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与此而来的是城市部分区域治安恶化,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与地理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在扩张中,既要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也要兼顾到犯罪控制与预防,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从空间预防角度抑制犯罪。本文以ZS新区开发建设为例,结合DH区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建设情况,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制作了新老城区的犯罪地图,分析了城市犯罪与土地利用、交通网布局等因素的关系,以期对城市化建设中的安全规划有所探索。
关键词:城市犯罪;情景预防犯罪;犯罪地图;地理信息技术
一、引言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本世纪初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伴随城市规模、人口的扩张和资源集聚,城市犯罪也有恶化的趋势。犯罪与环境有着密切地联系,犯罪学家很早就发现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高的犯罪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首次提出“同心圆理论”,并发现犯罪率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有一定关联。1971年美国犯罪学家Jeffery提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以下简称CPTED)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兼顾物理、空间、人文、社会因素的环境设计,才能有效防控犯罪。美国建筑学家纽曼在20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方案,随着学说演进、方法创新与知识积累,防卫空间研究还吸收、融合了情境预防、破窗理论、犯罪热点、地点警务等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地理学的诸多理论,尤其是运用GIS 技术的犯罪制图分析已成为构筑城市防卫空间的基础 。这些犯罪防控理论逐渐成熟,并逐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专门成立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安全对策的机构。此外,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基础的现代犯罪制图 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大便利。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犯罪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服务于城市犯罪预防,并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已起步,但受制于基础数据信息较难获取等问题,多数研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但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盲目扩大规模、扩张空间的做法,导致城市新区超前建设,新老城区功能脱节,空城频现等问题。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应着眼于培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科学、美观、实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犯罪防控设计。ZS市为浙江东部地级市,长期以来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前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状态,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国家加大对ZS市经济发展的支持,ZS市在国家经济开发战略支持下,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革新,整个地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本文通过犯罪制图技术绘制了ZS市LC新区和DH老城区犯罪空间分布 情况,并进行了城区犯罪与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为城市安全规划设计和犯罪防控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ZS市是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常住人口100多万,ZS岛是最大的岛,DH区和PT区均位于ZS岛上,其中DH区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ZS市政府搬迁至LC街道,遂开始重点建设LC新区,LC新区传统上也属于DH区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LC未来将成为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DH老城区下辖6个街道和10个乡镇,LC新区下辖9个社区和25个村,目前人口主要集中在DH老城区,老城区拥有传统的商业、休闲中心,以及大量的船舶修造、水产养殖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外来人口数量多,城市建筑年代久远,拥有大量上世纪八十年修建的住宅小区,但城市土地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区范围是犯罪高发区。LC新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短短六七年,但已初具规模,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商业、娱乐设施也逐渐趋于完善,目前主要的市级政府机关都已搬迁至新城,LC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新城区与老城区自然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相比,LC新区的区域规划较为科学合理,城市街道、绿化和生活设施设计较为规范,但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建设加快,犯罪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研究的范围为DH区老城区和LC新区的城区部分 (见下图1),面积68km2。
