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中“新闻”的影像,曾经与我们的关系是隔岸观火。巨大沉重的机器、炫目刺眼的摄影灯、一本正经的主持人,“看”与“被看”的主角永远不变。你也许从未想过,用你自己手上的DV,你也可以实实在在地成为一个“新闻人”,用你自己的“新闻眼”,捕捉你身边真实发生的新闻故事。
一方面,电视台栏目迫切需要民众的互动参与,而DV生动自由的镜头语言、薄低成本的亲民特性缩短了这个距离;另一方面,DV如火如荼的普及使用,旅游、家庭的记录已经无法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欲”,既然可以给电视台“投稿”又有资金赞助,何妨一试?
你情我愿之下,群众DV“新闻观察员”迅速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用DV“扫街”,拍新闻赚钱绝非难事。真实、生活、新鲜,这些都无需专业培训,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些故事里面。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图/ mumu
银行副行长这个头衔,全然没有阻挡住林翔对DV的热爱。从1993年开始,他自学摄像,两年后开始捣鼓运用非编系统。在DV尚未完全普及的时候,他拍摄的DV已经在岳阳一带小有名气,近至亲戚朋友,远至岳阳电视台都常常找他拍片,从前期到后期,他一人拿下。拍摄技术好当然是关键。2005年,岳阳劲松正式成立DV协会,五十多岁的林翔成为其中的艺术总监。岳阳电视台特别聘请他作老年DV队通讯员,《新闻映象》栏目组还常常邀请他参与一些新闻DV拍摄的讲座,他的DV镜头开始更多将身边事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DV夕阳红
尽管退休在家,但是这个被人亲切称为“林爹”的DV人,却丝毫没有停下自己不断探索DV创作的脚步。2007年末,借旅游的契机,他与几位拍摄者共同合作了《岳阳风光》系列,并独立包装发行。岳阳地区13个重要景点,如地下长城等尽收其中。之后在湖南卫视和岳阳电视台的《新闻映象》栏目连续13期播出。
不要报酬
林爹在器材上已经投入了十几万,光摄像机就换了五六个,后期电脑配置上也时时更新,一点儿不比年轻人慢半拍。尽管有着良好的新闻基础,但是他发新闻纯粹作为乐趣。虽然栏目组骆记者谈到,民间DV的随心性还是太强,比如推拉镜头很随意,而电视台一般固定镜头要求多一些,所以他们并没有大量采纳民间DV,但一周收四五条百姓自拍DV的概率对于DV爱好者来说,不无鼓励。林爹却始终还是不改自己本色,他说自己拍的DV,如果能用当然好,但是稿酬不是自己过多考虑的。林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自拍自乐,偶尔发稿。
新手一
林翔: 从银行副行长到DV通讯员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松下300E、索尼1000E/后期EDIUS。
拍摄地点:湖南岳阳。
代 表 作:《岳阳风光》系列。
月均发稿:1-2条新闻。
DV新闻谁在拍
新手→熟手→高手→达人⋯⋯
郭力
郭老师是婚庆摄像师出身,经营他在杭州地区小有名气的“佳华影视”摄影工作室,实实在在地拍摄了九年婚庆纪录片。一般来说,人在一个行业做一段时间,就会发展其他的事情,1996年杭州电视台《新闻自己拍》栏目采访了郭老师,于是他也开始加入拍摄新闻的队伍。最初郭老师的主要精力依然是在婚庆行业,但随着杭州地区婚庆行业的发展逐渐低端化,他拍的新闻开始逐渐加多。
拍片点滴
做DV观察员,需要有一颗热情的公益心。一次郭老师发现立交桥上有很多亮了一夜的路灯,直到第二天中午还在亮着,于是他将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同时采访到周围市民对这件事情发表的看法。有着一颗热心的郭老师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生活的城市。
拍片过程中,会不会有危险?当然。如果出现在新闻第一现场,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在拍摄几个假扮的和尚到处骗钱被人识破的事件时,几个“和尚”恼羞成怒,袭击前来制止的民警,市民躲在一旁,不敢靠近。郭老师巧妙选取角度,既可拍摄清楚,又能躲开袭击。
家人DV团队
郭老师拍新闻这些年先后换了三台DV,部分用以前做婚庆行业赚的钱购置,另一部分则源自拍摄新闻所得费用。
资源多了,有些时候郭老师实在没时间去现场拍摄,妻子姜楠就会端起DV到现场,帮助郭老师完成新闻。现在,家里的孩子也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对影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在浙江传媒大学附中学习,他的目标是考上传媒类的学院。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SONYX200E。
拍摄地点:浙江杭州。
代 表 作:《假和尚打民警》、《家有小狗》。
月均发稿:2-10条新闻不等。
新手二
郭力: 从婚庆摄像到新闻记录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派出所做协管员的刘四红看见河南电视台八套的《DV观察》征稿启事,要求只是简单的“只要拿上DV”,拍摄你身边的人和事。刘四红当时对DV完全没有概念,但是在派出所的工作中,他时常担任询问记录的工作,这为他培养了良好的新闻嗅觉。出于简单的喜欢(甚至可以称为痴迷),他到电视台咨询报名之后,二话不说,用4000元购买了一款佳能民用DV,从此成为DV通讯员。
一年二奖两DV
刘四红最满意的新闻,除了《张先生征婚记》,还有《疯狂垃圾车》系列作品,揭露许多垃圾车夜里在市区的行驶真相。刘四红经过了7天的通宵抓拍,最后剪出的这个新闻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
2007年,刘四红的《大忽悠神医》参加了河南电视台三套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的DV大赛,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台索尼28E。同年,因其高质高量的发稿,《DV观察》栏目为其奖励了一台松下GS68。一年之内,得到两个频道的青睐,对于刘四红的意义,肯定远超于得到两台DV。
没有值不值,只有喜欢和爱好
现在刘四红几乎每天都在外面拍摄。也因为他广泛的人际网络,总有人主动联系他,为他提供新闻线索。随着发稿量的增多,一些小型、平常的消息他也逐渐舍去。这也部分源于DV通讯员队伍的壮大(仅郑州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DV通讯员人数从原来的二十多位增长为一百位以上),对新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加上观众对于普通的小事件也不再有很强的参与感,因而电视台栏目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新颖好玩的奇闻轶事。
水涨船高,带来电视台与通讯员之间更加有效的交流合作,刘四红在拍摄时也不断提高,虽然电视台收到的新闻越来越多,但是刘四红的发稿使用率一般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平均每月都有4000元的收入。也难怪他要放弃自己以前的工作,投身到DV新闻行业中来,不过,刘四红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值与不值,他最大的动力还是“喜欢和爱好”。
熟手一
刘四红:头牌DV会员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JVC650。
拍摄地点:河南郑州。
代 表 作:《疯狂垃圾车》、《大忽悠神医》。
月均发稿:20条新闻以上。
朱兰庆
从前,朱兰庆被人称作“朱老板”,现在,被人称作“朱导演”。
从前,朱老板被问:“最近生意好吗?”,现在,被问:“朱导在拍什么片?”
