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本心理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ha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学校教育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以个性化教育为目标,以培养本班级的学生健康心理为指向的“班本心理课程”的建构,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健康心理为目标指向的。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通过班本心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本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宗旨的班本心理课程,在班级学生个性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主题词:班本心理课程个性发展促进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班本心理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打破“班班同课程,生生同书本,所有学生齐步走”的格局,班本心理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班本心理课程构建了新的班级文化生态概念,是由校本课程演化而来的。
  一、班本心理课程目标的确定
  班本心理课程植根于班级生态系统,建设班本心理课程要关注密切关注班级生态。从而在设计班本心理课程的过程中,在实施班本心理课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班本心理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班级实际和家长资源,创造性地开设班本心理课程。
  1.通过充分利用班级资源,形成多样化的班本心理课程资源系统,不断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
  2.形成开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开发出满足丰富多彩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班级特色的班本心理课程。
  3.通过班本心理课程的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班级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班级个性化发展模式。
  4.建立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班本心理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的方法设计。
  二、班本课程主要观点与概念界定
  1.班本心理课程:“班本心理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参与的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现本班特色的,发展本班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课程。
  2.心理品质:指心理健康无缺陷、有较高的智力、性格坚强、感情上成熟的内在的品质特征。它包括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民主的态度。
  3.班本心理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班本心理课程是一种班本性活动。与学科教学的统一性不同,班本心理课程具有班本性。它以本班级成员为教育对象和出发点,由班主任和班级成员根据本班级情况自主选择和确定班级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本班级的各种教育资源,着眼于解决本班级集体发展中的问题,以促进本班级集体和每个成员的全面、主动发展为目的。通过具有班本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建立,把学校教育要求富有创造性地镶嵌到满足班集体和每个成员发展需要的班本心理课程之中,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媒介。
  4.班本心理课程建设要以班级生态建设为基础。班本心理课程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因子组成了班级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无视这个系统,就不会产生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课程。因此,班本心理课程是生态的,建设班本心理课程必须关注班级生态。5.班本心理课程是动态课程。班本心理课程的构建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本班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考虑本班学生已有的经验、考虑本班学生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共同的问题、考虑本班家长的资源、考虑本班可利用的环境资源、考虑本班可利用的活动材料,它是一个动态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更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由划一的课程转化为弹性的课程管理模式。
  四、研究过程与内容
  (一)准备阶段
  1.设计学生、家长调查问卷:“班本心理课程”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成长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因此,它应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建设班本心理课程体系之初,了解学生对班本心理课程的认识非常必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班本心理课程的建设。家长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调查家长对班本心理课程实施的看法,请家长为班本心理课程实施提供参考意见,对课题研究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显示100%的家长支持班本心理课程的实施;70%的家长认为应由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课题;80%的家长认为应该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研究。长建议:孩子研究不求多、不求深,要注重过程;究选题要符合孩子的兴趣、贴近孩子实际;研究中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中要激励孩子独立思考;家长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2.调查思考分析:
  班本心理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它是建立在班级文化基础上的,班本心理课程的建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进行的,是在教师不断地学习中进行的,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心理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班本心理课程的实施一定是基于班级的,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建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班本心理课程的主人。
  班本心理课程的建设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在确定好班本心理课程的框架后,要着力于研究如何借助班本心理课程的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   班本心理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要关注活动表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关注共同活动的任务、结构、过程、方式、情境、角色、评价等等因素对集体及每个成员的影响。使活动过程真正成为以集体为主体的活动,成为深刻地影响集体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
  总之通过“班本心理课程”建设前的调查,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生命为本”的课程,以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发展人、教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成长,才能达到开展课题的实施目的。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班本心理课程设计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初探。
  如何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学生喜爱、乐于参与的班本心理课程是我课题实施伊始的重点研究、实践内容。当时所任教的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气质类型的测试。班级39名学生,16人属于多血质与胆汁质混合,12人属于多血质与粘液质混合,偏这两种性格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班级学生中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非常多,因此我们设计了“足球文化”班本心理课程。“足球文化”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在足球活动中既锻炼体魄、磨炼意志、调节性情、学习合作,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与人交往,在课程实施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阶段:根据班级学生个性特点的班本心理课程体系建立。
  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对班级学生进一步的调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兴趣爱好,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制定班本心理课程体系。
  


