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钱人怎样花钱,是很有影响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说金钱是天使,给人们带来福祉;也有人说金钱是魔鬼,放纵花钱,物欲横流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其实金钱、财富本身并无善恶,关键是人用钱来干什么。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居民、民企老板孙以侨使用金钱财富的方式令人赞赏,他近年来因此连获“好人”的称号,2016年7月当选“安徽好人”,2017年3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
孙以侨生于1973年,初中毕业后就自谋职业,2008年孙以侨到外地创业,从事工程建设,先后成立4家公司,员工曾经达到300人。有了事业,有条挣钱之道,是否算作成功人士?很多人认定这就是成功,孙以侨却不这样认为。他在获评“中国好人”后发表感慨:“一个人创造财富的多少不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才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孙以侨近些年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他个人累计出资45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和扶贫解困。不少人说,“钱是我的,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但孙以侨超越了这样狭隘的眼界,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令人深为钦佩!
家乡——更大的家
江南古来就有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传统。生意人在外面发了财,会回到家乡建造大宅院,到处显示荣华富贵,但孙以侨从没这心思。他认为把自己的家搞得富贵奢华,并不一定多荣耀;为更多的人谋点幸福,钱花得才更有意义。近几年,孙以侨回到家乡发展,他看重的是家乡的大事,挂念着众多乡亲。淮南市广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孙以侨主动与毛集镇、毛集社区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承担老城区亮化工作。孙以侨根据社区规划,聘请技术人员和施工队,采购优质电缆线和灯具,加紧安装。6条街巷架设电缆6000米,安装120盏路灯。
孙以侨一家居住的安居巷,巷内下水道年久失修,排水不畅,群众日常生活很是不便。下雨积水时,居民们出行苦不堪言。孙以侨从家庭积蓄中拿出20万元,修整安居巷的路。不仅出钱,在施工的关键时期,孙以侨每天都在工地奔忙。
修路、安装路灯属于公共事业,该由政府或居民集体承担。没有人要求孙以侨必须做什么,可他自己觉得有钱就有了责任。他认为钱往哪里花,不能仅仅盯着自己的小家庭,应把钱花到家门外更急需的地方。自费为街巷修路、安路灯时,孙以侨和妻子有点顾虑,怕别人讲他们是有点钱“烧”起来了。然而,他们做事心胸坦荡,却也没受到多少误解。孙以侨的父母支持儿子出钱为大家做点事,邻里乡亲一片赞扬声。夜幕下,一盏盏路灯就像明亮的星,为行人照亮夜行的路,孙以侨走在路上,觉得这钱算是真的花在刀刃上了。
给予——面向众多的乡亲
孙以侨开始做宰猪卖肉的生意时,猪肉销售长期不畅。困难之际,街坊邻居给了很多帮助,有时卖不掉的猪肉,大家不论是否急需,都买回家去。在孙以侨眼里,家乡是一片热土,乡亲们如同亲人。
猪肉生意低迷时,有位农民来买肉,肉称好了,却又红着脸说没钱,只能赊账。赊了几次账,欠了160元。孙以侨去要账,一路打听着找到了他家,真是家徒四壁呀!冬天里三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直哆嗦。看到这情景,孙以侨根本没提要账的事,反倒掏出200元钱放在床上,让他们去买点年货。从此,送猪肉似乎与孙以侨结了缘,春节时给困难户送“爱心猪肉”形成了习惯。
经济实力强了,孙以侨帮助的对象更多。每年春節前夕是他集中“送温暖”的时候。2015年春节前,孙以侨为毛集社区4000多名居民送去了价值近20万元的慰问品。孙以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毛集社区的父老乡亲对我支持很多,我才有了今天。在春节来临之际,我准备一点过年物资,答谢他们这些年来的关爱和支持。”
近几年春节前,孙以侨都到毛集镇老年服务中心送上慰问物资和新春祝福。老人们是看着孙以侨成长的,孙以侨富了还想念着他们,老人们感到非常亲切。看着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孙以侨觉得很欣慰。
毛集社区的居民王安贵的家庭多年处在困境中。病人靠她一人照顾,还有年幼的孩子靠她抚养,地里的农活也靠她操持,困难就像山一样压下来,可她自立自强,用青春年华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孙以侨十分敬佩王安贵,年年都到她家看望,给点帮助。