(二)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犯罪热点地图绘制技术制作了DH城区的犯罪热点地图,进而分析DH城区犯罪活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初步分析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现状形成的原因,找到影响城市犯罪的诸多地理方面因素。然后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配套设施等因素与城市犯罪的关联性,通过使用GIS软件系统分析不同城市区域环境下犯罪率分布的相异与相同,从而对城市犯罪分布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具体阐述。另外通过研究影响犯罪率高低的环境因素,提出在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进行犯罪综合防控的方法,从而为城市规划提出参考依据,丰富和完善“城市安全规划”和犯罪防控的内容。
(三)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分析主要使用ArcGIS10.0软件的数据转换、空间分析、可视化和制图工具,并使用SPPS16.0完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犯罪数据来自ZS市公安局提供的2012年犯罪统计数据,该数据以excel表格保存,表格记录的信息包括案件类型、案情内容、发案时间、地点(经纬度、街道、社区、处所)等。然后在ArcGIS中导入excel表,利用“显示XY数据”工具,通过指定“X”字段和“Y”字段,并设定相应的地理坐标系,导入犯罪点数据,并保存为ArcGIS的shape格式。之后利用ArcGIS的“要素转面”功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容差,将ZS市建设用地现状图、社区边界等要素(CAD数据,DWG格式)转换为shape格式。CAD导入前应检查各地块是否封闭。由于CAD测绘数据通常采用三度分带的高斯克里格投影,考虑当地的独立坐标系中央经线的度数一般不是3的整数倍(中央经线一般被当地平移),需要对转换后的CAD进行校正。同时选择道路中心线的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利用仿射变换方法进行校正。 三、犯罪热点与城市犯罪的相关性分析
(一)犯罪热点与犯罪防控
“犯罪热点是指犯罪数量高于平均犯罪数量的区域,或者是人们成为受害者的风险高于平均受害风险的区域。 犯罪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受到地理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犯罪往往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带状、片状等特殊的空间格局。犯罪热点是犯罪学地理学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产物,它探索的是犯罪空间分布与犯罪防控、犯罪规律分析等之间的关系,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的应用,GIS 带来研究方法上的革新,推动了犯罪空间分析迈进精准计量时代,这为全面把握犯罪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可能。借助犯罪地图,我们能够更为精准地监测犯罪热点变化,发现城市生态系统中犯罪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犯罪研究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关于犯罪热点的理论研讨和技术探索成果层出不穷,相比国外在犯罪热点研究应用警务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前期理论论证和技术学习方面,关于犯罪热点的理论探讨和国外经验介绍逐渐增多,也有人开始积极学习这方面的技术操作,但是具体应用该技术进行犯罪热点分析还是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犯罪热点的研究确实能够在警察实务工作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犯罪防控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们通过对城市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的科学设计,在道路设计,土地区块合理规划,小区建筑群设置,通勤站点的分配,商业场所的规划等方面,注意把犯罪防控的因素考量进去,可以有效发挥地理空间对犯罪的防控。
(二)研究区域内犯罪空间分布格局
1. 主城区犯罪情况统计分析
2012年,DH城区范围内犯罪发案总数为8837起,犯罪案件密度为 129.9 起/km2。不同犯罪类型的发生数和发生密度相差较大,其中以盗窃的发案数最高,总数高达7621起。为了方便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将受城市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抢劫、抢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殴打他人、聚众斗殴等带暴力性质的案件统称为暴力犯罪案件,吸毒、容留他人吸毒、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涉及毒品案件统称为涉毒犯罪案件。按此标准进行数据汇总,城区内发生暴力犯罪 837起,居发案总数的第二位;涉毒犯罪共发生379起,居发案总数的第三位。从犯罪案件发生密度来看,盗窃案件也明显高于暴力犯罪和涉毒犯罪,前者平均为112起/km2,后者仅为12.3起/km2和5.6起/km2。使用假币、非法滞留境内等案件发案数极少,暂不列入统计范围。以下将围绕盗窃犯犯罪、暴力犯罪、涉毒犯罪三个案件大类开展研究。总体来看,LC新区的犯罪率明显低于老城区(见下图2),而且前者犯罪率有下降趋势,前者全年犯罪共915起,犯罪发生密度30.8起/km2,而后者全年犯罪高达7922起,犯罪发生密度206.8起/km2。
2.研究区域犯罪热点区域分析
犯罪热点分析是与犯罪制图紧密相连的,在取得每一个犯罪案件发生位置地理坐标的前提下,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将这些位置标注在地图上(见下图3),然后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技术等方法对地图上的点进行密度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犯罪热点的分布。ZS市DH区城区犯罪数据集描述的是研究区内2012年的犯罪案件现场及时间等犯罪信息,在空间上每个案件现场都用一个单独的点表示出来。为了识别出那些比其他区域具有更高犯罪密度特征的区域,需要进行热点区域分析。热点区域分析是通过将分散的犯罪现场点分布转化为犯罪现场密度连续平面图来完成的。为了达到该目的,应用了核密度估计法技术(KDE)。在给定的点数据集的基础上,该技术评估每个网格单元格的值以代表与某些平面测量相关的密度值(比如每平方公里内的犯罪现场数量)。基于此,核密度运算法则覆盖了一个被界定了单元格面积的研究区域。计算每个单元格的密度值,取决于核密度函数的运算。本文中使用的是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工具箱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其核密度估计法是通过二次核密度函数运算的:
