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必备素质。通过深入挖掘母语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核心课程,加强母语文化课与各其他课程间的协同,强化母语文化应用能力训练,可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活其创新思维、点燃其创造热情,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新工科;母语文化素养;人才培养
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科在校生总计约1072万人,占全国高等教育体量的1/3,可谓工程教育大国。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数量和质量却在55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7,[1]大而不强的工程教育状况已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作为一所百年工科大学的中文教师,我们谨以对母语文化教育如何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一、母语文化素养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新工科之新体现在理念、结构、模式、质量、体系五方面。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强调科学、人文与工程的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与实践能力,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工科人才。在新理念新要求的烛照下,传统工科教育中因忽视母语文化教育所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凸显,母语文化素养之于新工科人才的意义也更为醒目。
(一)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必备素质
近年来,工科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足问题广受关注,“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不自信。”[2]大学生竟不能准确规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不仅让人质疑其文化身份,怀疑其学习能力,也忧心于其民族情感。[3]
强调新工科人才的母语文化素养,不仅在于希望借此提升其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还在于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是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保障——母语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是自我表达的天然工具,我们对信息的甄别汲取、提炼加工、创新输出等能力都与母语素养息息相关,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每个学生在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都应该使用其母语”。[4]
我们的母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工科人才必备的终身学习能力、理解沟通能力、创意整合能力、感召合作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批判反思精神俱可从母语文化中获得滋养。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乃至学生本人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必备素质,其缺位会深刻影响和限制工科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
(二)“大华语”的崛起呼唤新工科人才提升母语文化国际视野
李宇明把“大华语”定义为“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当前,普通话的全球影响力急遽增强,华语社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生活,也使各华人社区的语言互動更便捷。大华语的崛起无疑为中国制造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
但我们也应意识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大华语有丰富的语言变体,如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母语文化教育——既要扎根于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了解和尊重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华语观”——要不再忽视对海外华语和唐人街华语的关注,不再人为强化普通话与台湾国语间的差异与对立,而是把各种华语变体都作为华人的语言智慧来珍重,更加关注各华语社区的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相互理解、借鉴和吸收。[5]
(三)母语文化符号可激活新工科人才创意思维,推进中国创造,催生中国品牌
新工科建设是为适应以新的技术、产业、业态和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需要而提出的,新工科人才肩负着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历史重任。自主品牌是一国软实力的组成要素,美国正是靠可口可乐、迪斯尼、谷歌、微软、苹果等全球知名品牌成为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中心,日韩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与其自主品牌的崛起密切相关。
而“品牌就是符号”,打造强势品牌必须依托“超级符号”“超级词语”——“超级符号就是被重复了几百几千年的文化符号、公共符号;超级词语,就是被重复了几百上千年的文化词语、公共词语。”植根于文化遗产、蕴含文化原力的符号词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一旦它们被合宜的产品征用,则意味着一个超级品牌的诞生。华杉甚至说:“什么叫产品,就是你找到一个超级词语,然后用产品去把它实现”。[6]可见,好创意好产品都植根于丰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蕴含丰富的设计理论,也创造了大量深富象征意义和美学意味的中国文化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符号可使设计凸显中国特色。2008北京奥运会对汉字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就“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气派的北京奥运汉字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实例”。[7]“华为”“方正”“百度”“汉庭”“九阳”这些名牌,仅从品牌名称就可知其所得民族文化之滋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古迹、民间工艺品、地方风物与民俗等,更是催生“中国设计”的灵媒,因其“不仅在物质形态层面蕴含着丰富的造型元素,而且每一种造型都是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象’的具象化呈现”,其中“深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提取这些造型元素融入当代设计,就是把历史引入现实,把中国展现给世界”。[8]所以通过深入挖掘母语文化资源,提升母语文化教学效果,可为新工科人才的民族品牌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中华文化的渊深浩淼与新工科人才专业学习任务的繁重向母语教育者提出的首要挑战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这里的目标设定要胸怀高远又脚踏实地,内容选择要注重能力又强调视野,兼顾方法示范与兴趣引领,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精选各类好文章,使学生在体悟、模拟的基础上提升母语理解、鉴赏与书面表达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母语素养的重要指标,其中写的能力更直观——一下笔,便知有没有;而读的能力更基础——它不仅是重要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也是训练和提升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文体意识与表达规范意识,为准确、得体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
