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写话,教师应站在课程实践的层面上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不可以将其视为“写句子”或记录口头语言。教师应当从写作能力培育的角度来增强学生写话时的“整篇意识”。这就需要从儿童经验入手,把写话当作儿童发现个体经验、呈现完整经验、积累成长经验的载体,以此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写话教学 整篇意识 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第一学段的写作教学目标定位为“写话”,意在“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寫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话”这一称谓在实践中容易被理解为“写句子”,其背后隐含的理由是:学习写作尤其是写成篇的作文是要以学会写句子作为基础的。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导致“写话”成为语文基础练习的附庸。
综观新课改十五年来的写话教学,我们的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写话”在小学低年级缺乏良好的教材设计,缺少可以运行的课程框架,使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的课程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对“写话”进行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准确定位,已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
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难度”究竟在哪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低年级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也就是语词并没有与儿童的经验发生关系。而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我们又要求儿童的写作要成篇,这需要将经验清晰化、条理化,于是写作的困难就形成了。
所以,写话教学的课程目标不但要“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更要为成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若忽视了后者,那么前者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写话教学虽写的是“话”,却要指向“篇”,要有“整篇意识”。
一、发现个体经验
经验,即儿童认识世界时的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儿童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以语词的形式来表现的,也即前文提到的让语词与儿童的经验发生联系。
儿童在写作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往往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感受,这是一种语言上的觉醒,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认识的发生。因此,写话教学要更多地从“个体经验的语文发现”的角度来认识与衡量,致力于引导学生把个体经验用话语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来看一段二年级学生的写话。
“扫把功”
星期二,我发明了“扫把功”。
吃饭的时候,妈妈让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我想了想,就夹了个青菜放在碗里,像一个扫把一样,把那些调皮的、粘在碗上不肯下来的饭粒都扫进了我的嘴巴里。
妈妈笑着说:“你的‘扫把功’真厉害!”
分析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用“扫把功”这个词语来表现他的个体经验。在吃饭中,那些调皮的、粘在碗上不肯下来的饭粒构成了儿童面对的问题,此时,他用“扫把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这是一项属于儿童的发现,也是一项独特的生活发现,更是一项语言上的发现。把这个个体经验的发现过程展现出来,就是一次成功的写话。
由此可见,真正的写话宜从个体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公共经验出发,也不是从教师经验出发。如果我们不把儿童写话作为一项源于个体经验的发现,那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其变成对某个公共经验或教师经验的阐述。
二、呈现完整经验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篇不是句的简单叠加。写作能力的发展,不是从炼字到造句再到谋篇、布局、立意的依次发展、循序渐进的线性过程,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先后次序。写作是用语、构段、谋篇和立意综合使用、循环反复的过程,几乎不存在脱离立意的谋篇,也几乎不存在脱离谋篇的立意。因此,写作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经验。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指出:“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有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以及自我满足。每个相继的部分都自由地流动到后续的部分,其间没有缝隙,没有未填的空白。”
这就说明,作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它就像一条河流,而不是一个池塘。它既有阶段性,又有流动性,同时还是一个整体。低年级学生就应当通过写话训练,学会呈现一个完整的经验,有了这样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写成篇的作文就不会感觉有什么难度。因此,在低段写话中,培育完整经验的表达能力,即进行作文成篇能力的训练,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举个例子。
我们家的“垃圾桶”
我家有一个“垃圾桶”。可奇怪了,他的肚子很大很大,他很肥很肥。我吃不完的东西全给他吃。有一天他说话了:“我受不了了!”我说:“受不了也得受!”他伤心地叹了一口气。我偷偷地笑了。告诉你们吧,“垃圾桶”就是我爸爸!