g j =3/4(1-t2),∣t∣≤1
以及t= d ij/h,h代表的网格宽度,i代表的是抢劫案件现场位置。
计算每个网格位置gj与每个犯罪案件现场的距离dij,将之作为所有犯罪现场数据集的核函数运算总和。因此,有两个参数的设定对每个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都非常关键,而且需要细化单元格面积和宽度。单元格面积参数界定了网格的计算结论,宽度描述的是研究半径的面积。比如,分析中应用了多少犯罪现场位置(点)。与较小的宽度相比,一个大的宽度将会包括一个较大的区域,并因此分析的点也更多。其次,过大的宽度可能会妨碍较小的热点的识别,而过小的宽度则会可能会导致很多犯罪小聚类。国外的相关研究认为搜索半径为400米时较易发现犯罪热点,考虑到国内人口居住密度高、土地使用强度大,经过对犯罪数据的多次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搜索宽度为200米(见下图4),输出栅格单元为20米时能较好地揭示犯罪热点区域,并同时保留所有犯罪现场点。
2.研究区域犯罪空间分布特征
从犯罪热点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研究区犯罪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多中心分布格局、距离衰减特点。城市犯罪发生的空间集中程度比较高,犯罪热点明显集中于新老城区两个城市中心区域,而犯罪热点按照犯罪密度高低又分为不同等级。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的犯罪热点,平均犯罪密度越低,因此犯罪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城市中心距离衰减的特点。比较两个城区的犯罪空间分布格局,其相同点为两个城区均为城市中心区犯罪密度高,城市边缘犯罪密度低;其不同点在于老城区整体犯罪密度高,新城区犯罪密度较低。位于老城市中心的解放东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附近的犯罪热点区域面积为2.4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5%;其案发数达3527起,占整个研究范围该年上述三类犯罪案发数的39.9%;其犯罪发生密度达1469.9起/km2,高出全市平均犯罪密度10.3倍。案发密度在600起/km2以上的犯罪热点区域大多数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区,且面积较大。而犯罪密度较低的邻里区多集中在城市边缘。 至于各类犯罪的分布特点(见下图5、6、7),如盗窃犯罪在2012年共发案7621起,平均案发密度112.1起/km2,但是位于老城市中心的人民东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的犯罪热点区域面积为1.84km2,集中发案2284起,占同类犯罪案发数的29.9%,犯罪密度达1241.3起/km2,是研究区同类犯罪平均发生密度的11倍。再如暴力犯罪,全市发案837起,平均案发密度12.3起/km2,案发最集中的沿环城东路犯罪热点区域面积1.5km2,发案达453起,占全市暴力犯罪案发数量的54.1%,发生密度为302起/km2,是全市抢劫犯罪平均案发密度的24.6倍。涉毒犯罪的分布情况也是如此,全市发案379起, 平均案发密度5.6起/km2,沿解放路与人民路的T型犯罪热点区域发案32起,占全市案发数的8.4%,热点区域面积0.18km2,发案密度达177.8起/km2,是全市平均密度的31.7倍。各热点区域均为客流、物流的聚集区和交通枢纽、批发市场、集市、购物中心、服装商业区等人口流动频繁区。
总体而言,盗窃案件多发于人流密集区,分布最为广泛,犯罪热点连续性较高,呈片状分布,基本包含了老城区所有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尤其是集中在城区较为繁华的几条商业街道、建筑工地上。暴力犯罪热点区域分布范围较盗窃犯罪小一些,基本沿解放路与环城东路呈带状分布。涉毒犯罪的犯罪热点分布最为集中,在老区沿人民路与解放路呈点状跳跃式分布,在新区昌东大道附近的侯家塘地区已经形成一个明显的犯罪热点。
(四)城市土地规划与犯罪的关系
1.研究区犯罪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ZS本岛腹地多山地丘陵,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势较平坦地区,城乡布局往往被丘陵地形隔断,城乡发展差距不大,地域上甚至没有明显界限。DH老城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是老城区土地混杂利用明显。从下图8中可以看到,ZS城乡发展并无明显界限,城区建设用地中混杂大量农居用地和居住用地,二者呈咬合分布,ZS城市景观也呈现“城乡混合分布”的特点。新城区则强调明确的土地分区,各功能地块间界限较明确,相似的功能的分区较为集中分布,各个分区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这在犯罪防控的角度上是有利的。而将不同性质用地上的案件数量进行归纳,可得出每类用地上的总犯罪案件数量。其中,犯罪量最高的7类用地分别为:城区二类居住用地(R2)、商业用地(C2)、城外农居用地(R0)、行政办公用地(C1)、工业用地(M)、交通用地(T)和公园绿地(G1)。
研究区范围内各类用地中,二类居住用地、城外农居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的犯罪量远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地区。居住区之所以成为城市中的犯罪高发区,与其较高的人口密度及复杂的人员居住情况有关。DH老城区的居住用地本身由城区居住用地(R2)与农居用地(R0)两种不同形态的居住用地构成,其中又混杂着各种沿街商业,居住区内也有各种小型商业店铺,形成极富生活气息的居住小区的同时,也带来了犯罪滋生所需要的不便于管理的社区环境。商业区之所以成为城市中的犯罪高发区,与其特殊的土地利用性质和环境特征有关。ZS市老城区解放东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心商业区,面积约0.99km2,是全市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地区,而LC千岛路与翁生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心区占地1.5 km2,辐射范围波及周围乡镇。这两个区域的财物集中,犯罪目标众多,人口流动频繁。研究表明适度的人口流动会增加一个地区的监视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的效果,但是过于频繁的人口流动,会加大拥挤,反而会降低监视的作用。加之商业区的公共性很强,任何人员都可以自由出入,而且人员之间关系疏远,空间的领域性极其微弱,极大地削弱了区域内的监视作用,因此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的犯罪目标众多,极易诱发犯罪,是这两个区域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人口稀少的工业区、绿地和行政办公用地的犯罪量都很低,人口最为集中的交通用地面积极少却跻身犯罪量最高用地类型的第六位,这进一步说明了犯罪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2. 研究区犯罪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城市交通可分为对内、对外交通,道路是保证城市与外部之间以及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快速、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联系。城市道路交通既为市民提供便利,也为犯罪分子接近犯罪对象、潜入犯罪场所、运输赃物、逃逸等创造了条件。下图9是DH区道路网密度分析,对比图4的犯罪密度图,可见道路密度与犯罪率存在一定的关联。
