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uanfeng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课例教研是学校采取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形式。“接力试教”课例教研与传统的课例教研相比能够促进执教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本文论述了“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概念、特点、实施步骤、实施成效及反思。
  【关键词】接力试教;课例教研;共同成长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现在,很多学校都非常注重通过课例教研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引领。但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一人教、众人听”的模式,往往是一位老师上课,其它老师参考听课,然后进行研讨。这样的形式没有行为跟进,作课教师不能进入深入的研究,其它老师的研讨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笔者在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采取了“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参与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接力试教”课例教研,就是指在课例教研的过程中以课例为载体,让不同的教师对相同的课例进行执教,后面执教教师在前面一个人的基础上进行挖掘与创新,从而实现课的逐步升华,并由此引发多方对话。这一种课例教研形式与传统的课例教研相比,能够促进执教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深度”参与,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以具体课例为切入点,关注教师的自我反思
  “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载体是具体的课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围绕课例进行接力式的轮流试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在执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课例进行自我反思,从而避免传统课例教研形式过程中的“边缘”参与现象。
  (二)以教师对话为生长点,实现教师间同伴互助
  “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过程中,由于是多位教师都对课例进行了试教,因此,不同的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例都有不同的体验与反思,这样,他们就有对话的生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容易实现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从而实现教研过程中的同伴互助,获得共同的成长。
  二、“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实施流程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对该模式提炼出“两阶段、六环节”实施流程。下面笔者对这个具体的过程进行介绍:
  (一)围绕主题,设计课例
  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校本课例教研的第一步。“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主题一般是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真实的问题,来自于教师们普遍关心的教学问题。因此,教研组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教师最近发展区域的主题进行研讨,并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在教研组主题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一方面,执教老师根据学习的理论进行备课,用理论为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同年级组的老师用学习的理论对执教老师提供的第一个教学方案进行问题分析,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二)第一次试教,年级组内观课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6页)
  组织教师观摩课例,是“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十分重要的步骤。在第一次试教观课中,执教教师A根据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同年级组的老师根据各自的观察视点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地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把握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形式和特点;也要搜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行为信息。还要从研究的角度审视课例,从执教者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这些材料、信息和反思结果,可以为教师参与课例研究提供大量有效的素材。
  (三)研讨改进,再次设计
  观课之后,年级组内教师围绕各自的观察视点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每位教师针对研讨主题,运用理论知识就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剖析,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改进策略。
  (四)再次试教,专业引领
  教师B根据第二个教学设计,进行再次试教。这次试教,教研组长参与其中,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从科学教学论的角度,对课例作客观的、全面的评析,指出该课例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的发展是否达到或者扩展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等,为执教教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五)深入反思,形成课例
  在这一环节,要求执教教师突出两个方面的研讨反思:一是比较再教和试教,有哪些教和学的行为得到了改进,获得了哪些实践性智慧;二是对再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有课例的修改和整合形成新的课例。教研组把每次的教学设计及每次改进的原因分析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下发给教研组全体成员。
  (六)组内开课,共同参与
  再由教师C根据最后的教学设计,在教研大组内开课,为教研组成员提供研究的平台。在这一环节中,全体教研组成员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与研讨活动,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过程围绕研讨主题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析,指出该课例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撰写听后反思。
  三、“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成效
  “接力试教”课例教研模式,经过我们近两年的行动推进,已经形成了主题多样、课例多种;视角统一、视点各异;主持轮流、研究延伸的教研特点。课例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促进教师问题意识的增强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过程中,执教教师由于广泛参与到了课例的试教过程中,因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促进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
  “接力试教”课例教研模式强调的是教研组、年级组教师围绕一堂课进行课例研讨,因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中对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合作的过程中对课例的设计进行完善,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
  (三)促进教师研究意识的增强
  每次课例教研都是一次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这种研究是富有实效的,对于执教教师和参与教师提升研究能力富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的成果对于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样富有重要作用。
  四、“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深入思考
  实践证明,“接力试教”课例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接力试教”课例教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保障其实效性。
  (一)深研课例是基础
  课例是“接力试教”课例教研过程中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课例进行深研,如果对课例的研究只是处于表面化的、程式化的,就不能够为高效的课例教研打下基础。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引导教师对课例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二)钻研设计是关键
  教学设计是“接力试教”课例教研过程中对课例进行“物化”的主要形式,在“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对课例进行有深度、有创意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保障“接力试教”课例教研效度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三)引导反思是重点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接力试教”课例教研过程中,要引导教师以课例分析及课例设计为载体进行深入反思,这样,就能够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的综合提升。
  总之,“接力试教”课例教研是一种有效的教研形式,在“接力试教”课例教研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参与课例教研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有效地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深研,对教学设计进行精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在“好课多研”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佳美.“教学做合一”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路径 “课例研究”的启示.福建陶研[J].2012(Z1)
  [2]安桂清.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人民教育[J].2013(11)
其他文献
为解决小号码道岔转换设计中转换力和不足位移的问题,基于有限元的方法,以10号道岔为例,分别建立尖轨和心轨的有限元模型,着重分析了滑床板摩擦系数、扣件横向刚度以及夹异物对道
通过分析新生入馆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校方、图书馆、馆员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出了积极改善和提高入馆教育的质量,为广大新生的大学生涯奠定良好的信息素养基
矿山机电作为现代煤矿企业生产运行的系统平台,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技术保障,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系数,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大幅压缩生产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欠发达地区村级党组织执政资源的严重流失影响到党在农村领导地位的稳固。新的时期,唯有改善"两委"权力关系,维护党组织政治资源;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夯实执政
根据SQ系列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在屋面防水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SQ系列高分子多层复合防水卷材抗拉、抗撕裂、抗顶破的特性和施工工艺,展望了其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
深度学习带动了本轮人工智能浪潮的大发展,AI芯片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AI芯片产业通过引入GPU突破了CPU并行计算短板,AI芯片已经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