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发展史上,明清散文理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因为散文流派层出,所以散文理论也可谓恒河沙数。本文主要从明、清两个时代各个派系散文的理论来研究这一时期散文理论的发展。最后,总结了明清两代散文理论的共性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明清散文 文艺理论 散文流派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95-0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座非常精深、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类文化宝库。与其他各体理论相比,中国古典散文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所论对象具有杂文学性质,也就是说其中相当部分是应用性或理论性文章。这一文体特性决定了散文与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及文人的人生目标存在着密切关系,也决定了古代文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文章价值意义的确认和阐发。可以说,古典散文理论研究是中国散文理论一个永恒的主题。
明清散文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价值。明清时期,散文成为文法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散文理论的重要性远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论的丰富性、全面性与所达到的理论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论无法比拟的。明初时期馆阁诸臣“颂圣德,歌太平”的散文理论,明中期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羁绊,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他们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对改革八股文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走上了模拟古人的老路子,后来的后七子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归有光等的“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接着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大潮。公安派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他们反对贵古贱今,仿效古人。袁宏道更处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出现大量的小品文,这是传统散文理论的一个发展。至明末清初,清初古文三大家在散文理论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到清朝中期,经学家、史学家和文章家分别对著作散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的理论要求,直至桐城派的出现,其散文理论是以孔孟善美为核心、兼融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主张的复杂的儒家美学体系。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桐城派以明归有光接绪唐宋八家而上追史迁,远溯秦汉,为其文统之源流,故其文论不仅完整系统,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
本文之所以选择明清两代散文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到了明清时期,散文成为文法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散文理论的重要性远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论的丰富性、全面性与所达到的理论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论无法比拟的。然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只是对明清散文做过研究,或阐述其流派演变,或研究其文学思想,或论述其中的某一或某几个派系,或探讨对后世散文的影响,这些研究中间或提到了明清散文理论,只是有所涉及或是一些散见的论点,而没有系统全面的进行探讨研究,例如熊礼汇的《明清散文流派论》,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等等。这些著作可以说是明清散文研究的优秀成果,而若从“系统工程”这种科学认识来考察,则今后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确实还非常广阔,我们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这对指导以后的散文创作以及对整个文体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认真清理和总结明清散文理论中业已形成的独特概念与范畴系统,使之系统化、全面化,这是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明朝散文理论
(一)明前期馆阁诸臣的散文理论
(二)着眼文法的拟古派理论
(三)以心会道的唐宋派理论
(四)高唱性灵的公安派理论
(五)晚明散文理论
二、清朝散文理論
(一)清初古文三大家的散文理论
(二)清中期的散文理论
(三)桐城派散文理论
明清时期到近代,是古典散文的终结期。这时期散文理论发展的主导倾向是开始探讨和总结创作的原则和规范。因此,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前后七子的摹拟秦汉到唐宋派之从八大家文中寻找“首尾开阖经纬错综之法”,到桐城派之提出“义法说”,讲究“义理、书卷、经济”,理出一条“文统”,归纳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个文章写作要素,都体现了这一倾向。清代中后期有所谓骈文的中兴和宗法魏晋的主张,基本上也属于同一精神。在这个时期,与总结探寻古代散文创作规范同时,已有新的倾向出现。自明代中期李贽、徐渭主张抒张个性,到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情感、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竟陵派追求“幽情单绪,孤行静寂”,至晚明发展成以张岱、王思任等为代表的小品文创作高潮,延续到清代袁枚、郑板桥的作品理论,明显的表现了脱离古文传统的倾向。理论是自觉地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散文所滴答的成熟之境。明清散文理论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流派交叠更替,理论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时期文化繁荣的体现,更是一代文人为寻求更新的社会生活而推陈出新的结果,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明清散文理论也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将是全新的文学观念和全新的散文理论体系,但是这些散文理论将会是中国散文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王文生,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5]阮忠,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明清散文 文艺理论 散文流派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95-02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座非常精深、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类文化宝库。与其他各体理论相比,中国古典散文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所论对象具有杂文学性质,也就是说其中相当部分是应用性或理论性文章。这一文体特性决定了散文与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思想及文人的人生目标存在着密切关系,也决定了古代文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文章价值意义的确认和阐发。可以说,古典散文理论研究是中国散文理论一个永恒的主题。
