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麻醉期急性肺水肿1例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人 女,65岁.体重77.5 kg,身高160 cm.因冠心病拟行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查体:血压140/80mmHg(1 mmHg=0.133 kPa).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双侧顺行脑灌注在主动脉病变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60例主动脉病变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病人随机分成顺行脑灌注单侧组和舣侧组,每组30例.于体外循环开始时(T_1)、停循环时(T_2)、脑灌注25 min时(T_3)、脑灌注结束时(T_4)、体外循环结束时(T_5)以及术后1 h(T_6)、6 h(T_7)、24 h(T_8)时抽取右侧颈静脉球鄙血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
组织工程[1]的关键技术是将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支架制成目标组织形状,种上目标组织细胞形成复合物,如著名的鼠背上长出人耳的实验.应用组织工程方法已经重建出诸如软骨和血管等多种组织,但临床使用受到严格限制。
期刊
rTPA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多用于急性冠状动脉阻塞、肺栓塞及脑卒中的溶栓治疗.2007至2008年间我们尝试应用rTPA治疗3例急性血栓性机械瓣功能障碍病人,均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体外循环(CPB)下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手术需要借助CPB,不但有CPB创伤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而且手术瘢痕也直接影响美观,易对病人心理造成影响.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病人和医师都要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存在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儿童病例.另外,受小儿血管内径较细和封堵器规格的限制,
期刊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是胸外科急症之一,往往会引起继发性肺萎缩和低氧血症,重则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期刊
1953年,Gibbon首次为一位18岁女病人成功实施体外循环(CPB)下手术.随着CPB的推广和使用,CPB在发挥其心肺支持功能的基础上,技术不断完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其他临床学科的新技术与CPB相结合,使得CPB过程更安全、有效.相关学科的发展为CPB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能.现就体外循环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期刊
食管异物发病率不高,但有时相当凶险且往往延误诊治~([1]).1993至2008年,我们收治食管异物病人中15例行外科治疗,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总结瓣环结构重建的瓣膜置换手术技术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59例病人行瓣环结构重建的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细小主动脉根部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瓣环结构13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钙化斑累及主动脉瓣环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手术后主动脉根部出血1例.行主动脉瓣环重建加主动脉瓣置换术40例,二尖瓣瓣环重建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二尖瓣纤维环重建加主动脉二尖瓣置换术12例.
病儿男,15岁.腰痛4年.查体:全身体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听诊两肺呼吸音清,对称,左后腰部叩痛(+),余未见明显异常.胸部增强CT示左后下纵隔T9-11椎旁见一占位性病变,约4cm×3cm×2cm大小,其内密度不均,图1、2箭头所示.完善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