孙以侨扶贫济困、送温暖的活动看起来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做法有点相似,有些人感到奇怪:民企老板有必要学这些做法吗?仔细思考,孙以侨的行为还是合情合理的。经济实力强的人花钱的眼光应该开阔一些,企业要继续发展,当然要投入资金;个人、家庭生活必需的钱也应该花,同时也应该把扶贫济困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应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当然,民营企业家扶贫济困也不要草率行事,选择对象、区分救助的轻重缓急,也应该讲究精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大局——为社会事业投资
近几年,孙以侨在家乡成立了从事沥青销售和混凝土工程的两家公司,吸纳12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共同致富。公司依法纳税,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孙以侨经营管理企业的胆识和能力得到了新的验证。有相当规模的资产,掌管了一些财富,钱用到哪,也是新的考验。孙以侨一直认为财富不是用来享乐的资本,而是为更多人谋取幸福的工具。他自己生活简朴,家里人生活也挺节俭,不求豪华。
孙以侨学历并不高,但他深知孩子们受教育的重要。他坚持捐资助学,年年到本社区的学校慰问。为了鼓励家乡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和妻子决定设立“孙以侨教育助学基金”,对毛集实验区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鼓励,根据考上的学校档次,奖励金额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他资助4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500元,直至毕业。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他还到家中看望,带去资助金和慰问品。孙以侨把资助金交到一名学生手中时,诚恳地对周围人说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会全力以赴去帮助他们。我只希望他们都有机会读好书,好好读书,圆自己的梦,以后回报社会。”
孙以侨做公益还挺讲大局的,他连续5年出钱慰问毛集实验区消防官兵,给子弟兵们送去家乡的问候。为了带动更多人一起做公益,2014年,孙以侨成立了“孙以侨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30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富人们合法致富,自有其成功经验,应该赞赏,“仇富”是不健康的心理。有钱人怎样支配财富有个人的自由,但富人花钱是有社会影响的,应该多想想社会责任。“肥水不流外人田”,那是陈旧过时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自恃有钱而纸醉金迷、物欲横流,非常令人反感,对享乐者的健康和公众形象也不利。富人、民营企业家应该把公益、慈善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做公益、搞慈善不是随意撒钱,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孙以侨的做法无疑给众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孙以侨生于1973年,初中毕业后就自谋职业,2008年孙以侨到外地创业,从事工程建设,先后成立4家公司,员工曾经达到300人。有了事业,有条挣钱之道,是否算作成功人士?很多人认定这就是成功,孙以侨却不这样认为。他在获评“中国好人”后发表感慨:“一个人创造财富的多少不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才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孙以侨近些年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他个人累计出资45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和扶贫解困。不少人说,“钱是我的,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但孙以侨超越了这样狭隘的眼界,把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令人深为钦佩!
家乡——更大的家
江南古来就有衣锦还乡、光耀门楣的传统。生意人在外面发了财,会回到家乡建造大宅院,到处显示荣华富贵,但孙以侨从没这心思。他认为把自己的家搞得富贵奢华,并不一定多荣耀;为更多的人谋点幸福,钱花得才更有意义。近几年,孙以侨回到家乡发展,他看重的是家乡的大事,挂念着众多乡亲。淮南市广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孙以侨主动与毛集镇、毛集社区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承担老城区亮化工作。孙以侨根据社区规划,聘请技术人员和施工队,采购优质电缆线和灯具,加紧安装。6条街巷架设电缆6000米,安装120盏路灯。
孙以侨一家居住的安居巷,巷内下水道年久失修,排水不畅,群众日常生活很是不便。下雨积水时,居民们出行苦不堪言。孙以侨从家庭积蓄中拿出20万元,修整安居巷的路。不仅出钱,在施工的关键时期,孙以侨每天都在工地奔忙。