DH区的道路采用方格网系统,简单、明了、四通八达。老城区道路密度高,道路等级划分不明显,犯罪分子潜入和逃逸便利,因此老城区沿道路犯罪情况比新区明显严重。犯罪热点区域沿着解放西路、人民南路、环城南路等几条主干道路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新城区此类现象不明显。结合上文对犯罪热点情况的分析,可得出DH城区道路与城市犯罪分布特征为:道路等级不明确、道路密度大的区域,犯罪热点沿着主干道呈带状分布。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城市犯罪与城市土地用地性质、交通线路分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不同的规划地块内的犯罪发生密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当今世界各国进行犯罪预防的策略开始逐步从对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从对人的预防向对物的预防,从法律制止到物质制止转变,对容易诱发犯罪的客观环境进行改造设计,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我们在进行新城镇建设过程中,除了考量经济、人口等因素外,也应对城市总体的安全规划有所关注,避免规划不合理而为犯罪提供客观便利条件。为此,笔者建议在新城镇规划建设中采取以下防控犯罪的措施:
第一,成立专门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犯罪防控建议的机构。许多国家为了强化犯罪防控的力度,专门成立了为城市安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1年也有这类探索,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针对侵财犯罪激增的趋势,指示台北市警察局成立了“治安风水师”,专门负责住宅防盗设计、检测等工作。这些专业的犯罪防控专家,可以辅助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者,帮助他们在进行城市、建筑物空间设计时加入犯罪防控的要素,通过街道规划、园林设计、建筑物空间设计等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笔者建议从地方公安局中选拔侦查经验丰富的民警成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犯罪防控小组,该小组同时吸收侦查学研究专家,以及专门从事规划设计的专家参加,犯罪防控小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建议和防控对策,通过空间安全规划来对犯罪进行预防,以真正城市把安全规划落到实处(具体的城市规划预防犯罪设想见图10)。 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控制城市边际无序蔓延。城市化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盲目开发城市土地,大量建设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而忽视城市软实力,城市品质的提高,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的攀升。从各国城市犯罪侦查与预防措施等经验得知,城市无序蔓延是城市犯罪和居住空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的无序蔓延导致城区范围迅速扩大,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犯罪防控的难度,城市扩张过快形成了相对陌生的空间环境,导致犯罪监控难度增大,从而降低了犯罪的作案成本,另外城区范围的扩张也导致居民出行时间过长,也就意味着入室盗窃的“时间盲区”的延长。城市边界的迅速蔓延也导致公共设施投资郊区化,老城区在低度使用的情况下,极易使邻近的居住空间形成犯罪行为滋生场所。 未来的城市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城市规划和设计既要满足基本的居住、经济发展、出行等需求,也要考虑到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安全度等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无序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结合各个城市地域特色,适当改造和建设老城区,实现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从上文中可以看到,ZS市DH老城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线分布等存在许多缺陷,同时犯罪率也是居高不下,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犯罪的监控盲区,这与新老城区的建设步调失调有一定关系。多数情况下,一个城市的老城区是这个城市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拥有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积淀,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心理归属都很大程度上依附在老城区。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更新,老城区往往因为人口拥挤、设施陈旧、治安环境差等因素影响而处于衰弱中,新兴的新区经济因为没有包袱且新兴产业集聚而蓬勃发展,这反而进一步导致老城区的社会治安日趋恶化。虽然在经济更新换代中,老城区在拆迁安置和规划建设中面临许多难题,政府也不能忽视老城区的规划改造,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设施陈旧、人口密集而犯罪率又高的地方,更应加大改造力度和安全管理力度,积极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并为低收入群体和外来人员的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消除犯罪产生的社会隐患。
