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上演,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剧中扮演喜儿一角的王昆一举成名,从此与《白毛女》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昆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生于河北唐县,1937年参加革命,后随队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图1)
王昆说,那时的延安很贫瘠,缺雨无水,都是荒山,农业很落后;再加上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根据地经济十分困难。军队总依靠地方供给不行。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号召全民开荒搞生产。我和陈强演了反映边区大生产的秧歌剧《兄妹开荒》。
抗战时期,很多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来到延安。他们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在歌剧方面没有建树,只是搞了些短小的秧歌剧。
词作家阎肃说,秧歌剧就是边扭边唱,唱当中发现可以有人物,但找不着题材。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后,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人们发现身边的工农兵劳苦大众,就是取之不尽的文艺创作题材源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山西流传着白毛女的故事。一个被逼入深山荒庙的年轻妇女,几年之后头发全白,让人毛骨悚然。
白毛女的故事传到延安后,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决定把它改写成歌剧。(图2)
歌剧《白毛女》聚集了当时鲁艺的创作精英。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创作。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者,都是没有写过歌剧的年轻人。(图3)
王昆说,我们学院文化系、美术系的同学,也来参与意见,参加讨论,对《白毛女》这个戏的情节,对戏的安排,提出建议。
贺敬之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对原剧本重新构思,与丁毅一起完成了全新的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新主题。
王昆说,大家热情很高,写出一幕,就排演一幕。当时鲁艺的校门也不关,农民拿着锄头到后山去干活儿,或去放羊,都经过我们学校排练场。他们在来、回的路上,都要停下来看一看我们的排演。
由于饰演喜儿的演员有了身孕不能继续工作了,创作组开始寻找新的演员。
王昆说,我记得那时张鲁老师很爱听我唱歌。当时在延安,民歌非常受欢迎,学习民歌很时尚,无论是什么系的同学,都愿意吼两嗓子。张鲁是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北风吹”就是张鲁写的。后来他通知我去《白毛女》导演组谈一谈,我好象当场唱了一个曲子,导演组就决定由我演喜儿。
1945年4月28日,在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5幕16场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举行了首场演出。
歌唱家王昆说,第一场是给“七大”代表演的。好多人只有一张票,若别人要走了,他就没票了。陈赓将军就没有票了,他只好蹲在窗台上看戏,还不时地喊好。
尽管《白毛女》剧情加强了对白毛女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斗争的描写,但是观众仍被剧中的悲剧情节所打动,尤其当黄世仁向喜儿施暴时,几个女同志甚至失声痛哭。
19岁的王昆扮演喜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纷纷到后台慰问演员。
王昆说,当周恩来走进来时,我因为演白毛女,把腿抹黑了,正在洗脚。人很挤,演员很多,我只能一边洗脚一边听总理讲话。他说这个戏非常好,你们要演下去,有的地方能改的再改一改,再听听意见。他还说这孩子(王昆)的声音怎么那么像张瑞芳。那时我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瑞芳是谁,因为我是从晋察冀解放区的唐县过来的。演《白毛女》以前,我都没见过电灯,电影也没见过。
在以后的演出中,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剧中恶霸地主黄世仁改为被枪毙。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热烈欢迎,每演至精彩处,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王昆说,歌剧《白毛女》在艺术上成就比较高,音乐站得住,连合唱都非常好听。《白毛女》有人民性,跟人民结合得非常紧。它利用了河北梆子,利用了秦腔,还利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词曲,例如“小白菜啊、心里黄啊,三岁两岁没有娘啊”;《白毛女》的词曲,
“进他家来,几个月啊,口含黄连过日月”。两个词曲的音调几乎都一样。
1950年,《白毛女》又被改编成电影,由田华主演,王昆配唱,影响更广泛。(图4)
1950年《土地改革法》开始实施,全国各个解放区,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但由于上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影响,土地改革进展得不很顺利,而土改进展不顺,会影响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白毛女》一戏对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的进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图5)
王昆说,在当时,就是要赶紧唤起农民。所以这个戏来得正好,正当时。
深入群众、脍炙人口,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白毛女》是当之无愧的。
阎肃说,这种效果,这种艺术震撼力,演员、创作者开始都没想到。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兵,上多少政治课不如看这一场戏。一看《白毛女》,他们想起姐妹,想起母亲,擦干了眼泪,就上战场了。
作曲家徐沛东说,歌剧既要采用外国歌剧艺术的形式,同时还要更好地结合中国的特色。我认为《白毛女》做得最好,它的大量的中国戏曲板腔体的运用非常聪明。
1965年,歌剧《白毛女》又被上海舞蹈学校改编成芭蕾舞剧,并一炮打响。周恩来17次观看了该剧,并同剧组人员一起研究,反复修改。(图6)
王昆说,多穷的人也有自己的欢乐,也有亲情。杨白劳没有钱,买了二尺红头绳给女儿扎上。很多人第一次看这个戏,看到扎红头绳这场戏时都哭了。杨白劳、喜儿的这点欢乐太短暂,对他们来说像黄金一样宝贵,但很快就泯灭了。
1967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观看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后称赞:《白毛女》好。1972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荧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50年1月,人民唱片厂出版了歌剧唱片《白毛女》,郭兰英等人也开始演唱《白毛女》。
《白毛女》从王昆开始一代代演下来,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代表作在传承。它的影响还波及到海外,世界著名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将《白毛女》改成芭蕾舞剧,50多年来,在中国和日本反复上演。
