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所有想炒作的人都能幸运地借“人肉搜索”红上一把;当然即使你不想炒作,也不代表你就安全,说不定你什么话、什么图一不小心触动了网友们热情的神经,身家底细被晒得一清二楚。雷区在哪里?我们只能略数一二,如今这世道变化太快,不是我们不明白。
公众道德
2006年的“虐猫事件”一度被看做是国内“人肉搜索”的发端,从“虐猫事件”奠定的人肉搜索的雏形来看——触动网友的道德底线的行为必然招来众怒,“道德审判”的法庭由此以人肉搜索的形式宣布“开庭”。如果说“虐猫事件”仅仅是触动了一部分人生来对动物的亲近感、怜爱之心的底线。那么,“铜须门”、“姜岩自杀事件”等,触及的就是更广泛的人们心中关于婚姻、家庭、伦理方面的道德底线了,表达的是网民对于丧失基本的道德观念的人的痛恨、憎恶。
以人肉搜索形式展开的网上“道德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正义”在网络这个最犀利的平台上被无限度放大的可能性。网民们试图在虚拟网络中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以维系法律之外的一种道德秩序。这种道德观虽然一直在每个人心里存在,但在有人肉搜索之前,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充当“道德法官”,而现在,虚拟网络提供了这个机会。与此同时,人肉搜索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窥私欲。公众的道德愿望——窥私欲自然构成了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
即便人肉搜索的合法性、侵犯他人隐私权等问题正在被广泛讨论,但相信如果再出现类似事件,引发人肉搜索还是不可避免——虐猫事件起源于2002年日本福冈的男子虐猫事件,此后一再被人效仿,一再被人肉搜索,即是最好的证明。
舆论监督
深圳市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地税局干部皮宗其猥亵小女孩两桩丑闻发生后,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很快即提供了详细信息。林嘉祥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时间的行踪甚至都被网友们完全掌握,还有义愤填膺的网友提供了林嘉祥搭乘的航班信息,号召大家到机场堵截……网友对政府官员的“热情”明显更高。
当诸如此类的政府官员的言行严重出位时,所引起的网民的愤怒,立即形成强大的人肉搜索力量,而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等资料通过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等途径便须臾可得。但热衷人肉搜索的网友显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家属的个人信息、行踪乃至当事者的家族史、个人事业、婚姻经历等都会被列入“人肉”的范畴。从侵犯他人隐私的范畴的考量,这样的人肉搜索显然“性质恶劣”,但网友们对公布他们的个人隐私毫无顾忌,也绝不“手软”。用一位参与了“史上最牛房产局长”事件的网友的话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过度补偿心理吧——我们被屏蔽了太多的知情权,所以,即使我们也知道这样做触犯了个人隐私,但你不仁我也就不义了。”
众所周知,在对政府官员的舆论监督上,某些渠道并不畅通,而网络几乎成为了唯一高效的舆论监督阵地。一方面,当违反纪律、触犯法律法规者部分事实被曝光时,对当事人进行调查,澄清事实真相的要求是正常的民意表达,而在有关部门执行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也确实需要相关的信息举报,因而网络言论的渠道通常不会被关闭,这是此类事件人肉搜索迅速展开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参与人肉搜索和提供信息的网友行为实际上是在进行匿名甚至实名举报,很难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一概等同于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在大量信息短时间内一齐涌现的情况下,对是否侵犯当事八隐私的界定显得异常困难,这也为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再者,这些事件中的人肉搜索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反腐倡廉、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最为普遍的民意,即便其中有部分行为失当。
从当下的中国国情来看,虽然说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但是通常只有国家机关才有权利行使;而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他们能行使自己监督权的、最有效的实际操作方式还是“人肉搜索”。
“相貌犯罪”与全民娱乐
除了“犀利哥”、“凤姐”等因震撼的外貌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外,此前还有不少因为相貌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而引发网友人肉搜索的,“最美车模”、“最美奥运志愿者”等人肉搜索事件,皆出此因。看样子,相貌“犯罪”——太丑了是犯罪,太漂亮了也是犯罪——的人,也得小心被人肉搜索了。
不过,因为相貌而引起人肉搜索的,其结果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漂亮的、积极正面的形象,在被“人肉”之后,短时间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打扰,而且其中更多的打扰是来自媒体记者的,但这种“打扰”很快就会过去。过丑的、恶搞的形象,被“人肉”之后往往还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地上演闹剧,如凤姐。
但“犀利哥”要算是一个特例,如果不是网友“老馋猫”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关注他,并且拍摄有大量的图片,网友们发起的这场针对“史上最有型的乞丐”的人肉搜索,必然会走向全民娱乐的结果,成为和经典网络人物“小胖”一样的角色。
诸如“三轮哥”、“钢管姐”、“熨斗哥”等,显然已经是纯粹的全民娱乐产物,此类人物能否引起网民的人肉搜索,搜索结果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就全看网民们的心情了。“三轮哥”的原始资料仅限于一段模糊不清的道路交通监控视频,且他本人并未牵连进这次交通事故,因而,人肉搜索难度极大,所以众多“寂寞的网民”只能就着这段视频娱乐娱乐了事。
2007年初,《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颁发给网民的时候,估计很多中国人对于《时代》杂志的这个判断会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会为《时代》的哗众取宠而暗地窃笑。
但现在,没有人再敢小觑“网民”了,人肉搜索从爆发到所向披靡再到如今一次次被提到立法层面来讨论——“网民”俨然成为了当代社会数量最庞大的一股力量。
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任何一种力量,无论它的名义如何正义,如果没有能与之制衡的另一种力量存在,其必然走向反面——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现在,应该是我们寻找与“网民”相制衡的另一种力量的时候了。
