刊
摘 要: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朴实而又凝重的写实笔触,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在改革开放春风之下,“漏斗户主”陈奂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悄然患上了“失语症”。尽管积极上城寻求“治病”良方,可却越发严重。陈奂生之“失语症”,是其思想和心理上一个复杂的交流障碍,不仅与当时中国老一代农民不谋而合,也暴露了改革开放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问题。  关键词:《陈奂生上城》;失语症;改革开放;农民;高晓
期刊
摘 要:1957 年宗璞在“双百”方针提出后发表的小说《红豆》,是她开始受到文坛瞩目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以及女主人公关于“爱情”与“革命”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感受。而做为文章线索的两颗红豆从很好看地戴在头上,到被踩碎后放在盒子里藏着,到六年后重回旧地引起回忆,一直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见证着两位主人公之间感情世界的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