以《白毛女》为开端,我国的民族歌剧开始蓬勃发展。《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歌剧相继创作完成,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经典的旋律,以及由艺术家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
王昆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生于河北唐县,1937年参加革命,后随队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图1)
王昆说,那时的延安很贫瘠,缺雨无水,都是荒山,农业很落后;再加上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根据地经济十分困难。军队总依靠地方供给不行。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号召全民开荒搞生产。我和陈强演了反映边区大生产的秧歌剧《兄妹开荒》。
抗战时期,很多文艺工作者投身革命,来到延安。他们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但在歌剧方面没有建树,只是搞了些短小的秧歌剧。
词作家阎肃说,秧歌剧就是边扭边唱,唱当中发现可以有人物,但找不着题材。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后,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人们发现身边的工农兵劳苦大众,就是取之不尽的文艺创作题材源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山西流传着白毛女的故事。一个被逼入深山荒庙的年轻妇女,几年之后头发全白,让人毛骨悚然。
白毛女的故事传到延安后,主管文艺工作的周扬决定把它改写成歌剧。(图2)
歌剧《白毛女》聚集了当时鲁艺的创作精英。由于新秧歌运动,戏剧、音乐两系经常联手创作。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者,都是没有写过歌剧的年轻人。(图3)
王昆说,我们学院文化系、美术系的同学,也来参与意见,参加讨论,对《白毛女》这个戏的情节,对戏的安排,提出建议。
贺敬之以诗人的情怀和戏剧家的表述力,对原剧本重新构思,与丁毅一起完成了全新的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新主题。
王昆说,大家热情很高,写出一幕,就排演一幕。当时鲁艺的校门也不关,农民拿着锄头到后山去干活儿,或去放羊,都经过我们学校排练场。他们在来、回的路上,都要停下来看一看我们的排演。
由于饰演喜儿的演员有了身孕不能继续工作了,创作组开始寻找新的演员。
王昆说,我记得那时张鲁老师很爱听我唱歌。当时在延安,民歌非常受欢迎,学习民歌很时尚,无论是什么系的同学,都愿意吼两嗓子。张鲁是歌剧《白毛女》作曲者之一,“北风吹”就是张鲁写的。后来他通知我去《白毛女》导演组谈一谈,我好象当场唱了一个曲子,导演组就决定由我演喜儿。
1945年4月28日,在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5幕16场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举行了首场演出。
歌唱家王昆说,第一场是给“七大”代表演的。好多人只有一张票,若别人要走了,他就没票了。陈赓将军就没有票了,他只好蹲在窗台上看戏,还不时地喊好。
尽管《白毛女》剧情加强了对白毛女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斗争的描写,但是观众仍被剧中的悲剧情节所打动,尤其当黄世仁向喜儿施暴时,几个女同志甚至失声痛哭。
19岁的王昆扮演喜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纷纷到后台慰问演员。
王昆说,当周恩来走进来时,我因为演白毛女,把腿抹黑了,正在洗脚。人很挤,演员很多,我只能一边洗脚一边听总理讲话。他说这个戏非常好,你们要演下去,有的地方能改的再改一改,再听听意见。他还说这孩子(王昆)的声音怎么那么像张瑞芳。那时我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瑞芳是谁,因为我是从晋察冀解放区的唐县过来的。演《白毛女》以前,我都没见过电灯,电影也没见过。
在以后的演出中,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剧中恶霸地主黄世仁改为被枪毙。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热烈欢迎,每演至精彩处,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王昆说,歌剧《白毛女》在艺术上成就比较高,音乐站得住,连合唱都非常好听。《白毛女》有人民性,跟人民结合得非常紧。它利用了河北梆子,利用了秦腔,还利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词曲,例如“小白菜啊、心里黄啊,三岁两岁没有娘啊”;《白毛女》的词曲,
“进他家来,几个月啊,口含黄连过日月”。两个词曲的音调几乎都一样。
1950年,《白毛女》又被改编成电影,由田华主演,王昆配唱,影响更广泛。(图4)
1950年《土地改革法》开始实施,全国各个解放区,各级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但由于上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影响,土地改革进展得不很顺利,而土改进展不顺,会影响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白毛女》一戏对正在进行的土地改革的进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图5)
王昆说,在当时,就是要赶紧唤起农民。所以这个戏来得正好,正当时。
深入群众、脍炙人口,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白毛女》是当之无愧的。
阎肃说,这种效果,这种艺术震撼力,演员、创作者开始都没想到。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兵,上多少政治课不如看这一场戏。一看《白毛女》,他们想起姐妹,想起母亲,擦干了眼泪,就上战场了。
作曲家徐沛东说,歌剧既要采用外国歌剧艺术的形式,同时还要更好地结合中国的特色。我认为《白毛女》做得最好,它的大量的中国戏曲板腔体的运用非常聪明。
1965年,歌剧《白毛女》又被上海舞蹈学校改编成芭蕾舞剧,并一炮打响。周恩来17次观看了该剧,并同剧组人员一起研究,反复修改。(图6)
王昆说,多穷的人也有自己的欢乐,也有亲情。杨白劳没有钱,买了二尺红头绳给女儿扎上。很多人第一次看这个戏,看到扎红头绳这场戏时都哭了。杨白劳、喜儿的这点欢乐太短暂,对他们来说像黄金一样宝贵,但很快就泯灭了。
1967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观看了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后称赞:《白毛女》好。1972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荧幕,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50年1月,人民唱片厂出版了歌剧唱片《白毛女》,郭兰英等人也开始演唱《白毛女》。
《白毛女》从王昆开始一代代演下来,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代表作在传承。它的影响还波及到海外,世界著名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将《白毛女》改成芭蕾舞剧,50多年来,在中国和日本反复上演。
以《白毛女》为开端,我国的民族歌剧开始蓬勃发展。《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歌剧相继创作完成,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经典的旋律,以及由艺术家们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