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斯太尔GB 9mm手枪于1970年代研制成功,是奥地利斯太尔Pi18手枪的改进型。GB 9mm手枪曾与伯莱塔92SB-F、西格P226、HK P7M13、瓦尔特P88、勃朗宁FN-DA等手枪一起参加美国陆军1983~1984年的手枪竞标试验,但最终意大利伯莱塔92SB-F手枪胜出,被美军命名为M9手枪。
GB 9mm手枪采用半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气体延迟后坐式开锁机构,采用18发大容量双排弹匣供弹,设有空仓挂机机构和击锤待击解脱机构。
其独特的气体延迟后坐式开锁机构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在枪管闭气环的左、右两侧设有对称的两个气孔,套筒前端设有枪口帽,枪口帽套在枪管上的气孔外部,并形成环形气室。发射时,部分火药燃气经气孔进入环形气室内,并作用于枪口帽前端,以此阻滞套筒的剧烈后坐,从而起到延迟后坐的作用。
该枪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全枪长215mm,全枪质量0.95kg,枪管长140mm,初速361m/s。
GB 9mm手枪的包装盒
GB 9mm手枪及其配套附件
GB 9mm手枪的擦拭毛刷有钢制和铜制两种,当枪管内膛污垢较多时,可用钢毛刷进行擦拭,然后换用铜毛刷进行仔细擦拭。擦拭时,可将擦拭杆和毛刷螺接起来,构成一根完整的通条,以方便操作
擦拭通条插入枪管内膛的状态。反复推拉和旋转通条,以清除枪膛内的污垢
外部写真
套筒右侧的铭文
套筒左侧的铭文
握把护板上带有斯太尔公司的标记
扳机护圈和扳机前部均设有防滑纹
击锤处于待击状态的套筒后部特写。击针尾部突出,当击锤在击锤簧的作用下向前回转时,即打击击针尾部,使击针尖伸出弹底窝,撞击枪弹底火
套筒上部特写。片状准星和方形缺口照门上设有荧光点,便于夜间瞄准。但抽壳钩无明显的颜色标记,用眼识别膛内是否有弹比较困难
处于空仓挂机状态的GB 9mm手枪,其空仓挂机柄尾部上抬,进入套筒缺口内,阻止套筒复进
空仓挂机时,击锤被套筒后部压倒状态
空仓挂机时的抛壳窗特写。图中可见抽壳钩、弹底窝和抛壳挺的位置关系
内部探秘
1按压枪身左侧的弹匣扣,即可卸下弹匣
2检查膛内是否有枪弹后即可进行枪身分解。将分解杆向下旋转90°
3分解杆向下旋转90°后,复进簧导杆前端从枪口帽下部的孔中缩入,为枪口帽旋转让位
4将枪口帽旋转45°
5将枪口帽从枪口前端取出(图中可见枪口帽上设有与套筒配装在一起的突起)
6将复进簧及其导杆取出
7向后拉套筒到最后方时,抬起套筒尾部,然后向前移动套筒,可将其卸下
8套筒内部的凹槽与枪口帽上的突起配装在一起
9向下扳动击锤待击解脱杆时,其连动销缩入套筒内,将击针锁住。当击锤被解脱、向前回转撞击击针时,击针不能向前移动
10套筒内部特写。图中可见与击锤待击解脱杆相连的用于下压阻铁的顶杆,从抛壳挺槽处可看到套在击针上的复位簧,套筒内部两侧设有与套筒座配合的导轨槽
11从套筒座上卸下套筒后,扣动扳机,使击锤回转到前方位置。图中可见枪管上的闭气环和气孔
12从套筒座上卸下分解杆(在进行枪身分解时,向下旋转分解杆,分解杆轴上的凹槽即转到与复进簧导杆尾部对正的位置,复进簧导杆即从枪口帽下部的孔中让位,可将枪口帽旋下)
13拧下左、右握把护板上的螺钉,可将塑料制握把护板卸下
14套筒座后部特写。阻铁上设有抛壳挺、与击锤待击解脱杆顶杆相配合的突起
15取出击锤轴、阻铁轴,可将击锤、击锤簧、阻铁卸下
16用螺丝刀从握把内拧下扳机护圈固定螺钉,可将塑料扳机护圈卸下
17取下空仓挂机、扳机及其连杆。该枪的空仓挂机轴兼作扳机轴
18取下扳机簧,卸下扳机连杆轴上的弹簧卡圈,可抽出扳机连杆轴,实现扳机与扳机连杆的分离
19单/双动机构动作的实现:
当击锤被扳到后方待击位置时,阻铁下部钩住击锤的第一齿,扣动扳机,扳机连杆尾部突起向前拉动阻铁下部,击锤齿与阻铁下部脱离,从而使击锤回转,撞击击针尾部,实现单动发射。
当击锤位于前方击发位置时,击锤的第二齿被扳机连杆尾部的突起钩住,扣动扳机,扳机连杆尾部突起带动击锤向后转动,当转到一定角度时,击锤齿即与扳机连杆尾部突起脱离,从而使击锤回转,实现双动发射
20弹匣扣特写。当弹匣插入握把内到位后,握把内的弹匣卡笋(与握把外面的弹匣扣为一整体件)在其簧力的作用下卡入弹匣体上的缺口内,使其不能脱离。只有按压弹匣扣,使弹匣卡笋向握把右侧移动,才能将弹匣取出
21弹匣左、右侧均设有6发、12发、18发余弹量观察孔
22弹匣抱弹口特写。该弹匣采用双排双进供弹方式,在弹匣内无枪弹时,向后拉套筒,其托弹板会将空仓挂机柄向上顶入套筒的缺口内,使套筒停在后方位置,处于空仓挂机状态
23将弹匣底盖中部的突起压入孔内,可抽出弹匣底盖
24取下弹匣底盖后,从弹匣体内取出托弹簧及其底板、托弹板
奥地利斯太尔GB 9mm手枪分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