第四,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城市功能区集聚各类社会资源,并发挥功能区内特殊城市功能的空间区域,城市所承担的各类社会经济功能要依靠这些功能区来实现。城市功能区内各类社会要素高度集中,人才、信息、资本等都处于高速流动状态,而划分功能区是功能分区规划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城市功能规划处理不当,整个规划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并给犯罪防控系统的空间部署造成障碍,不利于空间领域对犯罪的防卫。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要力求体现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各区之间便于交通、通讯联系,不能使有的区的整体防控处于孤立、隔离状态。 城市规划中划分功能区要充分考虑到用地规模、人口和产业分布、公共设施配置、管理组织的设置等因素,避免功能区混杂、无序分布,导致产生空间犯罪防控上的盲区。另外,建设用地的配置要充分考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编制科学的用地平衡表,充分考虑环境、产业布局等因素,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犯罪;情景预防犯罪;犯罪地图;地理信息技术
一、引言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本世纪初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伴随城市规模、人口的扩张和资源集聚,城市犯罪也有恶化的趋势。犯罪与环境有着密切地联系,犯罪学家很早就发现城市地区往往拥有更高的犯罪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首次提出“同心圆理论”,并发现犯罪率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有一定关联。1971年美国犯罪学家Jeffery提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以下简称CPTED)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兼顾物理、空间、人文、社会因素的环境设计,才能有效防控犯罪。美国建筑学家纽曼在20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方案,随着学说演进、方法创新与知识积累,防卫空间研究还吸收、融合了情境预防、破窗理论、犯罪热点、地点警务等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地理学的诸多理论,尤其是运用GIS 技术的犯罪制图分析已成为构筑城市防卫空间的基础 。这些犯罪防控理论逐渐成熟,并逐步应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专门成立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安全对策的机构。此外,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为基础的现代犯罪制图 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大便利。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城市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犯罪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服务于城市犯罪预防,并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也已起步,但受制于基础数据信息较难获取等问题,多数研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但一些未经科学规划,盲目扩大规模、扩张空间的做法,导致城市新区超前建设,新老城区功能脱节,空城频现等问题。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应着眼于培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科学、美观、实用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犯罪防控设计。ZS市为浙江东部地级市,长期以来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前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状态,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国家加大对ZS市经济发展的支持,ZS市在国家经济开发战略支持下,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革新,整个地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本文通过犯罪制图技术绘制了ZS市LC新区和DH老城区犯罪空间分布 情况,并进行了城区犯罪与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以期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为城市安全规划设计和犯罪防控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ZS市是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常住人口100多万,ZS岛是最大的岛,DH区和PT区均位于ZS岛上,其中DH区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后ZS市政府搬迁至LC街道,遂开始重点建设LC新区,LC新区传统上也属于DH区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LC未来将成为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DH老城区下辖6个街道和10个乡镇,LC新区下辖9个社区和25个村,目前人口主要集中在DH老城区,老城区拥有传统的商业、休闲中心,以及大量的船舶修造、水产养殖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外来人口数量多,城市建筑年代久远,拥有大量上世纪八十年修建的住宅小区,但城市土地功能分区不明确,城区范围是犯罪高发区。LC新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短短六七年,但已初具规模,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商业、娱乐设施也逐渐趋于完善,目前主要的市级政府机关都已搬迁至新城,LC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新城区与老城区自然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相比,LC新区的区域规划较为科学合理,城市街道、绿化和生活设施设计较为规范,但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建设加快,犯罪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研究的范围为DH区老城区和LC新区的城区部分 (见下图1),面积68km2。
