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视野下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的探讨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12345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心理现状等因素,成为时代热点。但广大教育工作者却缺乏科学而明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种种失误或不当。本文从培养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主动发展自身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一个教育工作者便于把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进程到教育评价无不浸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现阶段是一项开创性的新兴事业。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幅度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学校心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开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理念,心理教育正在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行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现阶段是一项开创性的新兴事业,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为什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选择的多样化、竞争的激烈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当今时代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的时代,教育呈现出民主化、人本化、个性化的趋势,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和自我完善,强烈要求能有人帮助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危机,享受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幸福。
  (二)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学生的深层品质,涉及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心理健康还将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介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时代要求形成了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弱化,主要表现在自知力、意志力、自控力、学习力、适应力较差。其次就是个别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偏常,显得与现实有些格格不入。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准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是认同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主张:心理教育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心理教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现行“五育”之外的第六种因素或途径;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心理教育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而将心理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条途径、一种补充。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当然有过于宽泛之嫌,第三种说法虽然写进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为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所接受,但忽视了心理教育的独特性、独立性,这两种定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性不当
  1、从性质上理解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即消极性(补救性)目标和积极性(发展性)目标。起初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当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再进行心理辅导,那样是事倍功半的,我们应当防患于未然。
  2、从实践上来看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片面强调心理知识的传授。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而忽视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学习 ,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
  (3)中学心理教育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与心理测验教育对象上选择中学生而忽视小学生和毕业班学生。教育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
  (4)中学心理教育形式化倾向,很大一部分学校抱着应付上级检查的心态来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教育成了一种草草的形式。
  (5)中学心理教育孤立化倾向,心理教育课主要针对学生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正确认识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如何才能妥善的解决文章中的一系例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应明白什么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对心理教育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下面我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健全心理健康的培养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心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这是心理教育的初级目标。二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这是心理教育的高级目标。因此,学校的各种心理教育措施,既应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又应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这既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教育的终极点。   四、从课程的开发谈问题的解决
  如何才能在实践中达到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呢?作者认为心理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心理教育理念转化为心理教育实践,其落脚点是在课程领域,课程问题是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研究是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质性研究。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心理教育课程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心理教育课程在其本质上是不同于传统课程的特殊教育进程,心理教育课程的运作也离不开一定的媒介,这一媒介就是传统课程论意义上的教材。然而,用教材来标定心理教育课程实难表达其真切的内涵,心理教育课程与传统课程质的区别在于学生参与课程的商定、建构和运作,传统课程所面对的窘境也正是缺少学生的合作、参与,使其成为凌驾于学生之上某种外在的东西。心理教育课程完全是基于学生的心灵设计与运作的,与传统教材相比,其运作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心理教育课程不是以“教”为轴心,而是围绕学生心灵的成长展开的,因而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媒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第二、心理教育课程涉及到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尤为注重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提升,因而传统的以认知序列为核心组织编制的“教材”无法表达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在精神;第三、心理教育课程是以活动课程为主体的教育进程,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是在活动进程中不断生成、建构的,在其本质上不同于传统教材“一锤定音”式的“计划”或“方案”;第四、师生的共同参与、协作是心理教育课程运作的基本特征,传统教材则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传统的“教材”与心理教育课程的意旨是相悖的。凡此种种都表明心理教育进程中师生之间赖以交流、沟通的媒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较为恰切的称谓就是后现代哲学意义上的“文本”(text),从“教材”到“文本”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现代意蕴,也反映了心理教育课程与传统课程质的区别。文本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使用的基本概念,泛指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及其内容。课程形态,从后现代哲学的角度解读,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文本,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建构性特色。从现代教育的意义上理解,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状态教育,即在教育实践领域课程无处不在,我国的心理教育实践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一)认知性心理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以心理教育的学科领域为基础,带有学科课程的痕迹,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认知性心理教育课程不是灌输或占有式的,而是探究和建构式的,注重营造认知的氛围,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主体,民主、平等、合作的介入到认知性的心理教育进程中。在课程运作中体现出非知识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非结构性等特征。