朱兰庆说,自己喜欢现在的状态。
一个商人的电影梦
朱兰庆在兰溪鸡蛋馃的连锁店已经开了十几家,采访的时候人在杭州,正赶上他新店的开张。做过炊事员的朱兰庆,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店从一个夜市小摊发展成拥有十几家加盟店的小吃品牌。现在,在兰溪城里,人们只要跟出租车驾驶员说“去兰庆的店里”,肯定能拉到地儿。不过,即使有多家店的事务要他管理,朱兰庆依然抽出时间和精力,拍摄身边市井中的人物,记录他们的悲欢人生。
第一部作品出于感动
2005年,朱兰庆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对母女摆的卖茶叶蛋和粽子的小摊。以前朱兰庆并不十分注意她们,但那天台风“云娜”来袭,大风吹得锅盖、盆碗满街飞,可母女俩还是不肯收摊,而是躲在旁边的电话亭里,默默地看着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想多卖几个茶叶蛋。那天朱兰庆才知道其中的女儿张卫芳身患尿毒症,母女俩没日没夜地卖茶叶蛋就是为了多存点钱。于是朱兰庆用一台松下全自动DV机拍摄了第一部DV作品《我相信明天会有阳光》,把这个故事告诉媒体,希望更多人帮助他们。
影片制作完后,朱兰庆在邻街的一个电器店里播放,第一个观众就是张卫芳。她看完后哭了,说:“比电视台拍的还好。”通过片子,一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强女孩呈现在人们面前。节目播出以后,很多人向她们伸出了援手。
拍更好的作品
这之后,朱兰庆开始关注身边的市井小人物,用DV去讲述平凡人的故事。2006年2月,朱兰庆换掉了松下小DV机,改用索尼DSR-PDX10P摄像机,又拍了很多新的作品。朱兰庆说:“那些衣着灰暗、满嘴方言、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市井深处打拼求得生存的小人物,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我的镜头去关注他们。”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DSR-PDX10P。
拍摄地点:兰州。
代 表 作:《我相信明天会有阳光》、
《矮人阿擦的故事》、《刘老太的幸福生活》。
月均发稿:不定期投稿。
熟手二
朱兰庆:从小吃店店主到DV导演
高手一
包秀华:天天DV,就有精彩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索尼高清FX-E1。
拍摄地点:上海。
代 表 作:《快乐歌唱》。
月均发稿:4-5条新闻。
包秀华在文章中说:“借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的广告语‘天天DV, 天天精彩’来形容我的DV生活,那就是‘天天拍DV,天天有精彩’。
1998年下岗之前,包秀华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摄影拍摄经验。工作没了,但是人不能停,一开始从婚庆摄像入手,没想到一干就又是十几年。
乐做电视人
在几年前的“聚焦摄像”沙龙中,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制片人王明远举办讲座,沙龙中的部分会员开始在婚庆拍摄的同时,往电视栏目投DV作品,包秀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在热情和努力下,成为《DV365》的特邀通讯员。从普通摄像到了解电视新闻的制作,包秀华也很是磨合了一阵儿,与王明远老师的不断沟通,使他了解到光有好题材远远不够,人物的选择非常关键。
先砸银子后赚钱
从一开始近万元的M9000,到现在的索尼高清E1,从一开始的每月投稿一部片,增加为每月四至五部(其中最多的一个月连续播了他拍摄的十部片子)。三年多来,他的素材已在《DV365》制作后播出过百部。2007年,他拍摄的《快乐歌唱》,在“我的舞台”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DV短片活动中获得银奖和网络人气奖。虽然DV通讯员每月平均两三千元的稿酬不及婚庆摄像更有经济效益,但是包秀华还是愿意做一个自由的DV供稿人,在记录真实的路途上快乐前行。
上网传视频、写博客的赵福玲阿姨被称作“三枪老太婆”:手里的一台DV和一台数码照相机外加一台爱华录音机。
不一般的赵阿姨
赵阿姨脑子很快,尤其不怵机械电子的东西,以前承包公园露天放映队的时候,放映机拿过来教一遍就会使了。上网打字时,不会汉语拼音的赵阿姨,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三天之后赵阿姨已经可以给亲戚发信了,就连购买自用的几台DV也是自己跑到中关村,一家一家的了解,最终选择到自己适合的DV设备。
2003年,赵阿姨第一次“触电”是由于自己家小外孙女的照片被影楼拍坏了,赵阿姨打电话给电视台,栏目派了两个编导来采访她。编导当时就觉得赵阿姨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好,索性邀请赵阿姨当节目的观察员。从此,赵阿姨也开始拍摄自己的新闻纪录片。
为百姓说话
赵阿姨说,自己有幸能到电视这样一个平台上来,就要做一些为百姓说话的事情,对百姓有意义的事情。她希望做一些有关部门和百姓都可以满意的事情。现在周围的人家里有了事情,赵阿姨就会被拉过去,给人家记录下来。
难得的专业素养
拍一条新闻,80%的DV通讯员都认为容易,但如果拍,从哪个角度拍最好,这可是那仅有的20%才知道的,赵阿姨显然属于后者。
赵阿姨曾拍摄过一条小偷偷车的新闻,赵阿姨并不是就事论事地介绍偷车的过程,而是问那个小偷:“你为什么偷车?”一问之下才知道男孩给老板打工三个月,老板拖欠着工资不给,男孩实在没辙只好铤而走险。赵阿姨说,这件事情并不只是表面“一个人偷车”,它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是“老板拖欠工资”的事实。考虑到男孩以后还要在社会上工作。于是赵阿姨在拍摄的时候,把新闻的立足点从看车女孩一眼可以看出偷车贼的角度来做,并且在播放的时候,注意摆放机器的角度,尽量不把男孩的脸暴露出来。就这样赵阿姨把新闻做了,还给了其他人机会。
充实源自成就
赵阿姨说,现在她每天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这种充实来自一种成就感。付出得多自然回报也是丰富的,多的时候,赵阿姨的月收入可以达到6000-7000元,但对于赵阿姨来说,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她拍的新闻最终可以教育一些人,并且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赵福玲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佳能MV830。
拍摄地点:北京。
代 表 作:《火车站的票贩子》。
月均发稿:每月不定期。
高手二
赵福玲:神奇的“三枪老太婆”
虽然只有四十出头,也并非专业摄影师出身,张云骅却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在体育系统开始摄像工作,在上海市卢湾区体育科研所任摄像期间,他曾经是上海电视台“体育大看台”的通讯员,做过基层体育活动和相关科研的新闻报道,他的新闻敏感度更是与日俱增,90年代去南非工作回来后,张云骅开始更多地将全部的精力放在DV拍摄中。先后独立拍摄DV系列短片《我能我行》等,同时,他开始不断向《DV365》栏目投稿,并被邀请成为栏目的特聘通讯员。
DV记录真实
卸去工作出国回来后,张云骅经常拍摄一些企业宣传或是婚庆摄像、MV,但他最大的乐趣,还是给民生类栏目投稿,从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百姓俱乐部》,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张云骅一直在做着新闻的拍摄工作。