新工科学生母语文化教育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现母语魅力与特色的各类文章范本,即“好文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体悟母语的语言文字特色,同时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操练从范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技巧。使读写训练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深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推介部分关于民族语文现代发展及中外语文对比的文章,拓展其语文视野,深化其对母语文化国际境遇的思考,为日后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母语资源奠定基础。
(二)精选若干朗读、发言、讨论、谈判、演讲等音视频材料,为学生树立母语口语表达标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工科人才在学习和工作中面对学术交流、设计沟通、竞标推广等问题时,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9]除了朱自清提及的传统“说话”经典,还可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上精选演讲、辩论、访谈等音视频资料,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范本,并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与朗读能力,使学生练就在公开场合自由得体地发表演说,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在概论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经典文化符号为中心,剖析其中蕴含的哲学精神、历史积淀与修辞艺术,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符号的当代价值,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与自主品牌创新能力
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符号的选择,一要考虑符号中积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间的契合度,二要注意选择能彰显传统设计理念与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三要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关联,这种尝试沟通历史与现实、关注设计背后的理念与精神、注重学科合作协同育人的母语文化教育,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而意在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落实以上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工科人才不仅能以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能使“中国文化”“中国理念”成为产品设计和创新的灵感库与动力源。
三、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素养达成研究
提升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素养,可将重点放在以下三方面:
(一)大力加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育目标落实中的主导作用
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加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参照国外知名工科大学的课程体系[10],我们建议将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写作、演讲与沟通等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要求,彻底扭转母语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被边缘化的状况;继而以学生母语应用能力提升为旨归,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组织形式,加强读、写、说能力训练,采用能激发、彰显学生母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评方式;最后还要加强高等母语文化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母语文化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与各类课程间的育人协同,使之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关联呼应,使之成为既自带魅力,又善于借力、长于助力的新工科建设生力军
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教育既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又因关乎学生的民族文化感情养成与语言思维能力提升而与学生的德育、智育密切相关,故新工科学生母语文化教育既要以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又不可封闭于几门核心课。现实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如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关心学生实验、调研报告撰写中出现的语文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其在小组讨论或学习汇报中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学习专业论文写作规范,与德育课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演讲赛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母语文化素养对自身的价值,增强学习动力,又可赢得不同学科教师对母语文化教育的认同与支持,合力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
(三)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便于激发兴趣、交流切磋、分享成果的母语文化学习与展示平台,推进学生母语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母语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实践平台,依托校内文化社团,通过开展古诗文朗诵、论辩与演讲、汉字书写与听写大赛、国学知识竞赛、书法与绘画展、广告创意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深入感受母语文化魅力、分享母语文化修习成果提供方便,并将学生参与母语文化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提供激励学生母语自主学习的制度保障。
四、结语
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华语”的崛起呼唤新工科人才提升母语文化国际视野,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母语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核心课程,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与各类课程间的育人协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平台,强化母语应用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解、沟通与表达能力,以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的创造热情,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参考文献:
[1]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1).
[2]徐晖,黄霞,等.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3]李宇明.论母语[J].认为母语是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世界汉语教学,2003(1).
[4]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語言规划进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525.
[5]李宇明.大华语:全球华人的通用语[J].语言文字应用,2017(1).
[6]华杉,华楠.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84,90.
[7]周庆生.北京奥运会中的中国汉字元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8]田龙过.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J].包装工程,2018(20).
[9]朱自清.说话.梁仁编.朱自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326.