这篇儿童作文中,儿童带着一种戏谑的态度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经验。这个经验的起端是“垃圾桶”,爸爸每天吃很多东西,自己还会把吃不完的东西全给他吃,这让他觉得爸爸就是一个垃圾桶。接着,出现了波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冲突,爸爸受不了了,但是作者坚持自己的要求。所谓的“受不了也得受”,是因为作者在这一个游戏的过程中,真正把爸爸当成了“垃圾桶”,而“垃圾桶”的确是一个“受不了也得受”的角色。最后,作者乐滋滋地表达了他完整经验中作为高峰体验的部分:“他伤心地叹了一口气。我偷偷地笑了。”可见,此作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经验,具有十分浓厚的“整篇意识”。
三、积累成长经验
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写作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路径,写作使儿童获得了语文成长的价值感与存在感。同时,我们在观察儿童写作能力发展时可以发现,儿童会在静止地描写的基础上逐渐把握事物的动态发展方向,也就是儿童会逐步获得从时间的角度掌握写作规律的能力,他会通过时间先后的对照来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儿童写话应当是一个积累成长经验的过程。
在低段写话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时间流动的角度来思考,把成长的故事与经验写下来。如此,写话就在更大的视野里成为一种整篇写作意识的积累。
我的小毛巾
我有一块小毛巾,它是黄色的,上面有一只小白兔。这块小毛巾是我一出生时爸爸就给我买的。我现在8岁了,它都没有破。我觉得很奇怪,就问爸爸:“我现在已经一年级了,小毛巾会不会用到六年级?”爸爸笑着说:“有可能,它可是一块长寿的毛巾啊!”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小毛巾”这个题材时,首先站在当下的时间里,对它的外观进行了描述,接着回到过去,回忆了“这块小毛巾是我一出生爸爸就给我买的”,最后又想象未来,“这块小毛巾会不会用到六年级”。短短的写话,表现出来的是时间意识上的“成长经验”。可见,获得时间意识与成长经验,是儿童写话具备“整篇意识”的重要维度。
写话,不是写几句话,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造句,它着眼于未来写作的“整篇意识”的培育,这需要我们从儿童经验的角度不断深化认识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写话教学 整篇意识 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第一学段的写作教学目标定位为“写话”,意在“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寫作兴趣和自信心”。
“写话”这一称谓在实践中容易被理解为“写句子”,其背后隐含的理由是:学习写作尤其是写成篇的作文是要以学会写句子作为基础的。这种认识在实践中导致“写话”成为语文基础练习的附庸。
综观新课改十五年来的写话教学,我们的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写话”在小学低年级缺乏良好的教材设计,缺少可以运行的课程框架,使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自信心”的课程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对“写话”进行课程实践层面上的准确定位,已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
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难度”究竟在哪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跟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低年级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也就是语词并没有与儿童的经验发生关系。而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之后,我们又要求儿童的写作要成篇,这需要将经验清晰化、条理化,于是写作的困难就形成了。
所以,写话教学的课程目标不但要“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更要为成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若忽视了后者,那么前者毫无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写话教学虽写的是“话”,却要指向“篇”,要有“整篇意识”。
一、发现个体经验
经验,即儿童认识世界时的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儿童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以语词的形式来表现的,也即前文提到的让语词与儿童的经验发生联系。
儿童在写作能力发展的起始阶段,往往会欣喜地发现自己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感受,这是一种语言上的觉醒,也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认识的发生。因此,写话教学要更多地从“个体经验的语文发现”的角度来认识与衡量,致力于引导学生把个体经验用话语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来看一段二年级学生的写话。
“扫把功”
星期二,我发明了“扫把功”。
吃饭的时候,妈妈让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我想了想,就夹了个青菜放在碗里,像一个扫把一样,把那些调皮的、粘在碗上不肯下来的饭粒都扫进了我的嘴巴里。
妈妈笑着说:“你的‘扫把功’真厉害!”