栏目年底的通讯员会上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尽管新闻拍摄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可是真碰到突发性事件,手机拍摄也可以采用。张云骅深知新闻反应能力的重要性,也善于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他的《吉祥五宝》描述由妈妈带队的南汇家庭五人组合,自编自导、又唱又跳,表现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不仅在《DV365》中播出后得到好评,更在2007年“我的舞台”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DV短片活动中一举获得金奖。
下一步“真实导演”
就在采访的前段时间,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主办的“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向张云骅伸出了手,他的一部片子在其中已经通过了初选,6月份将与其他17个提案共同角逐6个名额。张云骅一面在做新闻记录,另一面也在考虑着从新闻到短片的转型,不知道这是不是新闻工作者的另一项好去处,但无疑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愿意自己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大的弹性。
达人一
张云骅:还要更高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佳能XH-A1。
拍摄地点:上海。
代 表 作:《吉祥五宝》。
月均发稿:5—6条。
要说起管老爷子,那可是一个活得太明白的人。管老爷子拍新闻,只是图一个乐。他说:“年龄上,我不可能和年轻人一样去抢新闻,也没那么大精力。我更多的是做好一件事情,更注重的是创意。”
一举拿下杭州所有爆破拍摄
管老爷子80年代养蛇,同时也做别的生意,可以算得上早期富裕起来的那批人。在拍摄短片之前,管老爷子一直玩照相机,也是摄影家协会会员。无论是拍照片还是做新闻,在管老爷子看来,“玩心”更为重要。
到杭州一台拍摄完节目之后,在编导的建议下,管老爷子开始正式制作短片,但主要负责拍摄。当时,杭州铁资大厦要完成爆破计划,电视台需要新闻,爆破当天现场挤满了杭州地区的DV观察员,大家早早地找好角度,准备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记录下来。管老爷子却在一旁悠然自得。其实,早在几天前,他就已将摄像机埋伏到爆破现场里面。爆破完成之后,只有管老爷子的新闻将大厦内部爆破的精彩画面拍摄下来了。
这组独家的画面拍摄下来后果然杭州多家栏目争相约稿。从此,所有有关爆破方面的拍摄任务都被管老爷子一举拿下。
在拍摄的时候,管老爷子不仅仅注意拍摄不同角度,还在现场摆上玻璃瓶等参照物,让观众对于现场震动的状况有一些直观感受,以至于尽管都是爆破拍摄,管老爷子拍的却每场不同,每场都有不同的意趣。
军师的前瞻性
当然,“军师”管老爷子考虑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拍摄一则简短的新闻性的画面。他说,有一些有新闻意义的画面,其实完全可以不现在卖掉,因为新闻也好,记录也罢,都是不可复制的,现在卖掉,只能是以短新闻的价格,而有些内容,留下来,十年之后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一条新闻。
达人二
管文义:军师管老爷子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民用DV摄像机。
拍摄地点:杭州。
代 表 作:《杭州铁资大厦》。
月均发稿:不定期投稿。
管文义
河南省平顶山DV俱乐部
发 起 人:张鹏勋。
创办时间:2007年4月。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
输送平台:主要送往河南电视台八套生活频道《DV观察》,其
他地市媒体占20%。
会员背景:110个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电视台专业人士占30%,
婚庆行业人员占30%,企业单位宣传工作者及个人爱
好者占30%)。还有一个300人的大学生团队,一个
100多人的社会团队。
运作方式:收取会费;每月一次固定时间进行培训;整合DV拍
摄资源;扩大新闻的利用价值,打造平顶山最强大
DV资源库。
样 片:2007年《感动眼角膜》新闻,在河南卫视、河南电
视台八套播出。
设 备:15台摄像机,2台专业的。(如索尼190P、180P)
发起人说:河南省70%的DV人都在平顶山,所以我们需要有团
队管理,也加强一些DV采访心理学、采访沟通的培
训,使DV新闻拍摄,更加符合新闻特点、有新闻价
值,我们将不断拓展渠道,使新闻资源最大化使用。
发 起 人:黎建新。
创办时间:2001年。
类 型:DV新闻、DV短片、纪录片。
输送平台:主要送往湖南卫视、湖南岳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成员背景:60人左右,分为老年DV队、石化系统长炼DV 队,
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
运作方式:自发式。经常与电视台制片人进行交流、培训。
样 片:《重阳放歌》、《岳阳风光》、《走进“天吊国”》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电视台与DV人拍摄DV片还是有所区别,但是DV
极大地满足了特定新闻的时效性、关注民生的要
求,以其平实的镜头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所
以会有更多的DV新闻发展空间。
湖南省岳阳市摄影家协会摄像分会
DV新闻谁组织
各地新闻通讯团体
发 起 人:卢思丹。
创办时间:2003年11月。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
输送平台:浙江电视台。
会员背景:浙江地区DV爱好者。
运作方式:收取会费;每周一次固定的选题讨论;扩大新闻的
利用价值,最终建立浙江地区最专业的DV平台,为
将来建立DV交流以及短片交流平台。
主要作品:《杭州铁资大厦》、《夜幕下卖唱的男孩》、《横
店追梦人》、《赃车》。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我们最终希望成为浙江地区最权威的艺术机构,并 将代理作者的作品。希望DV作者们不仅仅停留在
“爱好”的级别上,而能够更多是在“艺术”上多一
些思考。
(网址:http://zj.pomoho.com/)
发 起 人:王玉喜。
创办时间:2003年。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婚庆摄像、公益电视栏目。
输送平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社区内放映平台等。
会员背景:目前核心人物将近30位左右,不定期参与活动的近百
人。来自社会各界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DV爱好
者、发烧友,小型工作室成员、电视台工作人员。
运作方式:发烧友自发性组织的俱乐部形式,以前曾收少量会
费,目前为降低门槛已取消。
主要作品:《金鱼池社区电视电影联播台》。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我们因为喜欢DV才走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影像才一
