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生’的贬值链。”《人民日报》曾就扩招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如此评论。
大学越来越大,其教学质量也多遭诟病,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感受无疑最为真切。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学生凭借自己的体验对高校教育生态进行了品评。
扩招中的异数
毫无疑问,在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时,教师永远都是核心指标。在此次《中国新闻周刊》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排榜调查中,占去半壁江山的竟然都是艺术类院校,这成为该榜单中最突出的一点。这几所学校分别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中,中戏以91.25分高居榜首,超出第二名南开大学6.45个百分点。
胡清是中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她对自己老师的喜爱溢于言表。进入中戏后的这几年,在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引领下,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从进校那一天起,无论在生活上碰到什么问题,她都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求助于老师,甚至包括爱情方面。学生过生日、唱歌、郊游,老师都会赶来参加,就像真正的好朋友。学生们经常不喊老师,张嘴就是“张姐”“单妈”。毕业时舍不得离开老师,哭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情形每年一次。
学生们基础薄弱,必须趁这4年打好基本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7点老师就带着她们一起“出晨功”(练发音吊嗓子)。胡清说,她相信其他大学的老师可能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谈起老师们对自己的最大影响,胡清认为还是在“为人”方面。“在戏剧学院,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彼此关怀的关系。4年时间,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心态特别良好的人。”胡清相信,以后走上社会,无论遭遇怎样的处境,她都会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胡清的感受并非个例,即将毕业的中戏艺术管理系2006级学生张成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同样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诸位老师称道不已。
“真的会有国外那种导师的感觉。”胡清说,老师们能做到这一步,也许班里只有25个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实际上,中戏所有的班规模都较小,人数一般在16~25人之间。班级里学生少,师生关系接触才能更为密切。
传统上,这种注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艺术类院校的惯有教育模式。但上世纪末掀起的高校扩招热潮,也让艺术类院校深陷其中。一些在历史上隔年招生的专业,渐渐变为逐年招生。对此,很多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极力反对。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就曾呼吁:“教师队伍也该缓缓劲、充充电了。”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宣布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校方明确表示,北京电影学院要“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模式。” 同时,北京电影学院还宣布高职停招一年,集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上。
同样,中戏不少专业也采用隔年招生方式,像胡清所在的播音主持专业,4年才招一次。少而精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中戏在 “教师水平满意度”“学校品牌满意度”“个人进步满意度”三个榜单上都高居榜首。
被稀释的师资
除艺术类院校外,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中,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传统名校排名也均靠前列,这表明在中国众多高校中,这些根基深厚的老牌学校仍然拥有着较强的师资,从而使其教育质量被学生认可,保持在一个在国内院校中相对较高的水准上。
但与此同时,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这些同样具有不俗影响力的学校却在榜单中排名靠后,分布于70名至100名之间。
大学生对这些学校的教师水平满意度下降,与这几所学校近些年来的急剧扩张不无关系。这几所大学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其在校人数皆已达到庞大规模,扩招幅度很大。其中四川大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6万余人,武汉大学接近5万人,厦门大学超过3.7万人,即便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也超过了2.7万人。
相比之下,南开大学仅有学生2.2万余人,远远少于以上院校。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上,南开名列第2。榜单上的这个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扩招就像一场运动,用海量学生稀释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结果恐怕是学生不买账。
“大楼”之惑
70余年前,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名为《大学是什么》的就职演说中就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依靠师资这样的软实力,才能造就出一流的大学生。
然而伴随大学扩招,许多大学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些热衷于大兴土木、热衷于办各种周年庆典的大学再合适不过。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在扩招风最盛时,上级部门发文要求必须以扩招拉动内需。压力之下,当年中科大扩招了500人,结果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当朱清时顶住压力,坚持不再扩招时,不仅得罪了地方官员,校内个别老师也有意见,批评朱清时“不圈地”不贷款属于战略错误。