[10]林健,彭林.普渡大学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及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金海鹰,黄瑶.韩国高校母语教育及其对中国母语教育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6(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母语文化素养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GJXH2017-215)
关键词:新工科;母语文化素养;人才培养
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科在校生总计约1072万人,占全国高等教育体量的1/3,可谓工程教育大国。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工程师数量和质量却在55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7,[1]大而不强的工程教育状况已无法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作为一所百年工科大学的中文教师,我们谨以对母语文化教育如何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一、母语文化素养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新工科之新体现在理念、结构、模式、质量、体系五方面。相对于传统工科,新工科更强调科学、人文与工程的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与实践能力,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工科人才。在新理念新要求的烛照下,传统工科教育中因忽视母语文化教育所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凸显,母语文化素养之于新工科人才的意义也更为醒目。
(一)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必备素质
近年来,工科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足问题广受关注,“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不自信。”[2]大学生竟不能准确规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不仅让人质疑其文化身份,怀疑其学习能力,也忧心于其民族情感。[3]
强调新工科人才的母语文化素养,不仅在于希望借此提升其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还在于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是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保障——母语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是自我表达的天然工具,我们对信息的甄别汲取、提炼加工、创新输出等能力都与母语素养息息相关,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每个学生在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都应该使用其母语”。[4]
我们的母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新工科人才必备的终身学习能力、理解沟通能力、创意整合能力、感召合作能力、责任担当意识、批判反思精神俱可从母语文化中获得滋养。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乃至学生本人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必备素质,其缺位会深刻影响和限制工科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
(二)“大华语”的崛起呼唤新工科人才提升母语文化国际视野
李宇明把“大华语”定义为“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当前,普通话的全球影响力急遽增强,华语社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生活,也使各华人社区的语言互動更便捷。大华语的崛起无疑为中国制造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
但我们也应意识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大华语有丰富的语言变体,如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母语文化教育——既要扎根于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了解和尊重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华语观”——要不再忽视对海外华语和唐人街华语的关注,不再人为强化普通话与台湾国语间的差异与对立,而是把各种华语变体都作为华人的语言智慧来珍重,更加关注各华语社区的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相互理解、借鉴和吸收。[5]
(三)母语文化符号可激活新工科人才创意思维,推进中国创造,催生中国品牌
新工科建设是为适应以新的技术、产业、业态和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需要而提出的,新工科人才肩负着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历史重任。自主品牌是一国软实力的组成要素,美国正是靠可口可乐、迪斯尼、谷歌、微软、苹果等全球知名品牌成为世界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中心,日韩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与其自主品牌的崛起密切相关。
而“品牌就是符号”,打造强势品牌必须依托“超级符号”“超级词语”——“超级符号就是被重复了几百几千年的文化符号、公共符号;超级词语,就是被重复了几百上千年的文化词语、公共词语。”植根于文化遗产、蕴含文化原力的符号词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一旦它们被合宜的产品征用,则意味着一个超级品牌的诞生。华杉甚至说:“什么叫产品,就是你找到一个超级词语,然后用产品去把它实现”。[6]可见,好创意好产品都植根于丰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蕴含丰富的设计理论,也创造了大量深富象征意义和美学意味的中国文化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和符号可使设计凸显中国特色。2008北京奥运会对汉字元素的创造性运用,就“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气派的北京奥运汉字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实例”。[7]“华为”“方正”“百度”“汉庭”“九阳”这些名牌,仅从品牌名称就可知其所得民族文化之滋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古迹、民间工艺品、地方风物与民俗等,更是催生“中国设计”的灵媒,因其“不仅在物质形态层面蕴含着丰富的造型元素,而且每一种造型都是中国文化的深邃‘意象’的具象化呈现”,其中“深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提取这些造型元素融入当代设计,就是把历史引入现实,把中国展现给世界”。[8]所以通过深入挖掘母语文化资源,提升母语文化教学效果,可为新工科人才的民族品牌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中华文化的渊深浩淼与新工科人才专业学习任务的繁重向母语教育者提出的首要挑战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这里的目标设定要胸怀高远又脚踏实地,内容选择要注重能力又强调视野,兼顾方法示范与兴趣引领,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精选各类好文章,使学生在体悟、模拟的基础上提升母语理解、鉴赏与书面表达能力 读写能力是学生母语素养的重要指标,其中写的能力更直观——一下笔,便知有没有;而读的能力更基础——它不仅是重要的知识、信息获取方式,也是训练和提升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文体意识与表达规范意识,为准确、得体的书面表达奠定基础。
新工科学生母语文化教育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展现母语魅力与特色的各类文章范本,即“好文章”,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体悟母语的语言文字特色,同时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操练从范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技巧。使读写训练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深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推介部分关于民族语文现代发展及中外语文对比的文章,拓展其语文视野,深化其对母语文化国际境遇的思考,为日后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母语资源奠定基础。