公众道德
2006年的“虐猫事件”一度被看做是国内“人肉搜索”的发端,从“虐猫事件”奠定的人肉搜索的雏形来看——触动网友的道德底线的行为必然招来众怒,“道德审判”的法庭由此以人肉搜索的形式宣布“开庭”。如果说“虐猫事件”仅仅是触动了一部分人生来对动物的亲近感、怜爱之心的底线。那么,“铜须门”、“姜岩自杀事件”等,触及的就是更广泛的人们心中关于婚姻、家庭、伦理方面的道德底线了,表达的是网民对于丧失基本的道德观念的人的痛恨、憎恶。
以人肉搜索形式展开的网上“道德审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正义”在网络这个最犀利的平台上被无限度放大的可能性。网民们试图在虚拟网络中对当事者进行道德审判,以维系法律之外的一种道德秩序。这种道德观虽然一直在每个人心里存在,但在有人肉搜索之前,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充当“道德法官”,而现在,虚拟网络提供了这个机会。与此同时,人肉搜索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窥私欲。公众的道德愿望——窥私欲自然构成了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
即便人肉搜索的合法性、侵犯他人隐私权等问题正在被广泛讨论,但相信如果再出现类似事件,引发人肉搜索还是不可避免——虐猫事件起源于2002年日本福冈的男子虐猫事件,此后一再被人效仿,一再被人肉搜索,即是最好的证明。
舆论监督
深圳市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地税局干部皮宗其猥亵小女孩两桩丑闻发生后,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很快即提供了详细信息。林嘉祥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时间的行踪甚至都被网友们完全掌握,还有义愤填膺的网友提供了林嘉祥搭乘的航班信息,号召大家到机场堵截……网友对政府官员的“热情”明显更高。
当诸如此类的政府官员的言行严重出位时,所引起的网民的愤怒,立即形成强大的人肉搜索力量,而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等资料通过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等途径便须臾可得。但热衷人肉搜索的网友显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家属的个人信息、行踪乃至当事者的家族史、个人事业、婚姻经历等都会被列入“人肉”的范畴。从侵犯他人隐私的范畴的考量,这样的人肉搜索显然“性质恶劣”,但网友们对公布他们的个人隐私毫无顾忌,也绝不“手软”。用一位参与了“史上最牛房产局长”事件的网友的话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过度补偿心理吧——我们被屏蔽了太多的知情权,所以,即使我们也知道这样做触犯了个人隐私,但你不仁我也就不义了。”
众所周知,在对政府官员的舆论监督上,某些渠道并不畅通,而网络几乎成为了唯一高效的舆论监督阵地。一方面,当违反纪律、触犯法律法规者部分事实被曝光时,对当事人进行调查,澄清事实真相的要求是正常的民意表达,而在有关部门执行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也确实需要相关的信息举报,因而网络言论的渠道通常不会被关闭,这是此类事件人肉搜索迅速展开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参与人肉搜索和提供信息的网友行为实际上是在进行匿名甚至实名举报,很难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一概等同于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在大量信息短时间内一齐涌现的情况下,对是否侵犯当事八隐私的界定显得异常困难,这也为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再者,这些事件中的人肉搜索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反腐倡廉、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最为普遍的民意,即便其中有部分行为失当。
从当下的中国国情来看,虽然说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但是通常只有国家机关才有权利行使;而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他们能行使自己监督权的、最有效的实际操作方式还是“人肉搜索”。
“相貌犯罪”与全民娱乐
除了“犀利哥”、“凤姐”等因震撼的外貌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外,此前还有不少因为相貌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而引发网友人肉搜索的,“最美车模”、“最美奥运志愿者”等人肉搜索事件,皆出此因。看样子,相貌“犯罪”——太丑了是犯罪,太漂亮了也是犯罪——的人,也得小心被人肉搜索了。
不过,因为相貌而引起人肉搜索的,其结果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漂亮的、积极正面的形象,在被“人肉”之后,短时间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打扰,而且其中更多的打扰是来自媒体记者的,但这种“打扰”很快就会过去。过丑的、恶搞的形象,被“人肉”之后往往还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地上演闹剧,如凤姐。
但“犀利哥”要算是一个特例,如果不是网友“老馋猫”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关注他,并且拍摄有大量的图片,网友们发起的这场针对“史上最有型的乞丐”的人肉搜索,必然会走向全民娱乐的结果,成为和经典网络人物“小胖”一样的角色。
诸如“三轮哥”、“钢管姐”、“熨斗哥”等,显然已经是纯粹的全民娱乐产物,此类人物能否引起网民的人肉搜索,搜索结果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就全看网民们的心情了。“三轮哥”的原始资料仅限于一段模糊不清的道路交通监控视频,且他本人并未牵连进这次交通事故,因而,人肉搜索难度极大,所以众多“寂寞的网民”只能就着这段视频娱乐娱乐了事。
2007年初,《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颁发给网民的时候,估计很多中国人对于《时代》杂志的这个判断会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会为《时代》的哗众取宠而暗地窃笑。
但现在,没有人再敢小觑“网民”了,人肉搜索从爆发到所向披靡再到如今一次次被提到立法层面来讨论——“网民”俨然成为了当代社会数量最庞大的一股力量。
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到,任何一种力量,无论它的名义如何正义,如果没有能与之制衡的另一种力量存在,其必然走向反面——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现在,应该是我们寻找与“网民”相制衡的另一种力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