分析上文可以看出,作者用“扫把功”这个词语来表现他的个体经验。在吃饭中,那些调皮的、粘在碗上不肯下来的饭粒构成了儿童面对的问题,此时,他用“扫把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这是一项属于儿童的发现,也是一项独特的生活发现,更是一项语言上的发现。把这个个体经验的发现过程展现出来,就是一次成功的写话。
由此可见,真正的写话宜从个体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公共经验出发,也不是从教师经验出发。如果我们不把儿童写话作为一项源于个体经验的发现,那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其变成对某个公共经验或教师经验的阐述。
二、呈现完整经验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篇不是句的简单叠加。写作能力的发展,不是从炼字到造句再到谋篇、布局、立意的依次发展、循序渐进的线性过程,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先后次序。写作是用语、构段、谋篇和立意综合使用、循环反复的过程,几乎不存在脱离立意的谋篇,也几乎不存在脱离谋篇的立意。因此,写作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经验。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指出:“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有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以及自我满足。每个相继的部分都自由地流动到后续的部分,其间没有缝隙,没有未填的空白。”
这就说明,作为一个完整的经验,它就像一条河流,而不是一个池塘。它既有阶段性,又有流动性,同时还是一个整体。低年级学生就应当通过写话训练,学会呈现一个完整的经验,有了这样的能力,到了高年级,写成篇的作文就不会感觉有什么难度。因此,在低段写话中,培育完整经验的表达能力,即进行作文成篇能力的训练,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举个例子。
我们家的“垃圾桶”
我家有一个“垃圾桶”。可奇怪了,他的肚子很大很大,他很肥很肥。我吃不完的东西全给他吃。有一天他说话了:“我受不了了!”我说:“受不了也得受!”他伤心地叹了一口气。我偷偷地笑了。告诉你们吧,“垃圾桶”就是我爸爸!
这篇儿童作文中,儿童带着一种戏谑的态度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经验。这个经验的起端是“垃圾桶”,爸爸每天吃很多东西,自己还会把吃不完的东西全给他吃,这让他觉得爸爸就是一个垃圾桶。接着,出现了波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冲突,爸爸受不了了,但是作者坚持自己的要求。所谓的“受不了也得受”,是因为作者在这一个游戏的过程中,真正把爸爸当成了“垃圾桶”,而“垃圾桶”的确是一个“受不了也得受”的角色。最后,作者乐滋滋地表达了他完整经验中作为高峰体验的部分:“他伤心地叹了一口气。我偷偷地笑了。”可见,此作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经验,具有十分浓厚的“整篇意识”。
三、积累成长经验
儿童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写作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路径,写作使儿童获得了语文成长的价值感与存在感。同时,我们在观察儿童写作能力发展时可以发现,儿童会在静止地描写的基础上逐渐把握事物的动态发展方向,也就是儿童会逐步获得从时间的角度掌握写作规律的能力,他会通过时间先后的对照来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儿童写话应当是一个积累成长经验的过程。
在低段写话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时间流动的角度来思考,把成长的故事与经验写下来。如此,写话就在更大的视野里成为一种整篇写作意识的积累。
我的小毛巾
我有一块小毛巾,它是黄色的,上面有一只小白兔。这块小毛巾是我一出生时爸爸就给我买的。我现在8岁了,它都没有破。我觉得很奇怪,就问爸爸:“我现在已经一年级了,小毛巾会不会用到六年级?”爸爸笑着说:“有可能,它可是一块长寿的毛巾啊!”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小毛巾”这个题材时,首先站在当下的时间里,对它的外观进行了描述,接着回到过去,回忆了“这块小毛巾是我一出生爸爸就给我买的”,最后又想象未来,“这块小毛巾会不会用到六年级”。短短的写话,表现出来的是时间意识上的“成长经验”。可见,获得时间意识与成长经验,是儿童写话具备“整篇意识”的重要维度。
写话,不是写几句话,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造句,它着眼于未来写作的“整篇意识”的培育,这需要我们从儿童经验的角度不断深化认识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