  五个班本心理课程的开发,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搭设了个性发展的舞台。学生在五个课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学习时间可进行选学。
  第三阶段:班本心理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科学化研究。
  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感受到班本心理课程的研究要更加科学化,抓住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设计,并注重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评价。
  (一)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发展搭设更丰富的舞台。
  这一研究阶段,我接了一个四年级的班级,班级学生凝聚力强,但学生的意志力、耐挫能力、活动能力还需进行积极培养,于是我和家委会共同设置以下四门班本心理课程:“炫动童年”轮滑课程、“四叶草”心理课程、食品与科学、“生命不设限”阅读课程。每门课程制定详细方案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促进了班级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炫动童年”轮滑课程中我们请来了专业的轮滑教练,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目标,把锻炼孩子们的耐力和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意志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根据四年级学生交往的特点和班级学生交往问题,我们的“四叶草”心理课程,通过游戏、故事、心理小报、情景模拟、交往智慧卡等形式,提高了班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了和谐的班级氛围。特别是家委会积极拓展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搭设了多彩的舞台。
  (二)关于班本心理课程评价的实践:过程性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
  评价是班本心理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班本心理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贯穿班本心理课程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在设计评价工具时,要做到:1.必须明确班本心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评价理念;2.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的操作性;3.必须是学生愿意接受并喜欢的方式。
  选答案,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适合于不同个体的发展,并可让学生与同伴、老师、家长的评价相融合。这种调查问卷适合于研究一个小主题前对学生个人的态度情感能力的检测。老师可根据这一检测的结果,发现问题,了解学生,总结经验,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
  设计二:成果百宝箱(一个成长档案袋、两份满意作品、三分钟现场演说、四级评议表格)
  在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的调查基础上,我设计了“成果百宝箱”。此设计符合综合实践评价的理念,有导向、激励功能和反思性;操作简单,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便于保存、反馈,对学生的成长记录有收藏价值。
  此设计的具体做法是:
  1.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档案袋的内容包括:“采蜜集”(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聪明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作品照片等资料,档案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装入材料,除上述材料外,学生还可以把参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认为该装的都装进档案袋,这些都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既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感觉,又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2.两份满意作品: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3.三分钟现场演说: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班本心理课程的体会,重点围绕“我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实践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对学生作合理的评价。
  4.四级评议表格:在每次专题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课程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六、研究成果与思考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集体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所发生的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是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能否将班级问题视为德育资源并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德育主题活动效能的关键。因此,学校德育应将德育基本内容和班级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在班集体中开展班本心理课程实践活动,体现了德育主体化的需要、德育生活化的需要、德育过程性的实践。   (一)班本心理课程是班本德育的有效载体,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1.班本心理课程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儿童在进行道德学习时主要存在两大类基本过程,一是认知活动过程,二是情感体验过程。前者是关于人的认识水平、判断能力和行动效率;后者是体现人的情调、趣味、心境、敏感性、接受或拒绝的态度,体现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爱憎喜恶之情。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位发现者,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发现班集体的问题所在,并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再演绎成德育的班本心理课程,引领学生经历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整理活动后的所感所思。学校德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亲历过程,做到“源于儿童”、“通过儿童”、“为了儿童”,才能将道德内容真正转化成儿童的情感态度,道德价值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样的人才会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符合个性发展的轨道。
  2.班本心理课程内容体现生活性。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往往单方面从成人道德认知领域去要求儿童,主要是自上而下地正面传达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道德价值,比较注重遵从教师的“权威”,从而忽略了儿童本身对道德的需求,以及儿童的生活世界所体现的道德内容。这样游离学生生活世界之外的德育就不可能引起他们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只能成为强加于人的“准则”。教师在选取班本心理课程主题时,以儿童生活经验为背景,选择本班同学熟悉的、可望又可及的东西,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并不仅局限于表面的道德认知;在制定班本心理课程教育目标时,遵从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贴切的学习情境,直接让学生在经历道德价值认同中的情感矛盾,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自己的行为与经受的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3.班本心理课程过程的实践性。杜威认为,“在传统学校里那么普遍的一种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班本心理课程的道德教育超出了知识领域的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不能靠简单、机械的方法强加。因此,教育与经验应该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经验进行道德教育。“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而经验生成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之路,从而为自我道德教育和情感介入提供基础。儿童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班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学习相关德育内容,逐渐改变原有的道德认知,转换原有的道德评判。
  (二)班本心理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促学生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从生理成熟过渡到心了成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在这样一个积极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和强化学生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逐步转为为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心理素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实施班本心理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坚实的心理品质基础。