(二)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犯罪热点地图绘制技术制作了DH城区的犯罪热点地图,进而分析DH城区犯罪活动的空间分布格局,初步分析城市犯罪空间分布现状形成的原因,找到影响城市犯罪的诸多地理方面因素。然后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配套设施等因素与城市犯罪的关联性,通过使用GIS软件系统分析不同城市区域环境下犯罪率分布的相异与相同,从而对城市犯罪分布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具体阐述。另外通过研究影响犯罪率高低的环境因素,提出在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进行犯罪综合防控的方法,从而为城市规划提出参考依据,丰富和完善“城市安全规划”和犯罪防控的内容。
(三)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分析主要使用ArcGIS10.0软件的数据转换、空间分析、可视化和制图工具,并使用SPPS16.0完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犯罪数据来自ZS市公安局提供的2012年犯罪统计数据,该数据以excel表格保存,表格记录的信息包括案件类型、案情内容、发案时间、地点(经纬度、街道、社区、处所)等。然后在ArcGIS中导入excel表,利用“显示XY数据”工具,通过指定“X”字段和“Y”字段,并设定相应的地理坐标系,导入犯罪点数据,并保存为ArcGIS的shape格式。之后利用ArcGIS的“要素转面”功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容差,将ZS市建设用地现状图、社区边界等要素(CAD数据,DWG格式)转换为shape格式。CAD导入前应检查各地块是否封闭。由于CAD测绘数据通常采用三度分带的高斯克里格投影,考虑当地的独立坐标系中央经线的度数一般不是3的整数倍(中央经线一般被当地平移),需要对转换后的CAD进行校正。同时选择道路中心线的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利用仿射变换方法进行校正。 三、犯罪热点与城市犯罪的相关性分析
(一)犯罪热点与犯罪防控
“犯罪热点是指犯罪数量高于平均犯罪数量的区域,或者是人们成为受害者的风险高于平均受害风险的区域。 犯罪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受到地理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犯罪往往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带状、片状等特殊的空间格局。犯罪热点是犯罪学地理学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产物,它探索的是犯罪空间分布与犯罪防控、犯罪规律分析等之间的关系,随着地理信息系统( 简称GIS) 的应用,GIS 带来研究方法上的革新,推动了犯罪空间分析迈进精准计量时代,这为全面把握犯罪空间分布规律提供了可能。借助犯罪地图,我们能够更为精准地监测犯罪热点变化,发现城市生态系统中犯罪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犯罪研究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关于犯罪热点的理论研讨和技术探索成果层出不穷,相比国外在犯罪热点研究应用警务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前期理论论证和技术学习方面,关于犯罪热点的理论探讨和国外经验介绍逐渐增多,也有人开始积极学习这方面的技术操作,但是具体应用该技术进行犯罪热点分析还是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犯罪热点的研究确实能够在警察实务工作中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犯罪防控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们通过对城市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的科学设计,在道路设计,土地区块合理规划,小区建筑群设置,通勤站点的分配,商业场所的规划等方面,注意把犯罪防控的因素考量进去,可以有效发挥地理空间对犯罪的防控。
(二)研究区域内犯罪空间分布格局
1. 主城区犯罪情况统计分析
2012年,DH城区范围内犯罪发案总数为8837起,犯罪案件密度为 129.9 起/km2。不同犯罪类型的发生数和发生密度相差较大,其中以盗窃的发案数最高,总数高达7621起。为了方便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将受城市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抢劫、抢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殴打他人、聚众斗殴等带暴力性质的案件统称为暴力犯罪案件,吸毒、容留他人吸毒、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涉及毒品案件统称为涉毒犯罪案件。按此标准进行数据汇总,城区内发生暴力犯罪 837起,居发案总数的第二位;涉毒犯罪共发生379起,居发案总数的第三位。从犯罪案件发生密度来看,盗窃案件也明显高于暴力犯罪和涉毒犯罪,前者平均为112起/km2,后者仅为12.3起/km2和5.6起/km2。使用假币、非法滞留境内等案件发案数极少,暂不列入统计范围。以下将围绕盗窃犯犯罪、暴力犯罪、涉毒犯罪三个案件大类开展研究。总体来看,LC新区的犯罪率明显低于老城区(见下图2),而且前者犯罪率有下降趋势,前者全年犯罪共915起,犯罪发生密度30.8起/km2,而后者全年犯罪高达7922起,犯罪发生密度206.8起/km2。
2.研究区域犯罪热点区域分析
犯罪热点分析是与犯罪制图紧密相连的,在取得每一个犯罪案件发生位置地理坐标的前提下,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将这些位置标注在地图上(见下图3),然后运用核密度估计法技术等方法对地图上的点进行密度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城市犯罪热点的分布。ZS市DH区城区犯罪数据集描述的是研究区内2012年的犯罪案件现场及时间等犯罪信息,在空间上每个案件现场都用一个单独的点表示出来。为了识别出那些比其他区域具有更高犯罪密度特征的区域,需要进行热点区域分析。热点区域分析是通过将分散的犯罪现场点分布转化为犯罪现场密度连续平面图来完成的。为了达到该目的,应用了核密度估计法技术(KDE)。在给定的点数据集的基础上,该技术评估每个网格单元格的值以代表与某些平面测量相关的密度值(比如每平方公里内的犯罪现场数量)。基于此,核密度运算法则覆盖了一个被界定了单元格面积的研究区域。计算每个单元格的密度值,取决于核密度函数的运算。本文中使用的是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工具箱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其核密度估计法是通过二次核密度函数运算的:
g j =3/4(1-t2),∣t∣≤1
以及t= d ij/h,h代表的网格宽度,i代表的是抢劫案件现场位置。