起做社区的活动,是DV和影像把我们这些五湖四海
的爱好者“拘”到一起做事情。对于最终影像是否
被卖掉,是否能在电视台的平台上播出,我们不是
特别的在意,因为我们都希望对于影像的小小追求
最终可以变成一种社会实践。
北京39度8 DV摄像俱乐部
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摄像委员会
上海卫视纪实频道《DV365》制片人
王明远说
培养DV人群
纪实频道一直致力于培养喜欢DV的人群。《DV365》之前是2002年创建的《DV新生代》,以播放影视专业人员或者影视爱好者的纪录片为主,也是国内第一档专门播出DV纪录片的节目。2005年栏目进行相应改版,逐渐转变为老百姓自己拍自己的一档节目。
三个W
选题上不需要完美,是DV故事从非主流到主流。接近生活、原生态,不同类型、不同声音。不必像DISCOVERY或者BBC的新闻。每天5分钟的节目里,短片长度一般为3分半左右,在短时间内表述其实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要求尽量多场景。
我们一周之内可以接到几十条或数百条新闻,节目制作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此。接到素材后,栏目组编导对其进行包装、剪辑。都是记录老百姓的新鲜事、好玩事,欢快、热闹是主基调,底线是精彩。简言之,三个W——WHO(谁来讲故事)、WHAT(讲什么故事)、WHY(为什么讲这个故事)。
不要求专业
《DV365》有自己的特聘通讯员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专业上我们不要求太多,虽然有一些培训,但我们不希望这种记录成为某种创作或套路,素材里有很多稿件拍得很好,但太专题化。我们不需要太有观点的东西,也不是为了曝光,只是去发掘你身边最普通、平常的东西。首先是了解你身边的人,了解你的生活,千万不要去拍你不认识的人。我们常常说“拍得好不好,回家让老婆孩子看一看,他们笑了,你就成功了”。
DV新闻谁在收
四大制片谈收片
百姓打造名牌
《DV观察》栏目是一档以整合社会DV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电视杂志式DV专栏节目,2007年3月开播,所取素材全部来自民间DV团体,描述百姓生活,后期包装、制作由栏目组完成。其内容、形式、风格、运作思路等,严格区别与河南电视台现有的电视新闻栏目,追求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
百姓记者VS专业记者
在河南,DV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栏目组整合资源,配套组建了河南电视台八频道的DV俱乐部,在全省18个地市建立了DV俱乐部分部。光郑州市已经有200多人,其他地市则已超过1000人。DV通讯员热情高涨,常常24个小时都在外面跑,这些都是专业人员无法比的。新闻事件永远都拍不完、送不完,只有从百姓中取材,才有源源活水。
栏目每天都接收到长短大小不一的投稿,平均一天可达到15-30条。新闻费用按照分钟算,大约在一百元左右,收入远超正规记者。普通记者的收入3000-4000元,而有些DV通讯员有时因为稿件质量好,或是一稿多投,普遍都远高于上述收入,甚至有人曾经月收入达到一万多元。
尽管作品质量上有许多参差不齐,但真实、贴近生活,也使得百姓更多参与到其中。经过栏目组后期统一包装、制作、把关,同时每周定期举办培训,最终播放的片子得到百姓的一致认可。
《第7日》作为北京电视台多年来的品牌节目,开播7年来,一向以独到的视角、新颖的题材、深入的报道、丰富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电视新闻体验,几年来,每周日收看《第7日》已经成了京城百姓固定的周末生活内容。
贴近百姓
由于我们栏目的定位就是贴近百姓生活,介绍北京市民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所以我们从2003年开始就注意邀请一些热心观众来做我们的“7日观察员”。我们更注重那些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小事,虽然琐碎、细小,但都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专业记者做可能就从专业的角度,但如果是老百姓自己拍,会更加生活化,是真正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更能够让老百姓接受,这也是《第七日》受到观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松散式合作
每个栏目对于供稿人都有自己的称呼,我们栏目称他们为“7日观察员”,我并不要求他们只给我们一个栏目供稿,而是采用一种松散式合作,也不分等级。我们有大约十几位长期合作的“7日观察员”。
北京电视台七频道《第七日》栏目制片人
河南电视台八套公共频道《DV观察》制片人
肖俊德说
张军说
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交通已成为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红绿灯》栏目正顺应了这种大环境,成为服务百姓出行的权威性交通类品牌节目。从2006年3月开始,每天一小时,只要观众打开电视机,就能通过画面看到北京各主要路口路段的交通情况,服务百姓出行。
公益心胜过一切
大部分DV通讯员在技术上都是使用一台家用DV在拍摄,作为一档可以将所有北京交通状况记录下来的节目来说,及时的新闻效果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节目希望通过百姓们参加该栏目的拍摄和制作,可以使北京市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也可最终达到警示他人的目的。
团队化管理
对于一个老牌节目来说,有相当一群人在长期关注这个栏目,并且逐渐变成参与这个栏目的热心观众。对于《红绿灯》栏目的将近4000人的庞大信息员队伍,节目设有专门的“信息员管理部”,将信息员分为“信息员、通讯员、骨干通讯员、特约记者”等级别,颁发采访证,进行分级管理。在稿件运用上根据质量一般是一条新闻100元,和其他节目一样,通讯员自己会根据自己所拍摄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栏目投稿。
与记者相为互补
主管“信息员管理部”的赵妍还提到,随着拍摄的增多,有相当一部分骨干信息员已经变得很有新闻意识,当他们独立面对一条线索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策划以及制作方案,有时完全可以和记者同时做一条新闻。目前节目的信息员作品主要集中在“百姓DV眼”板块中。这个栏目更加草根,甚至连配音都是通讯员自己的声音,更多的是“用我的眼睛看北京”,表达自己的生活。
北京电视台九频道《红绿灯》栏目制片人
张耀说
新闻要“新”,DV的作用肯定不容忽视,看着这些目前在体制之外勤奋拍摄的“非正规军”,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电视台日益推进的“制播分离”制度,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新更真的新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为电视台提供新闻的“记者”。
一方面,电视台栏目迫切需要民众的互动参与,而DV生动自由的镜头语言、薄低成本的亲民特性缩短了这个距离;另一方面,DV如火如荼的普及使用,旅游、家庭的记录已经无法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欲”,既然可以给电视台“投稿”又有资金赞助,何妨一试?
