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持久性联动发展的策略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法,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必然性;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现状情况的对比;影响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其核心在于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低下的现象,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会体育 联动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2(a)-0017-02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呈现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趋势与特点。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可以解决社会体育开展中存在的场地资源匮乏,指导人员缺乏等诸多问题,高校体育可以为社会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场地、人才、知识等资源,也可以为社会体育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健身理念,促进社会体育健康发展。两者联动还可以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丰富高校体育文化,拓展高校体育范畴,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达到双赢效果。
  1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等。高校的体育活动形式主要以課内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为主,活动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校园之内,师生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和合理利用。而在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方面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高校在未来的社会中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体育终将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所以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方便[1]。显而易见,高校体育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发展建设中,以其强大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场地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使体育成为共创和谐社会的纽带,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1.1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现状情况对比
  1.1.1 高校体育的具体现状
  高校体育在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及场地资源上都具有优越的条件,高校拥有大量的教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有国家经费投入的保障,高校体育设施资源较为丰富,体育场馆设施更为齐全,图书资料丰富。调查发现,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场地和器械进行体育活动的很少,使高校的场地资源被闲置,节假日、寒暑假更是如此,有关体育锻炼的图书资源利用率极低,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体育的需求,存在着理念陈旧、目标狭隘、内容枯燥、方法单调以及评价单一等弊端,受此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程序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征,不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1.1.2 社会体育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以自发性为主,例如:当前热兴的广场舞运动、健步走运动以及跳绳、踢毽等群体活动,都是在自发状态下开展的。这种组织与开展的形式,虽然能够给予参与者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考量,则存在着因缺乏必要的发展规划与组织体系的保障而呈现出后继乏力的状态,或因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而导致参与者兴趣索然,由此折射出我国社会体育面临着诸多困难,缺少统一的组织、管理,在日常体育锻炼中没有专业的体育指导员,缺少专业的科学指导;在场地器材方面,经费投入力度不够,设施极其缺乏。
  1.2 影响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是动机产生的基础,也是行为表现的先决条件[2]。意识是实践的基础,通过调查发现80.16%的体育参与主体对体育健身理念认识不够,参与意识不强。要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在实践中的联动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参与主体的体育健身互动意识的科学培养。
  (2)良好的健身环境及稳定的物质基础是体育参与主体科学锻炼的前提,但场地设施条件、经费投入力度、资料获取等问题是制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的体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质量、配置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高校体育资源丰富,利用率低,但对外开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加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3]。体育指导员缺乏是制约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又一因素,体育参与者缺乏正确的指导,对项目的认识理解不够,往往进行错误的锻炼,起到了相反作用;同时还容易出现对一些器材设施的不科学利用。因此,应该科学合理地把高校丰厚的师资力量安排到社会中去,对体育参与者进行科学有效指导。
  (4)宣传力度薄弱,政府扶持不到位。目前的宣传主要以便于实施和组织的公告栏、报纸专栏、条幅和宣传画的形式,宣传环节薄弱使体育参与者缺乏锻炼意识及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不能在体育实践中深刻理解和体会体育健身的作用与特征。政府扶持不到位,现在政府部门还没有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提供联动帮助,设置联动平台,部分高校与社会的联动也是自发行为,缺少政府部门政策性的支持。
  2 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持久性联动发展的策略
  (1)高度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联动发展。高校每年举行校园体育文化节,科研氛围较为浓厚,社会体育参与者步入高校参加体育锻炼,必将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既修身又养性,同时又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使高校体育范畴得以拓展,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开展,使高校体育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还为教师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2)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参与者对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设立体育知识咨询机构、体育技术指导协会、学术讲座活动、远程体育教学、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科普进社区等服务项目,提高体育参与主体的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方法,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搭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向千家万户传授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使人们在不同的时空都可以接触体育、了解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活动[4]。
  (3)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相应法规和制度,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更有组织性、纪律性;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发布相关的体育信息,为社会体育参与者和高校体育开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4)努力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联动方案,场地设施的使用安排,联动时间的安排及实施后的效果。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管理共享。
  3 结论
  (1)通过加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可以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持久联动发展。
  (2)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设立信息发布平台,培养体育参与者科学的体育健身互动意识,缩短意识与实践行动之间的差距。可以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持久联动发展。
  (3)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建立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加速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联动发展。
  (4)通过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使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物质资源和组织管理共享,从而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宏波.高校体育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探讨[J].高教论坛,2008(2):158-160.
  [2] 苏莉莉.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 夏群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及联动发展的途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4] 陈龙国,张新中.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双赢”模式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09,26(6):112-114.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成都市大学生健身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以及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分析了影响其健身运
在新工科视域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探讨新工科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目标定位,从思想价值引领创新、健全运行保
医学研究表明,脊柱异常将可能缩短人类1/3的寿命,因此,被称为"人体第二道生命线"的脊柱健康与否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体质健康测试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学生
东天山康古尔断裂带和雅满苏断裂带之间石炭纪沉积-火山岩系中发育一条东西向韧性变形带,具两期性质不同的韧性变形,早期韧性挤压性质,晚期右行韧性剪切.对早期韧性挤压变形的宏观构造(糜棱面理、糜棱线理、对称石香肠构造、不对称褶皱等)和显微构造(压力影构造、布丁构造、动态重结晶、不同类型砾石变形特征等)特征做了详细的研究.糜棱岩中砾石有限应变Flinn图解判别岩石类型为L-S和SL型构造岩,三轴应变量的测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指出,'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领导力,在党组织的综合能力中居于首要位置,集中体现为
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新时代部队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在政治工作中突出战斗力标准、全面提升政治工作贡献率指明了方向。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确立战斗力标准,是我们党一以贯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穴位注射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儿童脑瘫伴言语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言语障碍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1例,2组在采用相同运动和言语
2017年11月1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新《条例》的出台,使军队文职人员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