计算每个网格位置gj与每个犯罪案件现场的距离dij,将之作为所有犯罪现场数据集的核函数运算总和。因此,有两个参数的设定对每个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都非常关键,而且需要细化单元格面积和宽度。单元格面积参数界定了网格的计算结论,宽度描述的是研究半径的面积。比如,分析中应用了多少犯罪现场位置(点)。与较小的宽度相比,一个大的宽度将会包括一个较大的区域,并因此分析的点也更多。其次,过大的宽度可能会妨碍较小的热点的识别,而过小的宽度则会可能会导致很多犯罪小聚类。国外的相关研究认为搜索半径为400米时较易发现犯罪热点,考虑到国内人口居住密度高、土地使用强度大,经过对犯罪数据的多次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搜索宽度为200米(见下图4),输出栅格单元为20米时能较好地揭示犯罪热点区域,并同时保留所有犯罪现场点。
2.研究区域犯罪空间分布特征
从犯罪热点分布图中可以看到,研究区犯罪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多中心分布格局、距离衰减特点。城市犯罪发生的空间集中程度比较高,犯罪热点明显集中于新老城区两个城市中心区域,而犯罪热点按照犯罪密度高低又分为不同等级。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的犯罪热点,平均犯罪密度越低,因此犯罪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城市中心距离衰减的特点。比较两个城区的犯罪空间分布格局,其相同点为两个城区均为城市中心区犯罪密度高,城市边缘犯罪密度低;其不同点在于老城区整体犯罪密度高,新城区犯罪密度较低。位于老城市中心的解放东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附近的犯罪热点区域面积为2.4平方公里,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3.5%;其案发数达3527起,占整个研究范围该年上述三类犯罪案发数的39.9%;其犯罪发生密度达1469.9起/km2,高出全市平均犯罪密度10.3倍。案发密度在600起/km2以上的犯罪热点区域大多数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区,且面积较大。而犯罪密度较低的邻里区多集中在城市边缘。 至于各类犯罪的分布特点(见下图5、6、7),如盗窃犯罪在2012年共发案7621起,平均案发密度112.1起/km2,但是位于老城市中心的人民东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的犯罪热点区域面积为1.84km2,集中发案2284起,占同类犯罪案发数的29.9%,犯罪密度达1241.3起/km2,是研究区同类犯罪平均发生密度的11倍。再如暴力犯罪,全市发案837起,平均案发密度12.3起/km2,案发最集中的沿环城东路犯罪热点区域面积1.5km2,发案达453起,占全市暴力犯罪案发数量的54.1%,发生密度为302起/km2,是全市抢劫犯罪平均案发密度的24.6倍。涉毒犯罪的分布情况也是如此,全市发案379起, 平均案发密度5.6起/km2,沿解放路与人民路的T型犯罪热点区域发案32起,占全市案发数的8.4%,热点区域面积0.18km2,发案密度达177.8起/km2,是全市平均密度的31.7倍。各热点区域均为客流、物流的聚集区和交通枢纽、批发市场、集市、购物中心、服装商业区等人口流动频繁区。
总体而言,盗窃案件多发于人流密集区,分布最为广泛,犯罪热点连续性较高,呈片状分布,基本包含了老城区所有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尤其是集中在城区较为繁华的几条商业街道、建筑工地上。暴力犯罪热点区域分布范围较盗窃犯罪小一些,基本沿解放路与环城东路呈带状分布。涉毒犯罪的犯罪热点分布最为集中,在老区沿人民路与解放路呈点状跳跃式分布,在新区昌东大道附近的侯家塘地区已经形成一个明显的犯罪热点。
(四)城市土地规划与犯罪的关系
1.研究区犯罪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ZS本岛腹地多山地丘陵,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势较平坦地区,城乡布局往往被丘陵地形隔断,城乡发展差距不大,地域上甚至没有明显界限。DH老城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是老城区土地混杂利用明显。从下图8中可以看到,ZS城乡发展并无明显界限,城区建设用地中混杂大量农居用地和居住用地,二者呈咬合分布,ZS城市景观也呈现“城乡混合分布”的特点。新城区则强调明确的土地分区,各功能地块间界限较明确,相似的功能的分区较为集中分布,各个分区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这在犯罪防控的角度上是有利的。而将不同性质用地上的案件数量进行归纳,可得出每类用地上的总犯罪案件数量。其中,犯罪量最高的7类用地分别为:城区二类居住用地(R2)、商业用地(C2)、城外农居用地(R0)、行政办公用地(C1)、工业用地(M)、交通用地(T)和公园绿地(G1)。
研究区范围内各类用地中,二类居住用地、城外农居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的犯罪量远远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地区。居住区之所以成为城市中的犯罪高发区,与其较高的人口密度及复杂的人员居住情况有关。DH老城区的居住用地本身由城区居住用地(R2)与农居用地(R0)两种不同形态的居住用地构成,其中又混杂着各种沿街商业,居住区内也有各种小型商业店铺,形成极富生活气息的居住小区的同时,也带来了犯罪滋生所需要的不便于管理的社区环境。商业区之所以成为城市中的犯罪高发区,与其特殊的土地利用性质和环境特征有关。ZS市老城区解放东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心商业区,面积约0.99km2,是全市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地区,而LC千岛路与翁生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心区占地1.5 km2,辐射范围波及周围乡镇。这两个区域的财物集中,犯罪目标众多,人口流动频繁。研究表明适度的人口流动会增加一个地区的监视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犯罪的效果,但是过于频繁的人口流动,会加大拥挤,反而会降低监视的作用。加之商业区的公共性很强,任何人员都可以自由出入,而且人员之间关系疏远,空间的领域性极其微弱,极大地削弱了区域内的监视作用,因此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的犯罪目标众多,极易诱发犯罪,是这两个区域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人口稀少的工业区、绿地和行政办公用地的犯罪量都很低,人口最为集中的交通用地面积极少却跻身犯罪量最高用地类型的第六位,这进一步说明了犯罪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2. 研究区犯罪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城市交通可分为对内、对外交通,道路是保证城市与外部之间以及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快速、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联系。城市道路交通既为市民提供便利,也为犯罪分子接近犯罪对象、潜入犯罪场所、运输赃物、逃逸等创造了条件。下图9是DH区道路网密度分析,对比图4的犯罪密度图,可见道路密度与犯罪率存在一定的关联。