明清散文理论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价值。明清时期,散文成为文法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散文理论的重要性远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论的丰富性、全面性与所达到的理论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论无法比拟的。明初时期馆阁诸臣“颂圣德,歌太平”的散文理论,明中期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羁绊,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他们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对改革八股文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走上了模拟古人的老路子,后来的后七子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归有光等的“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接着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大潮。公安派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他们反对贵古贱今,仿效古人。袁宏道更处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出现大量的小品文,这是传统散文理论的一个发展。至明末清初,清初古文三大家在散文理论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到清朝中期,经学家、史学家和文章家分别对著作散文提出了较为详细的的理论要求,直至桐城派的出现,其散文理论是以孔孟善美为核心、兼融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主张的复杂的儒家美学体系。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桐城派以明归有光接绪唐宋八家而上追史迁,远溯秦汉,为其文统之源流,故其文论不仅完整系统,且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桐城派的散文理论,是对秦、汉历代以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
本文之所以选择明清两代散文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到了明清时期,散文成为文法理论批评的核心问题,散文理论的重要性远超前代。明清散文理论的丰富性、全面性与所达到的理论深度,都是此前散文理论无法比拟的。然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只是对明清散文做过研究,或阐述其流派演变,或研究其文学思想,或论述其中的某一或某几个派系,或探讨对后世散文的影响,这些研究中间或提到了明清散文理论,只是有所涉及或是一些散见的论点,而没有系统全面的进行探讨研究,例如熊礼汇的《明清散文流派论》,陈平原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等等。这些著作可以说是明清散文研究的优秀成果,而若从“系统工程”这种科学认识来考察,则今后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确实还非常广阔,我们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整理,使之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这对指导以后的散文创作以及对整个文体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认真清理和总结明清散文理论中业已形成的独特概念与范畴系统,使之系统化、全面化,这是古代散文理论研究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明朝散文理论
(一)明前期馆阁诸臣的散文理论
(二)着眼文法的拟古派理论
(三)以心会道的唐宋派理论
(四)高唱性灵的公安派理论
(五)晚明散文理论
二、清朝散文理論
(一)清初古文三大家的散文理论
(二)清中期的散文理论
(三)桐城派散文理论
明清时期到近代,是古典散文的终结期。这时期散文理论发展的主导倾向是开始探讨和总结创作的原则和规范。因此,散文理论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前后七子的摹拟秦汉到唐宋派之从八大家文中寻找“首尾开阖经纬错综之法”,到桐城派之提出“义法说”,讲究“义理、书卷、经济”,理出一条“文统”,归纳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个文章写作要素,都体现了这一倾向。清代中后期有所谓骈文的中兴和宗法魏晋的主张,基本上也属于同一精神。在这个时期,与总结探寻古代散文创作规范同时,已有新的倾向出现。自明代中期李贽、徐渭主张抒张个性,到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主要表现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核心的散文理论的确立。“独抒性灵”直接在人的心灵与艺术之间架起了桥梁,强调了散文表现思想情感、观照内宇宙世界的功用,它标志着明清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表现的艺术本质,构筑起自己的基本理论;“不拘格套”以无形之形为己形,以无法之法为己法,它标志着明清散文从本体的高度确立了以“散”为主的形式特征,构筑起自己的形式理论。竟陵派追求“幽情单绪,孤行静寂”,至晚明发展成以张岱、王思任等为代表的小品文创作高潮,延续到清代袁枚、郑板桥的作品理论,明显的表现了脱离古文传统的倾向。理论是自觉地代表,是成熟的标志,明清散文理论的自觉,充分显示出明清散文所滴答的成熟之境。明清散文理论与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流派交叠更替,理论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时期文化繁荣的体现,更是一代文人为寻求更新的社会生活而推陈出新的结果,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明清散文理论也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将是全新的文学观念和全新的散文理论体系,但是这些散文理论将会是中国散文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王文生,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5]阮忠,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