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病人女,19岁.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胸部阵发性钝痛,伴胸闷、憋气,活动后症状加重,9个月前发现心包积液,虽经对症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丝,胸部CT显示双肺内淡片状影及心包积液。
【机 构】
:
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病理科,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100080,北京市海淀医院胸外科,100080,北京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人女,19岁.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胸部阵发性钝痛,伴胸闷、憋气,活动后症状加重,9个月前发现心包积液,虽经对症治疗症状仍逐渐加重,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丝,胸部CT显示双肺内淡片状影及心包积液。
其他文献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体外循环(CPB)下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手术需要借助CPB,不但有CPB创伤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而且手术瘢痕也直接影响美观,易对病人心理造成影响.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病人和医师都要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存在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儿童病例.另外,受小儿血管内径较细和封堵器规格的限制,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是胸外科急症之一,往往会引起继发性肺萎缩和低氧血症,重则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1953年,Gibbon首次为一位18岁女病人成功实施体外循环(CPB)下手术.随着CPB的推广和使用,CPB在发挥其心肺支持功能的基础上,技术不断完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其他临床学科的新技术与CPB相结合,使得CPB过程更安全、有效.相关学科的发展为CPB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能.现就体外循环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食管异物发病率不高,但有时相当凶险且往往延误诊治~([1]).1993至2008年,我们收治食管异物病人中15例行外科治疗,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 总结瓣环结构重建的瓣膜置换手术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59例病人行瓣环结构重建的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细小主动脉根部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瓣环结构13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钙化斑累及主动脉瓣环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手术后主动脉根部出血1例.行主动脉瓣环重建加主动脉瓣置换术40例,二尖瓣瓣环重建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二尖瓣纤维环重建加主动脉二尖瓣置换术12例.
病儿男,15岁.腰痛4年.查体:全身体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听诊两肺呼吸音清,对称,左后腰部叩痛(+),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增强CT示左后下纵隔T9-11椎旁见一占位性病变,约4cm×3cm×2cm大小,其内密度不均,图1、2箭头所示.完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病人 女,65岁.体重77.5 kg,身高160 cm.因冠心病拟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查体:血压140/80mmHg(1 mmHg=0.133 kPa).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来稿请首选网络投稿(登录中华医学会网站业务中心进行投稿。登录网址:http://www.cma.org.cn/html/main/ywzx.html)。自2010年7月起本刊已启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网上投稿时请务必填写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件地址,手机号码和座机号码等联系方式。
电视胸腔镜下(VATS)楔形切除术能完整地切除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病灶的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CT引导下的带钩钢丝(hookwire)术前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资料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我们为100例计110枚SPN(既往或同期有恶性病变病史者37例),经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
布鲁菌病是一种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全球分布.我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自然病程3~6个月.临床可见波状热、全身多个关节肿胀疼痛、睾丸炎等,差异很大,有一定的自限性[1].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比较罕见,是布鲁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收治了4例布鲁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现总结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