  (二)融合性心理教育课程。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1.学科渗透:要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融入各科教学中,挖掘课程潜在的心理教育价值,文道并举,育人育心。2.班主任工作渗透:培养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如正确的规范,健康的舆论,优良的班风,高昂的士气,通过集体教育个体。班级管理变“家长制”为师生平等,全员参与管理。遵循“扶——导——放”三步曲,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成为负责的学习者和班级成员,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3.校班团队活动渗透:活动为学生舒缓身心,培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时空条件。基本做法是结合学校各方面工作,各学科要求,社区教育优势,家长的积极性,对每学年每学期的活动做系统设计,形成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配合的开放式活动体系。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本、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三)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
  活动课程对人的影响是综合的,是道德的、审美的、心理的多重教育影响的复合体。心理活动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发展的一种形式。心理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如何设计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工作的重点的之一。设计心理活动课,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实施流程的清晰考察。总的来说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心理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2、课程的单元设计;3、活动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符合一般性活动的特点,如突出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价值,突出心理教育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等心理特征。这种课程更为接近学生的心理世界,也更容易体现心理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形式。
  (四)矫正性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咨询是更具个体性、针对性、矫治性的心理教育方式。心理咨询本应是学生主动求助,但鉴于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自知和闭锁的特点,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展开咨询与矫正工作:第一,教育者在心理咨询室创设自由交谈的环境,与学生个体或有共同问题的小组做心理咨询交谈。第二,学校设立学生信箱或热线电话,为不愿面询的学生提供求助渠道,教师通过书信、电话、板报、讲座等形式做出回应。第三,对个别心理和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会同心理专家商讨和实施矫治措施,如采用情感支持、认知调整、行为训练等方式进行矫治。对确实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心理医生处就诊。
  (五)隐性心理教育课程。
  这是与显性心理教育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隐性课程。主要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宽松、温暖的班级气氛,争取社区和家庭教育协同三方面做工作。特别是学生所处的小环境:班集体、好朋友、老师、家长对学生个体的情感支持、价值肯定对缓解心理压力和避免心理危机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固有的复杂性。因此,心理教育模式是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研究建构心理教育模式,整合的模式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大心理教育应当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整合的大系统。建构和实践大心理教育,就是坚持心理教育应当时间长,强调实行终身心理教育;空间广,强调发展各类心理教育;内容多,强调实行全面心理教育;效率高,强调实行自主性的心理教育;质量好,强调实行着眼于未来的心理教育等等。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健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0.
  [3]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1):17.
  [4]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 2002,(1):73
  [5]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学校教育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以个性化教育为目标,以培养本班级的学生健康心理为指向的“班本心理课程”的建构,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健康心理为目标指向的。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是高中生进入大学的基础阶段,提高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每位高中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借助于心理健康辅导课为载体,探讨如何有效帮助高中生正确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大学。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  正文  近年来,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屡创新高,这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严峻。而高中阶段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教育,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中有着关键的作
期刊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经形成共识。本研究调查了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探讨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为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提提高供了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  一引言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
期刊
摘 要:只有老师感受到工作中的幸福和快乐,才能够对学生予以宽容、关爱和理解,成为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仁爱之师。帮助班主任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效应,有助于教师从看似平凡的班级生活中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微幸福;帮助教师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拥有积极心态和持久的动力源泉;惠及更多家庭的幸福,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成就 幸福 师生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提升
期刊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
期刊
摘 要:学生面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他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我们通过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成长氛围、强化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教师;家庭  正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
期刊
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什么是积极语言与积极语言HAPPY模式、课堂积极语言教学评价、积极课堂及其标准。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呈现了本校课堂积极语言教学评价使用情况,并从课堂评价用语是否单调、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情感性、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公正性、课堂评价用语是否有层次性四方面进行浅显分析。并在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真诚的鼓励与表扬;提高教师素质,巧妙应用积极语言评价。通过这两点构建积极课堂氛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以考试焦虑为个案。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等技术对考试焦虑的初三男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个案报告。经过心理咨询改变了来访者非理性观念,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所好转,睡眠得到改善,并尝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关键词:考试焦虑;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案例简述  1.1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者男,15岁,初三学生,身
期刊
摘 要:高考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考,很多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情绪,焦虑过度,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最后,败北在高考备考的路上,本文结合高三年级的具体事例,分析引发学生焦虑的原因,并且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有效地解决焦虑问题的办法,教师不是不是出了问题再去解决的“临时警察”,而要成为学生在最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手的“知心姐姐”。  关键词:焦虑;抑郁;心理边缘  正文  说起高三毕业年级,每个人想到
期刊
摘 要: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初期,需要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的能力及角色进行探索,完成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进行合理的自我规划、实现自主性发展的生涯任务,这也是衡量高中生生涯成熟度的必要条件。对我校高一学生生涯成熟现状的调查发现,高一学生生涯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生涯信念维度上表现出对于生涯决策基本理念的欠缺。这一现象,为高中生涯教育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