  1.课程的灵活性,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我们的班本心理课程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智,促进体能的增强和心理品质的提升。这些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入手,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入手,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的活动专题,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当我发现班级学生在意志力上不强,有一部分孩子怕吃苦、怕竞争中的失败,于是在“炫动童年”轮滑课程中我们和教练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实施目标,把锻炼孩子们的耐挫力和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设计了轮滑短程竞赛项目,通过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意志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提升。
  2.课程的活动性,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开设班本心理课程,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即使与学科教学有关联的课程,我们也是以欣赏、陶冶情操和心智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性是班本心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它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起到提高感觉统合能力、调节身心、锻炼意志的作用。
  3.课程的针对性,能对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进行矫治。我们的班本心理课程,切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例如根据四年级学生交往的特点和班级学生交往问题,我们的“四叶草”心理课程,通过游戏、故事、心理小报、情景模拟、交往智慧卡等形式,提高了班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了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心理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班本心理课程以班级为平台,将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素质的发展上。通过班本心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本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宗旨的课程,在班级学生个性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38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5-67
  3.[美]杜威《儿童和课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28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7-203
  5.钟启全《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8-396
  6.林忠《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误区与建设策略》教学与管理.2003.10:36-38
  7.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面对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当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同时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隔代抚养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对隔代抚养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
期刊
一、 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小A,女,汉族,11岁,某五四制学校六年级学生。父亲在私营企业上班,母亲是一名教师,家中有一个4岁的弟弟子在上幼儿园,家庭环境较好。经调查与询问,父母家人均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小A今年11岁,有一个四岁的弟弟,在弟弟出生前,是家中的重心,弟弟出生后自我感觉家人对姐弟俩有偏向,尤其奶奶最是爱小
期刊
摘 要: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与发展,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爱迪生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然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虽然发达了,社会也进步了,但身边的孩子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解决呢?本文进行了具体介绍
期刊
摘要:通过对104名小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情况的调查,探讨小学生性别意识现状并以结果为依托,反思教学中的不足。采用《国小中高年级学童性别意识与图像性别表征之调查研究》中的“国小学童性别意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于石景山古城第二小学的小学生群体而言,其整体性别意识较弱。其中,各个学段的学生其性别平等意识较强,高于临界值;性别特性、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别理想意识较弱。以四年级学生为代表的中段学生性别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学生对事物的鉴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复杂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在教学中要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要对小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而学校体育工作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教材、教法研究相比,很容易被老师们忽略。本文从对学习情绪的认知、学生学习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学习情绪调控策略几方面阐述了学生情绪与教学效果间关系,并据此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即学习情绪的课前准备、课堂调控、课后延续。  【关键词】学习情绪 教学效果  一、引言  作为管理者只有走进课堂所看、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一名与老师发生肢体冲突的一年级小学生辅导为案例,展现了关注情绪、调整认知、重塑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辅导过程中,通过关注个案的情绪,让个案还原事实等方式,以构建师生间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通过询问、接纳、面质等心理辅导技巧,引导个案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学会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构建关系;尊重接纳;中立态度;等待批评相;认知领悟  一.案例背景  楼道里,班主
期刊
摘 要:我校是西城南区的一所老校,每年都组织新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学校希望通过科学方法了解新一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结果发现:2014级新生心理状态总体良好,初一年级明显优于高一年级,男女生差异不大。  关键词:新生 心理健康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生测试工作是我校一项常规心理工作,每年都由心理教师负责组织刚入校的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通过测试,我们要了解新一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期刊
摘 要: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心理活动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在开发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同时,在实施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中,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达到了塑造学生心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达到了育德之功效。  关键词:小学心理活动课 品德教育 融入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指中小学各学科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归纳和分析,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将个人实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提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看法。从而促进读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充实的动力。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内涵 发展  一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