你情我愿之下,群众DV“新闻观察员”迅速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用DV“扫街”,拍新闻赚钱绝非难事。真实、生活、新鲜,这些都无需专业培训,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些故事里面。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图/ mumu
银行副行长这个头衔,全然没有阻挡住林翔对DV的热爱。从1993年开始,他自学摄像,两年后开始捣鼓运用非编系统。在DV尚未完全普及的时候,他拍摄的DV已经在岳阳一带小有名气,近至亲戚朋友,远至岳阳电视台都常常找他拍片,从前期到后期,他一人拿下。拍摄技术好当然是关键。2005年,岳阳劲松正式成立DV协会,五十多岁的林翔成为其中的艺术总监。岳阳电视台特别聘请他作老年DV队通讯员,《新闻映象》栏目组还常常邀请他参与一些新闻DV拍摄的讲座,他的DV镜头开始更多将身边事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DV夕阳红
尽管退休在家,但是这个被人亲切称为“林爹”的DV人,却丝毫没有停下自己不断探索DV创作的脚步。2007年末,借旅游的契机,他与几位拍摄者共同合作了《岳阳风光》系列,并独立包装发行。岳阳地区13个重要景点,如地下长城等尽收其中。之后在湖南卫视和岳阳电视台的《新闻映象》栏目连续13期播出。
不要报酬
林爹在器材上已经投入了十几万,光摄像机就换了五六个,后期电脑配置上也时时更新,一点儿不比年轻人慢半拍。尽管有着良好的新闻基础,但是他发新闻纯粹作为乐趣。虽然栏目组骆记者谈到,民间DV的随心性还是太强,比如推拉镜头很随意,而电视台一般固定镜头要求多一些,所以他们并没有大量采纳民间DV,但一周收四五条百姓自拍DV的概率对于DV爱好者来说,不无鼓励。林爹却始终还是不改自己本色,他说自己拍的DV,如果能用当然好,但是稿酬不是自己过多考虑的。林爹更多的时间,还是在自拍自乐,偶尔发稿。
新手一
林翔: 从银行副行长到DV通讯员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松下300E、索尼1000E/后期EDIUS。
拍摄地点:湖南岳阳。
代 表 作:《岳阳风光》系列。
月均发稿:1-2条新闻。
DV新闻谁在拍
新手→熟手→高手→达人⋯⋯
郭力
郭老师是婚庆摄像师出身,经营他在杭州地区小有名气的“佳华影视”摄影工作室,实实在在地拍摄了九年婚庆纪录片。一般来说,人在一个行业做一段时间,就会发展其他的事情,1996年杭州电视台《新闻自己拍》栏目采访了郭老师,于是他也开始加入拍摄新闻的队伍。最初郭老师的主要精力依然是在婚庆行业,但随着杭州地区婚庆行业的发展逐渐低端化,他拍的新闻开始逐渐加多。
拍片点滴
做DV观察员,需要有一颗热情的公益心。一次郭老师发现立交桥上有很多亮了一夜的路灯,直到第二天中午还在亮着,于是他将看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同时采访到周围市民对这件事情发表的看法。有着一颗热心的郭老师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生活的城市。
拍片过程中,会不会有危险?当然。如果出现在新闻第一现场,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在拍摄几个假扮的和尚到处骗钱被人识破的事件时,几个“和尚”恼羞成怒,袭击前来制止的民警,市民躲在一旁,不敢靠近。郭老师巧妙选取角度,既可拍摄清楚,又能躲开袭击。
家人DV团队
郭老师拍新闻这些年先后换了三台DV,部分用以前做婚庆行业赚的钱购置,另一部分则源自拍摄新闻所得费用。
资源多了,有些时候郭老师实在没时间去现场拍摄,妻子姜楠就会端起DV到现场,帮助郭老师完成新闻。现在,家里的孩子也在郭老师的影响下对影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在浙江传媒大学附中学习,他的目标是考上传媒类的学院。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SONYX200E。
拍摄地点:浙江杭州。
代 表 作:《假和尚打民警》、《家有小狗》。
月均发稿:2-10条新闻不等。
新手二
郭力: 从婚庆摄像到新闻记录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派出所做协管员的刘四红看见河南电视台八套的《DV观察》征稿启事,要求只是简单的“只要拿上DV”,拍摄你身边的人和事。刘四红当时对DV完全没有概念,但是在派出所的工作中,他时常担任询问记录的工作,这为他培养了良好的新闻嗅觉。出于简单的喜欢(甚至可以称为痴迷),他到电视台咨询报名之后,二话不说,用4000元购买了一款佳能民用DV,从此成为DV通讯员。
一年二奖两DV
刘四红最满意的新闻,除了《张先生征婚记》,还有《疯狂垃圾车》系列作品,揭露许多垃圾车夜里在市区的行驶真相。刘四红经过了7天的通宵抓拍,最后剪出的这个新闻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
2007年,刘四红的《大忽悠神医》参加了河南电视台三套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的DV大赛,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台索尼28E。同年,因其高质高量的发稿,《DV观察》栏目为其奖励了一台松下GS68。一年之内,得到两个频道的青睐,对于刘四红的意义,肯定远超于得到两台DV。
没有值不值,只有喜欢和爱好
现在刘四红几乎每天都在外面拍摄。也因为他广泛的人际网络,总有人主动联系他,为他提供新闻线索。随着发稿量的增多,一些小型、平常的消息他也逐渐舍去。这也部分源于DV通讯员队伍的壮大(仅郑州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DV通讯员人数从原来的二十多位增长为一百位以上),对新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加上观众对于普通的小事件也不再有很强的参与感,因而电视台栏目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新颖好玩的奇闻轶事。
水涨船高,带来电视台与通讯员之间更加有效的交流合作,刘四红在拍摄时也不断提高,虽然电视台收到的新闻越来越多,但是刘四红的发稿使用率一般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平均每月都有4000元的收入。也难怪他要放弃自己以前的工作,投身到DV新闻行业中来,不过,刘四红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值与不值,他最大的动力还是“喜欢和爱好”。
熟手一
刘四红:头牌DV会员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JVC650。
拍摄地点:河南郑州。
代 表 作:《疯狂垃圾车》、《大忽悠神医》。
月均发稿:20条新闻以上。
朱兰庆
从前,朱兰庆被人称作“朱老板”,现在,被人称作“朱导演”。
从前,朱老板被问:“最近生意好吗?”,现在,被问:“朱导在拍什么片?”