DH区的道路采用方格网系统,简单、明了、四通八达。老城区道路密度高,道路等级划分不明显,犯罪分子潜入和逃逸便利,因此老城区沿道路犯罪情况比新区明显严重。犯罪热点区域沿着解放西路、人民南路、环城南路等几条主干道路呈较为明显的带状分布。新城区此类现象不明显。结合上文对犯罪热点情况的分析,可得出DH城区道路与城市犯罪分布特征为:道路等级不明确、道路密度大的区域,犯罪热点沿着主干道呈带状分布。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城市犯罪与城市土地用地性质、交通线路分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不同的规划地块内的犯罪发生密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当今世界各国进行犯罪预防的策略开始逐步从对被动预防到主动预防,从对人的预防向对物的预防,从法律制止到物质制止转变,对容易诱发犯罪的客观环境进行改造设计,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我们在进行新城镇建设过程中,除了考量经济、人口等因素外,也应对城市总体的安全规划有所关注,避免规划不合理而为犯罪提供客观便利条件。为此,笔者建议在新城镇规划建设中采取以下防控犯罪的措施:
第一,成立专门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犯罪防控建议的机构。许多国家为了强化犯罪防控的力度,专门成立了为城市安全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1年也有这类探索,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针对侵财犯罪激增的趋势,指示台北市警察局成立了“治安风水师”,专门负责住宅防盗设计、检测等工作。这些专业的犯罪防控专家,可以辅助城市规划者和建筑设计者,帮助他们在进行城市、建筑物空间设计时加入犯罪防控的要素,通过街道规划、园林设计、建筑物空间设计等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笔者建议从地方公安局中选拔侦查经验丰富的民警成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犯罪防控小组,该小组同时吸收侦查学研究专家,以及专门从事规划设计的专家参加,犯罪防控小组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建议和防控对策,通过空间安全规划来对犯罪进行预防,以真正城市把安全规划落到实处(具体的城市规划预防犯罪设想见图10)。 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控制城市边际无序蔓延。城市化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果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盲目开发城市土地,大量建设不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而忽视城市软实力,城市品质的提高,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的攀升。从各国城市犯罪侦查与预防措施等经验得知,城市无序蔓延是城市犯罪和居住空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的无序蔓延导致城区范围迅速扩大,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犯罪防控的难度,城市扩张过快形成了相对陌生的空间环境,导致犯罪监控难度增大,从而降低了犯罪的作案成本,另外城区范围的扩张也导致居民出行时间过长,也就意味着入室盗窃的“时间盲区”的延长。城市边界的迅速蔓延也导致公共设施投资郊区化,老城区在低度使用的情况下,极易使邻近的居住空间形成犯罪行为滋生场所。 未来的城市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并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城市规划和设计既要满足基本的居住、经济发展、出行等需求,也要考虑到人民生活的舒适度、安全度等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无序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结合各个城市地域特色,适当改造和建设老城区,实现新老城区协调发展。从上文中可以看到,ZS市DH老城区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线分布等存在许多缺陷,同时犯罪率也是居高不下,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犯罪的监控盲区,这与新老城区的建设步调失调有一定关系。多数情况下,一个城市的老城区是这个城市最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拥有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积淀,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心理归属都很大程度上依附在老城区。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更新,老城区往往因为人口拥挤、设施陈旧、治安环境差等因素影响而处于衰弱中,新兴的新区经济因为没有包袱且新兴产业集聚而蓬勃发展,这反而进一步导致老城区的社会治安日趋恶化。虽然在经济更新换代中,老城区在拆迁安置和规划建设中面临许多难题,政府也不能忽视老城区的规划改造,尤其是针对那些基础设施陈旧、人口密集而犯罪率又高的地方,更应加大改造力度和安全管理力度,积极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并为低收入群体和外来人员的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消除犯罪产生的社会隐患。
第四,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城市功能区集聚各类社会资源,并发挥功能区内特殊城市功能的空间区域,城市所承担的各类社会经济功能要依靠这些功能区来实现。城市功能区内各类社会要素高度集中,人才、信息、资本等都处于高速流动状态,而划分功能区是功能分区规划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城市功能规划处理不当,整个规划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并给犯罪防控系统的空间部署造成障碍,不利于空间领域对犯罪的防卫。城市功能区的划分要力求体现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各区之间便于交通、通讯联系,不能使有的区的整体防控处于孤立、隔离状态。 城市规划中划分功能区要充分考虑到用地规模、人口和产业分布、公共设施配置、管理组织的设置等因素,避免功能区混杂、无序分布,导致产生空间犯罪防控上的盲区。另外,建设用地的配置要充分考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编制科学的用地平衡表,充分考虑环境、产业布局等因素,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