修路、安装路灯属于公共事业,该由政府或居民集体承担。没有人要求孙以侨必须做什么,可他自己觉得有钱就有了责任。他认为钱往哪里花,不能仅仅盯着自己的小家庭,应把钱花到家门外更急需的地方。自费为街巷修路、安路灯时,孙以侨和妻子有点顾虑,怕别人讲他们是有点钱“烧”起来了。然而,他们做事心胸坦荡,却也没受到多少误解。孙以侨的父母支持儿子出钱为大家做点事,邻里乡亲一片赞扬声。夜幕下,一盏盏路灯就像明亮的星,为行人照亮夜行的路,孙以侨走在路上,觉得这钱算是真的花在刀刃上了。
给予——面向众多的乡亲
孙以侨开始做宰猪卖肉的生意时,猪肉销售长期不畅。困难之际,街坊邻居给了很多帮助,有时卖不掉的猪肉,大家不论是否急需,都买回家去。在孙以侨眼里,家乡是一片热土,乡亲们如同亲人。
猪肉生意低迷时,有位农民来买肉,肉称好了,却又红着脸说没钱,只能赊账。赊了几次账,欠了160元。孙以侨去要账,一路打听着找到了他家,真是家徒四壁呀!冬天里三个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直哆嗦。看到这情景,孙以侨根本没提要账的事,反倒掏出200元钱放在床上,让他们去买点年货。从此,送猪肉似乎与孙以侨结了缘,春节时给困难户送“爱心猪肉”形成了习惯。
经济实力强了,孙以侨帮助的对象更多。每年春節前夕是他集中“送温暖”的时候。2015年春节前,孙以侨为毛集社区4000多名居民送去了价值近20万元的慰问品。孙以侨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毛集社区的父老乡亲对我支持很多,我才有了今天。在春节来临之际,我准备一点过年物资,答谢他们这些年来的关爱和支持。”
近几年春节前,孙以侨都到毛集镇老年服务中心送上慰问物资和新春祝福。老人们是看着孙以侨成长的,孙以侨富了还想念着他们,老人们感到非常亲切。看着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孙以侨觉得很欣慰。
毛集社区的居民王安贵的家庭多年处在困境中。病人靠她一人照顾,还有年幼的孩子靠她抚养,地里的农活也靠她操持,困难就像山一样压下来,可她自立自强,用青春年华谱写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孙以侨十分敬佩王安贵,年年都到她家看望,给点帮助。
孙以侨扶贫济困、送温暖的活动看起来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做法有点相似,有些人感到奇怪:民企老板有必要学这些做法吗?仔细思考,孙以侨的行为还是合情合理的。经济实力强的人花钱的眼光应该开阔一些,企业要继续发展,当然要投入资金;个人、家庭生活必需的钱也应该花,同时也应该把扶贫济困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应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当然,民营企业家扶贫济困也不要草率行事,选择对象、区分救助的轻重缓急,也应该讲究精准,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大局——为社会事业投资
近几年,孙以侨在家乡成立了从事沥青销售和混凝土工程的两家公司,吸纳12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共同致富。公司依法纳税,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孙以侨经营管理企业的胆识和能力得到了新的验证。有相当规模的资产,掌管了一些财富,钱用到哪,也是新的考验。孙以侨一直认为财富不是用来享乐的资本,而是为更多人谋取幸福的工具。他自己生活简朴,家里人生活也挺节俭,不求豪华。
孙以侨学历并不高,但他深知孩子们受教育的重要。他坚持捐资助学,年年到本社区的学校慰问。为了鼓励家乡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和妻子决定设立“孙以侨教育助学基金”,对毛集实验区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鼓励,根据考上的学校档次,奖励金额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他资助4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每人每年500元,直至毕业。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他还到家中看望,带去资助金和慰问品。孙以侨把资助金交到一名学生手中时,诚恳地对周围人说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会全力以赴去帮助他们。我只希望他们都有机会读好书,好好读书,圆自己的梦,以后回报社会。”
孙以侨做公益还挺讲大局的,他连续5年出钱慰问毛集实验区消防官兵,给子弟兵们送去家乡的问候。为了带动更多人一起做公益,2014年,孙以侨成立了“孙以侨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30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富人们合法致富,自有其成功经验,应该赞赏,“仇富”是不健康的心理。有钱人怎样支配财富有个人的自由,但富人花钱是有社会影响的,应该多想想社会责任。“肥水不流外人田”,那是陈旧过时的观念,早已不合时宜。自恃有钱而纸醉金迷、物欲横流,非常令人反感,对享乐者的健康和公众形象也不利。富人、民营企业家应该把公益、慈善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做公益、搞慈善不是随意撒钱,怎样才能把好事做好?孙以侨的做法无疑给众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