不同于中科大的特立独行,更多处于二线城市的大学扩招蔚然成风。
南昌大学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调查中或可提供一个样本。在“图书馆满意度”“大学自习室满意度”等硬件设施榜单上,南昌大学分别高居第2和第3名。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学习氛围满意度”榜单上,其排名却在40名开外。
南昌大学2010届毕业生赖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自己母校的“软件”要远远落后于“硬件”,“只有大楼,没有大师。”
资料显示,经过数年扩招,目前南昌大学在校学生总数接近9万人。几年前校方开始搞“名园工程”,大力建设占地3600亩的前湖新校区。傍湖而居的新校区宛如一个大公园,让每个到访者赞叹不已。该校校门长300米,号称“亚洲第一校门”。
“徜徉其间,的确很爽,但也仅此而已。”赖勇说,花这么多钱,他个人觉得有些浪费。
四年前,赖勇来南昌求学,脱离了紧张的高中时代,但他并未觉得开心,对大学生活的失望之情挥之不去。他所处的小环境中,用功的学生是少数,更多人过的是一种松散的大学生活,学习氛围很难“提劲儿”。他说,假如大学时代能重演一遍,他一定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上。
在与老师交往方面,赖勇也远没有胡清那样幸运。与中戏的师生关系相比,南昌大学的师生接触状态也许更接近于大多数高校的常态。学生们平时与老师接触不多,一学期下来,基本上只在课堂上见过面。很多老师都住在老校区,来学生们所在的新校区上课,往往讲完课就返回。
赖勇说,他们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但不少人心中并没有多少留恋。回想起自己四年来的大学时光,赖勇觉得平淡,乏善可陈,这多少让他有些懊恼。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宣称要打造“名师工程”,花5到10年时间培养出本校的“本土”院士。然而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南昌大学因为大兴土木负债20亿元,如今学校收不抵支,不得不借新债还老债,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一个难题。该校外语系一名学生说,因为待遇低,系里一些英语老师陆续在离开。
南昌大学的“大楼与大师”之惑,像一个缩影,展现出二线城市诸多大学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前10名中,二线城市高校只有两所,分别是第2名南开和第10名南京大学,其余被北京(8所)、上海(1所)瓜分。这也反映出师资力量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不均衡分布。
同样,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榜单的前10名中,有7所高校位于北京和上海,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的倾斜,由此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大学在此榜单中名列第一,犹如一个异数。
据了解,这与该校“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定期邀请学者有关。如今该讲坛已办到第83期,今年下学期平均每个月都安排了四五场讲座。
近几年,包括贺卫方、杨振宁、朱学勤、秦晖、吴思、何祚庥、徐友渔、葛剑雄、胡因梦等知名学者与文化人士都曾被请来。
赖勇记忆最深的讲座,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晓卿讲的“UFO与地外智慧”。他说,这些讲座对自己学业未必有什么用,不过现场能见识到一流学者的风度,感受到那种氛围,“也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
大学越来越大,其教学质量也多遭诟病,作为大学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感受无疑最为真切。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学生凭借自己的体验对高校教育生态进行了品评。
扩招中的异数
毫无疑问,在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时,教师永远都是核心指标。在此次《中国新闻周刊》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排榜调查中,占去半壁江山的竟然都是艺术类院校,这成为该榜单中最突出的一点。这几所学校分别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中,中戏以91.25分高居榜首,超出第二名南开大学6.45个百分点。
胡清是中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她对自己老师的喜爱溢于言表。进入中戏后的这几年,在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引领下,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从进校那一天起,无论在生活上碰到什么问题,她都可以随时拿起电话,求助于老师,甚至包括爱情方面。学生过生日、唱歌、郊游,老师都会赶来参加,就像真正的好朋友。学生们经常不喊老师,张嘴就是“张姐”“单妈”。毕业时舍不得离开老师,哭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情形每年一次。
学生们基础薄弱,必须趁这4年打好基本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7点老师就带着她们一起“出晨功”(练发音吊嗓子)。胡清说,她相信其他大学的老师可能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谈起老师们对自己的最大影响,胡清认为还是在“为人”方面。“在戏剧学院,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彼此关怀的关系。4年时间,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心态特别良好的人。”胡清相信,以后走上社会,无论遭遇怎样的处境,她都会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胡清的感受并非个例,即将毕业的中戏艺术管理系2006级学生张成志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同样也对自己大学期间的诸位老师称道不已。
“真的会有国外那种导师的感觉。”胡清说,老师们能做到这一步,也许班里只有25个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实际上,中戏所有的班规模都较小,人数一般在16~25人之间。班级里学生少,师生关系接触才能更为密切。