朱兰庆说,自己喜欢现在的状态。
一个商人的电影梦
朱兰庆在兰溪鸡蛋馃的连锁店已经开了十几家,采访的时候人在杭州,正赶上他新店的开张。做过炊事员的朱兰庆,用十年时间将自己的店从一个夜市小摊发展成拥有十几家加盟店的小吃品牌。现在,在兰溪城里,人们只要跟出租车驾驶员说“去兰庆的店里”,肯定能拉到地儿。不过,即使有多家店的事务要他管理,朱兰庆依然抽出时间和精力,拍摄身边市井中的人物,记录他们的悲欢人生。
第一部作品出于感动
2005年,朱兰庆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对母女摆的卖茶叶蛋和粽子的小摊。以前朱兰庆并不十分注意她们,但那天台风“云娜”来袭,大风吹得锅盖、盆碗满街飞,可母女俩还是不肯收摊,而是躲在旁边的电话亭里,默默地看着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想多卖几个茶叶蛋。那天朱兰庆才知道其中的女儿张卫芳身患尿毒症,母女俩没日没夜地卖茶叶蛋就是为了多存点钱。于是朱兰庆用一台松下全自动DV机拍摄了第一部DV作品《我相信明天会有阳光》,把这个故事告诉媒体,希望更多人帮助他们。
影片制作完后,朱兰庆在邻街的一个电器店里播放,第一个观众就是张卫芳。她看完后哭了,说:“比电视台拍的还好。”通过片子,一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强女孩呈现在人们面前。节目播出以后,很多人向她们伸出了援手。
拍更好的作品
这之后,朱兰庆开始关注身边的市井小人物,用DV去讲述平凡人的故事。2006年2月,朱兰庆换掉了松下小DV机,改用索尼DSR-PDX10P摄像机,又拍了很多新的作品。朱兰庆说:“那些衣着灰暗、满嘴方言、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市井深处打拼求得生存的小人物,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我的镜头去关注他们。”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DSR-PDX10P。
拍摄地点:兰州。
代 表 作:《我相信明天会有阳光》、
《矮人阿擦的故事》、《刘老太的幸福生活》。
月均发稿:不定期投稿。
熟手二
朱兰庆:从小吃店店主到DV导演
高手一
包秀华:天天DV,就有精彩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索尼高清FX-E1。
拍摄地点:上海。
代 表 作:《快乐歌唱》。
月均发稿:4-5条新闻。
包秀华在文章中说:“借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的广告语‘天天DV, 天天精彩’来形容我的DV生活,那就是‘天天拍DV,天天有精彩’。
1998年下岗之前,包秀华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摄影拍摄经验。工作没了,但是人不能停,一开始从婚庆摄像入手,没想到一干就又是十几年。
乐做电视人
在几年前的“聚焦摄像”沙龙中,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制片人王明远举办讲座,沙龙中的部分会员开始在婚庆拍摄的同时,往电视栏目投DV作品,包秀华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在热情和努力下,成为《DV365》的特邀通讯员。从普通摄像到了解电视新闻的制作,包秀华也很是磨合了一阵儿,与王明远老师的不断沟通,使他了解到光有好题材远远不够,人物的选择非常关键。
先砸银子后赚钱
从一开始近万元的M9000,到现在的索尼高清E1,从一开始的每月投稿一部片,增加为每月四至五部(其中最多的一个月连续播了他拍摄的十部片子)。三年多来,他的素材已在《DV365》制作后播出过百部。2007年,他拍摄的《快乐歌唱》,在“我的舞台”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DV短片活动中获得银奖和网络人气奖。虽然DV通讯员每月平均两三千元的稿酬不及婚庆摄像更有经济效益,但是包秀华还是愿意做一个自由的DV供稿人,在记录真实的路途上快乐前行。
上网传视频、写博客的赵福玲阿姨被称作“三枪老太婆”:手里的一台DV和一台数码照相机外加一台爱华录音机。
不一般的赵阿姨
赵阿姨脑子很快,尤其不怵机械电子的东西,以前承包公园露天放映队的时候,放映机拿过来教一遍就会使了。上网打字时,不会汉语拼音的赵阿姨,直奔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三天之后赵阿姨已经可以给亲戚发信了,就连购买自用的几台DV也是自己跑到中关村,一家一家的了解,最终选择到自己适合的DV设备。
2003年,赵阿姨第一次“触电”是由于自己家小外孙女的照片被影楼拍坏了,赵阿姨打电话给电视台,栏目派了两个编导来采访她。编导当时就觉得赵阿姨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好,索性邀请赵阿姨当节目的观察员。从此,赵阿姨也开始拍摄自己的新闻纪录片。
为百姓说话
赵阿姨说,自己有幸能到电视这样一个平台上来,就要做一些为百姓说话的事情,对百姓有意义的事情。她希望做一些有关部门和百姓都可以满意的事情。现在周围的人家里有了事情,赵阿姨就会被拉过去,给人家记录下来。
难得的专业素养
拍一条新闻,80%的DV通讯员都认为容易,但如果拍,从哪个角度拍最好,这可是那仅有的20%才知道的,赵阿姨显然属于后者。
赵阿姨曾拍摄过一条小偷偷车的新闻,赵阿姨并不是就事论事地介绍偷车的过程,而是问那个小偷:“你为什么偷车?”一问之下才知道男孩给老板打工三个月,老板拖欠着工资不给,男孩实在没辙只好铤而走险。赵阿姨说,这件事情并不只是表面“一个人偷车”,它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是“老板拖欠工资”的事实。考虑到男孩以后还要在社会上工作。于是赵阿姨在拍摄的时候,把新闻的立足点从看车女孩一眼可以看出偷车贼的角度来做,并且在播放的时候,注意摆放机器的角度,尽量不把男孩的脸暴露出来。就这样赵阿姨把新闻做了,还给了其他人机会。
充实源自成就
赵阿姨说,现在她每天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这种充实来自一种成就感。付出得多自然回报也是丰富的,多的时候,赵阿姨的月收入可以达到6000-7000元,但对于赵阿姨来说,最让她高兴的还是她拍的新闻最终可以教育一些人,并且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赵福玲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佳能MV830。
拍摄地点:北京。
代 表 作:《火车站的票贩子》。
月均发稿:每月不定期。
高手二
赵福玲:神奇的“三枪老太婆”
虽然只有四十出头,也并非专业摄影师出身,张云骅却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在体育系统开始摄像工作,在上海市卢湾区体育科研所任摄像期间,他曾经是上海电视台“体育大看台”的通讯员,做过基层体育活动和相关科研的新闻报道,他的新闻敏感度更是与日俱增,90年代去南非工作回来后,张云骅开始更多地将全部的精力放在DV拍摄中。先后独立拍摄DV系列短片《我能我行》等,同时,他开始不断向《DV365》栏目投稿,并被邀请成为栏目的特聘通讯员。
DV记录真实