(二)精选若干朗读、发言、讨论、谈判、演讲等音视频材料,为学生树立母语口语表达标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工科人才在学习和工作中面对学术交流、设计沟通、竞标推广等问题时,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9]除了朱自清提及的传统“说话”经典,还可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上精选演讲、辩论、访谈等音视频资料,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范本,并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与朗读能力,使学生练就在公开场合自由得体地发表演说,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在概论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经典文化符号为中心,剖析其中蕴含的哲学精神、历史积淀与修辞艺术,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符号的当代价值,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与自主品牌创新能力
这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符号的选择,一要考虑符号中积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间的契合度,二要注意选择能彰显传统设计理念与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三要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关联,这种尝试沟通历史与现实、关注设计背后的理念与精神、注重学科合作协同育人的母语文化教育,扎根于优秀民族文化,而意在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相信,通过认真落实以上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工科人才不仅能以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与工作效率,而且能使“中国文化”“中国理念”成为产品设计和创新的灵感库与动力源。
三、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素养达成研究
提升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素养,可将重点放在以下三方面:
(一)大力加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育目标落实中的主导作用
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加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参照国外知名工科大学的课程体系[10],我们建议将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写作、演讲与沟通等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要求,彻底扭转母语教育在工科人才培养中被边缘化的状况;继而以学生母语应用能力提升为旨归,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组织形式,加强读、写、说能力训练,采用能激发、彰显学生母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考评方式;最后还要加强高等母语文化教育研究与师资培训,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母语文化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与各类课程间的育人协同,使之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关联呼应,使之成为既自带魅力,又善于借力、长于助力的新工科建设生力军
新工科人才母语文化教育既有自身的独立价值,又因关乎学生的民族文化感情养成与语言思维能力提升而与学生的德育、智育密切相关,故新工科学生母语文化教育既要以母语文化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又不可封闭于几门核心课。现实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母语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如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关心学生实验、调研报告撰写中出现的语文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其在小组讨论或学习汇报中口语表达上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学习专业论文写作规范,与德育课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演讲赛等,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母语文化素养对自身的价值,增强学习动力,又可赢得不同学科教师对母语文化教育的认同与支持,合力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
(三)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便于激发兴趣、交流切磋、分享成果的母语文化学习与展示平台,推进学生母语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母语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实践平台,依托校内文化社团,通过开展古诗文朗诵、论辩与演讲、汉字书写与听写大赛、国学知识竞赛、书法与绘画展、广告创意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深入感受母语文化魅力、分享母语文化修习成果提供方便,并将学生参与母语文化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提供激励学生母语自主学习的制度保障。
四、结语
母语文化素养是新工科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华语”的崛起呼唤新工科人才提升母语文化国际视野,我们要通过深入挖掘母语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核心课程,加强母语文化教育与各类课程间的育人协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平台,强化母语应用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解、沟通与表达能力,以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学生的创造热情,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参考文献:
[1]陈涛,邵云飞.《华盛顿协议》:内涵阐释与中国实践——兼谈与“新工科”建设的实质等效性[J].重庆高教研究,2018(1).
[2]徐晖,黄霞,等.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3]李宇明.论母语[J].认为母语是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世界汉语教学,2003(1).
[4]周庆生主编.国外语言政策与語言规划进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525.
[5]李宇明.大华语:全球华人的通用语[J].语言文字应用,2017(1).
[6]华杉,华楠.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84,90.
[7]周庆生.北京奥运会中的中国汉字元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8]田龙过.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J].包装工程,2018(20).
[9]朱自清.说话.梁仁编.朱自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326.
[10]林健,彭林.普渡大学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及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金海鹰,黄瑶.韩国高校母语教育及其对中国母语教育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6(1).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母语文化素养助推‘新工科’人才培养研究”(GJXH201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