传统上,这种注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艺术类院校的惯有教育模式。但上世纪末掀起的高校扩招热潮,也让艺术类院校深陷其中。一些在历史上隔年招生的专业,渐渐变为逐年招生。对此,很多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极力反对。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就曾呼吁:“教师队伍也该缓缓劲、充充电了。”
2010年北京电影学院宣布导演系暂缓一年招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校方明确表示,北京电影学院要“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模式。” 同时,北京电影学院还宣布高职停招一年,集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上。
同样,中戏不少专业也采用隔年招生方式,像胡清所在的播音主持专业,4年才招一次。少而精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中戏在 “教师水平满意度”“学校品牌满意度”“个人进步满意度”三个榜单上都高居榜首。
被稀释的师资
除艺术类院校外,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中,北大、清华、复旦、南开等传统名校排名也均靠前列,这表明在中国众多高校中,这些根基深厚的老牌学校仍然拥有着较强的师资,从而使其教育质量被学生认可,保持在一个在国内院校中相对较高的水准上。
但与此同时,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这些同样具有不俗影响力的学校却在榜单中排名靠后,分布于70名至100名之间。
大学生对这些学校的教师水平满意度下降,与这几所学校近些年来的急剧扩张不无关系。这几所大学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其在校人数皆已达到庞大规模,扩招幅度很大。其中四川大学在校学生总数已达6万余人,武汉大学接近5万人,厦门大学超过3.7万人,即便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也超过了2.7万人。
相比之下,南开大学仅有学生2.2万余人,远远少于以上院校。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上,南开名列第2。榜单上的这个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扩招就像一场运动,用海量学生稀释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结果恐怕是学生不买账。
“大楼”之惑
70余年前,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名为《大学是什么》的就职演说中就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依靠师资这样的软实力,才能造就出一流的大学生。
然而伴随大学扩招,许多大学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些热衷于大兴土木、热衷于办各种周年庆典的大学再合适不过。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说,在扩招风最盛时,上级部门发文要求必须以扩招拉动内需。压力之下,当年中科大扩招了500人,结果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当朱清时顶住压力,坚持不再扩招时,不仅得罪了地方官员,校内个别老师也有意见,批评朱清时“不圈地”不贷款属于战略错误。
不同于中科大的特立独行,更多处于二线城市的大学扩招蔚然成风。
南昌大学在本次“中国大学满意度”调查中或可提供一个样本。在“图书馆满意度”“大学自习室满意度”等硬件设施榜单上,南昌大学分别高居第2和第3名。但在“教师水平满意度”“学习氛围满意度”榜单上,其排名却在40名开外。
南昌大学2010届毕业生赖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自己母校的“软件”要远远落后于“硬件”,“只有大楼,没有大师。”
资料显示,经过数年扩招,目前南昌大学在校学生总数接近9万人。几年前校方开始搞“名园工程”,大力建设占地3600亩的前湖新校区。傍湖而居的新校区宛如一个大公园,让每个到访者赞叹不已。该校校门长300米,号称“亚洲第一校门”。
“徜徉其间,的确很爽,但也仅此而已。”赖勇说,花这么多钱,他个人觉得有些浪费。
四年前,赖勇来南昌求学,脱离了紧张的高中时代,但他并未觉得开心,对大学生活的失望之情挥之不去。他所处的小环境中,用功的学生是少数,更多人过的是一种松散的大学生活,学习氛围很难“提劲儿”。他说,假如大学时代能重演一遍,他一定会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上。
在与老师交往方面,赖勇也远没有胡清那样幸运。与中戏的师生关系相比,南昌大学的师生接触状态也许更接近于大多数高校的常态。学生们平时与老师接触不多,一学期下来,基本上只在课堂上见过面。很多老师都住在老校区,来学生们所在的新校区上课,往往讲完课就返回。
赖勇说,他们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但不少人心中并没有多少留恋。回想起自己四年来的大学时光,赖勇觉得平淡,乏善可陈,这多少让他有些懊恼。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宣称要打造“名师工程”,花5到10年时间培养出本校的“本土”院士。然而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南昌大学因为大兴土木负债20亿元,如今学校收不抵支,不得不借新债还老债,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一个难题。该校外语系一名学生说,因为待遇低,系里一些英语老师陆续在离开。
南昌大学的“大楼与大师”之惑,像一个缩影,展现出二线城市诸多大学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在“教师水平满意度”榜单前10名中,二线城市高校只有两所,分别是第2名南开和第10名南京大学,其余被北京(8所)、上海(1所)瓜分。这也反映出师资力量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不均衡分布。
同样,在“专家学者讲座满意度”榜单的前10名中,有7所高校位于北京和上海,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的倾斜,由此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大学在此榜单中名列第一,犹如一个异数。
据了解,这与该校“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定期邀请学者有关。如今该讲坛已办到第83期,今年下学期平均每个月都安排了四五场讲座。
近几年,包括贺卫方、杨振宁、朱学勤、秦晖、吴思、何祚庥、徐友渔、葛剑雄、胡因梦等知名学者与文化人士都曾被请来。
赖勇记忆最深的讲座,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晓卿讲的“UFO与地外智慧”。他说,这些讲座对自己学业未必有什么用,不过现场能见识到一流学者的风度,感受到那种氛围,“也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