卸去工作出国回来后,张云骅经常拍摄一些企业宣传或是婚庆摄像、MV,但他最大的乐趣,还是给民生类栏目投稿,从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百姓俱乐部》,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DV365》,张云骅一直在做着新闻的拍摄工作。
栏目年底的通讯员会上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尽管新闻拍摄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可是真碰到突发性事件,手机拍摄也可以采用。张云骅深知新闻反应能力的重要性,也善于及时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他的《吉祥五宝》描述由妈妈带队的南汇家庭五人组合,自编自导、又唱又跳,表现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祥和气氛,不仅在《DV365》中播出后得到好评,更在2007年“我的舞台”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众文化DV短片活动中一举获得金奖。
下一步“真实导演”
就在采访的前段时间,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主办的“真实中国·导演计划 ”向张云骅伸出了手,他的一部片子在其中已经通过了初选,6月份将与其他17个提案共同角逐6个名额。张云骅一面在做新闻记录,另一面也在考虑着从新闻到短片的转型,不知道这是不是新闻工作者的另一项好去处,但无疑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愿意自己的新闻报道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大的弹性。
达人一
张云骅:还要更高
拍摄状态:全职。
拍摄装备:佳能XH-A1。
拍摄地点:上海。
代 表 作:《吉祥五宝》。
月均发稿:5—6条。
要说起管老爷子,那可是一个活得太明白的人。管老爷子拍新闻,只是图一个乐。他说:“年龄上,我不可能和年轻人一样去抢新闻,也没那么大精力。我更多的是做好一件事情,更注重的是创意。”
一举拿下杭州所有爆破拍摄
管老爷子80年代养蛇,同时也做别的生意,可以算得上早期富裕起来的那批人。在拍摄短片之前,管老爷子一直玩照相机,也是摄影家协会会员。无论是拍照片还是做新闻,在管老爷子看来,“玩心”更为重要。
到杭州一台拍摄完节目之后,在编导的建议下,管老爷子开始正式制作短片,但主要负责拍摄。当时,杭州铁资大厦要完成爆破计划,电视台需要新闻,爆破当天现场挤满了杭州地区的DV观察员,大家早早地找好角度,准备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记录下来。管老爷子却在一旁悠然自得。其实,早在几天前,他就已将摄像机埋伏到爆破现场里面。爆破完成之后,只有管老爷子的新闻将大厦内部爆破的精彩画面拍摄下来了。
这组独家的画面拍摄下来后果然杭州多家栏目争相约稿。从此,所有有关爆破方面的拍摄任务都被管老爷子一举拿下。
在拍摄的时候,管老爷子不仅仅注意拍摄不同角度,还在现场摆上玻璃瓶等参照物,让观众对于现场震动的状况有一些直观感受,以至于尽管都是爆破拍摄,管老爷子拍的却每场不同,每场都有不同的意趣。
军师的前瞻性
当然,“军师”管老爷子考虑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拍摄一则简短的新闻性的画面。他说,有一些有新闻意义的画面,其实完全可以不现在卖掉,因为新闻也好,记录也罢,都是不可复制的,现在卖掉,只能是以短新闻的价格,而有些内容,留下来,十年之后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一条新闻。
达人二
管文义:军师管老爷子
拍摄状态:兼职。
拍摄装备:民用DV摄像机。
拍摄地点:杭州。
代 表 作:《杭州铁资大厦》。
月均发稿:不定期投稿。
管文义
河南省平顶山DV俱乐部
发 起 人:张鹏勋。
创办时间:2007年4月。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
输送平台:主要送往河南电视台八套生活频道《DV观察》,其
他地市媒体占20%。
会员背景:110个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电视台专业人士占30%,
婚庆行业人员占30%,企业单位宣传工作者及个人爱
好者占30%)。还有一个300人的大学生团队,一个
100多人的社会团队。
运作方式:收取会费;每月一次固定时间进行培训;整合DV拍
摄资源;扩大新闻的利用价值,打造平顶山最强大
DV资源库。
样 片:2007年《感动眼角膜》新闻,在河南卫视、河南电
视台八套播出。
设 备:15台摄像机,2台专业的。(如索尼190P、180P)
发起人说:河南省70%的DV人都在平顶山,所以我们需要有团
队管理,也加强一些DV采访心理学、采访沟通的培
训,使DV新闻拍摄,更加符合新闻特点、有新闻价
值,我们将不断拓展渠道,使新闻资源最大化使用。
发 起 人:黎建新。
创办时间:2001年。
类 型:DV新闻、DV短片、纪录片。
输送平台:主要送往湖南卫视、湖南岳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成员背景:60人左右,分为老年DV队、石化系统长炼DV 队,
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
运作方式:自发式。经常与电视台制片人进行交流、培训。
样 片:《重阳放歌》、《岳阳风光》、《走进“天吊国”》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电视台与DV人拍摄DV片还是有所区别,但是DV
极大地满足了特定新闻的时效性、关注民生的要
求,以其平实的镜头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所
以会有更多的DV新闻发展空间。
湖南省岳阳市摄影家协会摄像分会
DV新闻谁组织
各地新闻通讯团体
发 起 人:卢思丹。
创办时间:2003年11月。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
输送平台:浙江电视台。
会员背景:浙江地区DV爱好者。
运作方式:收取会费;每周一次固定的选题讨论;扩大新闻的
利用价值,最终建立浙江地区最专业的DV平台,为
将来建立DV交流以及短片交流平台。
主要作品:《杭州铁资大厦》、《夜幕下卖唱的男孩》、《横
店追梦人》、《赃车》。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我们最终希望成为浙江地区最权威的艺术机构,并 将代理作者的作品。希望DV作者们不仅仅停留在
“爱好”的级别上,而能够更多是在“艺术”上多一
些思考。
(网址:http://zj.pomoho.com/)
发 起 人:王玉喜。
创办时间:2003年。
作品类型:DV新闻、DV短片、婚庆摄像、公益电视栏目。
输送平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社区内放映平台等。
会员背景:目前核心人物将近30位左右,不定期参与活动的近百
人。来自社会各界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DV爱好
者、发烧友,小型工作室成员、电视台工作人员。
运作方式:发烧友自发性组织的俱乐部形式,以前曾收少量会
费,目前为降低门槛已取消。
主要作品:《金鱼池社区电视电影联播台》。
设 备:会员私人拥有,尚无统计。
发起人说:我们因为喜欢DV才走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影像才一
起做社区的活动,是DV和影像把我们这些五湖四海
的爱好者“拘”到一起做事情。对于最终影像是否
被卖掉,是否能在电视台的平台上播出,我们不是
特别的在意,因为我们都希望对于影像的小小追求
最终可以变成一种社会实践。
北京39度8 DV摄像俱乐部
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摄像委员会
上海卫视纪实频道《DV365》制片人
王明远说
培养DV人群
纪实频道一直致力于培养喜欢DV的人群。《DV365》之前是2002年创建的《DV新生代》,以播放影视专业人员或者影视爱好者的纪录片为主,也是国内第一档专门播出DV纪录片的节目。2005年栏目进行相应改版,逐渐转变为老百姓自己拍自己的一档节目。
三个W
选题上不需要完美,是DV故事从非主流到主流。接近生活、原生态,不同类型、不同声音。不必像DISCOVERY或者BBC的新闻。每天5分钟的节目里,短片长度一般为3分半左右,在短时间内表述其实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要求尽量多场景。
我们一周之内可以接到几十条或数百条新闻,节目制作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此。接到素材后,栏目组编导对其进行包装、剪辑。都是记录老百姓的新鲜事、好玩事,欢快、热闹是主基调,底线是精彩。简言之,三个W——WHO(谁来讲故事)、WHAT(讲什么故事)、WHY(为什么讲这个故事)。
不要求专业
《DV365》有自己的特聘通讯员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专业上我们不要求太多,虽然有一些培训,但我们不希望这种记录成为某种创作或套路,素材里有很多稿件拍得很好,但太专题化。我们不需要太有观点的东西,也不是为了曝光,只是去发掘你身边最普通、平常的东西。首先是了解你身边的人,了解你的生活,千万不要去拍你不认识的人。我们常常说“拍得好不好,回家让老婆孩子看一看,他们笑了,你就成功了”。
DV新闻谁在收
四大制片谈收片
百姓打造名牌
《DV观察》栏目是一档以整合社会DV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电视杂志式DV专栏节目,2007年3月开播,所取素材全部来自民间DV团体,描述百姓生活,后期包装、制作由栏目组完成。其内容、形式、风格、运作思路等,严格区别与河南电视台现有的电视新闻栏目,追求纯现场的原生态展现和无配音播报。
百姓记者VS专业记者
在河南,DV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栏目组整合资源,配套组建了河南电视台八频道的DV俱乐部,在全省18个地市建立了DV俱乐部分部。光郑州市已经有200多人,其他地市则已超过1000人。DV通讯员热情高涨,常常24个小时都在外面跑,这些都是专业人员无法比的。新闻事件永远都拍不完、送不完,只有从百姓中取材,才有源源活水。
栏目每天都接收到长短大小不一的投稿,平均一天可达到15-30条。新闻费用按照分钟算,大约在一百元左右,收入远超正规记者。普通记者的收入3000-4000元,而有些DV通讯员有时因为稿件质量好,或是一稿多投,普遍都远高于上述收入,甚至有人曾经月收入达到一万多元。
尽管作品质量上有许多参差不齐,但真实、贴近生活,也使得百姓更多参与到其中。经过栏目组后期统一包装、制作、把关,同时每周定期举办培训,最终播放的片子得到百姓的一致认可。
《第7日》作为北京电视台多年来的品牌节目,开播7年来,一向以独到的视角、新颖的题材、深入的报道、丰富的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电视新闻体验,几年来,每周日收看《第7日》已经成了京城百姓固定的周末生活内容。
贴近百姓
由于我们栏目的定位就是贴近百姓生活,介绍北京市民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所以我们从2003年开始就注意邀请一些热心观众来做我们的“7日观察员”。我们更注重那些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小事,虽然琐碎、细小,但都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专业记者做可能就从专业的角度,但如果是老百姓自己拍,会更加生活化,是真正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更能够让老百姓接受,这也是《第七日》受到观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松散式合作
每个栏目对于供稿人都有自己的称呼,我们栏目称他们为“7日观察员”,我并不要求他们只给我们一个栏目供稿,而是采用一种松散式合作,也不分等级。我们有大约十几位长期合作的“7日观察员”。
北京电视台七频道《第七日》栏目制片人
河南电视台八套公共频道《DV观察》制片人
肖俊德说
张军说
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交通已成为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红绿灯》栏目正顺应了这种大环境,成为服务百姓出行的权威性交通类品牌节目。从2006年3月开始,每天一小时,只要观众打开电视机,就能通过画面看到北京各主要路口路段的交通情况,服务百姓出行。
公益心胜过一切
大部分DV通讯员在技术上都是使用一台家用DV在拍摄,作为一档可以将所有北京交通状况记录下来的节目来说,及时的新闻效果却是更为重要的东西。节目希望通过百姓们参加该栏目的拍摄和制作,可以使北京市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也可最终达到警示他人的目的。
团队化管理
对于一个老牌节目来说,有相当一群人在长期关注这个栏目,并且逐渐变成参与这个栏目的热心观众。对于《红绿灯》栏目的将近4000人的庞大信息员队伍,节目设有专门的“信息员管理部”,将信息员分为“信息员、通讯员、骨干通讯员、特约记者”等级别,颁发采访证,进行分级管理。在稿件运用上根据质量一般是一条新闻100元,和其他节目一样,通讯员自己会根据自己所拍摄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栏目投稿。
与记者相为互补
主管“信息员管理部”的赵妍还提到,随着拍摄的增多,有相当一部分骨干信息员已经变得很有新闻意识,当他们独立面对一条线索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策划以及制作方案,有时完全可以和记者同时做一条新闻。目前节目的信息员作品主要集中在“百姓DV眼”板块中。这个栏目更加草根,甚至连配音都是通讯员自己的声音,更多的是“用我的眼睛看北京”,表达自己的生活。
北京电视台九频道《红绿灯》栏目制片人
张耀说
新闻要“新”,DV的作用肯定不容忽视,看着这些目前在体制之外勤奋拍摄的“非正规军”,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电视台日益推进的“制播分离”制度,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更新更真的新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为电视台提供新闻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