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是“他们”,何时是“我们”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7890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真的到了能够独立判断、独立学习的水平,它会把我们人类视为自己的同类吗?
  最近,随着电影《超能查派》、《复联2》隆重上映,对“怎么让AI(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道德体系”、“AI造反了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间就和普通人扯上了关系。
  想要造出一个能够和人类智力水平相当的AI(比如查派),显然并不容易;而如果真的造出来了,这些个AI会如何看待我们,则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内外有别
  具有社会性的生物,在自然界并不罕见:蚂蚁、蜜蜂、大猩猩等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高度的分工合作,这和人类社会有些相似。实际上,这些生物的集体行为,强大得令人惊讶:工蜂可以甘心情愿地出外觅食来喂养蜂王和幼虫,面对入侵者时不惜自杀性的攻击(蜜蜂在蜇刺之后自己也会很快死去);红火蚁在溺水时会迅速而有序地簇拥成一个漂浮的球体,保证“球心”中部分的同类有机会生存下去——大公无私的典范。
  然而,这些生物的“团结友爱”往往有个决绝的界限:只对本群的同类有效。对于其他种类的生物,或是不属于本群的同类生物,其手段的残酷性同样令人咋舌,比如成年的雄性黑猩猩如果遇到其他族群的幼年黑猩猩,通常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杀死。
  类似的现象,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也很常见。
  在氏族社会,部落冲突中的战俘往往会被杀掉祭神,在一些地区甚至会被视为合法的食物做成烧烤;到了封建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偶尔也会伴有对战俘的大规模屠杀,比如战神白起那令人遗憾的“坑埋赵卒”。即便到了工业社会,仍然有人将异族的性命视为草芥,美国先贤们对印第安土著的逼迫,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残害,发生在中国南京的大屠杀,都是这种残忍行为的突出表现。甚至到了后工业时代,在地球上的一些落后地区,还不时发生对异族的种族灭绝惨案,比如电影《卢旺达饭店》所展现的那样。
  这种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往往惊人的一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于这些异类,完全不必也不该采取和同类相同的道德标准,怎么狠就怎么来吧。
  DNA的失败?
  上述现象,无论是黑猩猩还是人类,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成因:DNA。
  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DNA延续下去,成为每一个物种面临的最严峻考验,也成为大多数生物建立行为模式的终极指南。为了让DNA延续下去,个体会努力争取一切繁殖的机会,会不惜代价地保护自己的幼崽;更深一步,则会尽量让拥有共同DNA的其他个体获得繁殖、生存的机会:蜜蜂和蚂蚁的行为似乎就可以归于此类。
  但是,在人类脱离自然、慢慢形成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之后,DNA那说一不二的强权却被悄悄地逐渐稀释了:从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扩展到拥有共同祖先的氏族(表现为相同的姓氏);从以居住地为依据的诸侯国,扩展到以身份认同为主的民族国家(比如“炎黄子孙”就曾被用作与“夷狄”区分开来),人类对于“我的同类”的认定范围,不断的扩大开来,也更善待自己的同类,甚至可以为了保护同类而作出自我牺牲,而这些显然都是不利于自己的DNA延续的。
  这种认同感扩大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但都和DNA或者说和血缘渐行渐远;相反,人类的思想、感情、精神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则越来越大。有些人是出于宗教上的认知,基于对死后生活或者下一世生活的恐惧与期待;另一些人则完全出自道德和信念的考量,为了保护同类而甘冒生命危险,也并不追求有形或无形的报偿。战场上的军人、火灾中的消防员、面对恐怖分子的警察,都是身边常见的例子。
  同时,这种高尚的品质,可以超越DNA而传播下去——人类的语言文字能力,让思想的传播不再依赖繁殖本身,由此克服了“无私的基因容易被演化淘汰”的悖论。电影中的AI机器人查派,也正是目睹了自己“父母”的英勇行为之后,才迅速形成了这种违反自我保存本能的意识,把仅有的一具机体让给了男主角,实现了认知上的飞跃。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借用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只有人类,才能够反抗基因的暴政。”
  
  此起彼伏
  进入信息时代后,对于“谁是同类”的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波动:既有所扩大,也有所收缩。
  扩大方面,是人类把对“同类”的情感延伸到非人类物种身上。很多人已经能够对动物福利有所重视,不仅是对那些看起来很可爱的宠物,也包括不那么符合人类审美情趣但更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连一些行为有趣的机器人都能获得人类的认可,包括那只飞到月球上的兔子。
  这种扩大很有意思,因为这些被视为同类的生物,实质上对于人类的利益并无直接促进。
  《圣经》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耶稣说,你们要爱你们的邻居如同你们自己;一个律师就问说那谁是我的邻居呢?耶稣就举了“好撒玛利亚人”的例子,并说能够这样帮助别人的人就是你的邻居。不考虑宗教本身的教义,这里头对于“邻居”或者说“同类”的认定标准,还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的。也就是说,无论是DNA还是价值观使得人类产生了舍己利他的行为,潜台词都是“这对人类整体利益而言是有益的”,但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显然不在于此。
  也可以说,人类此刻的共情已经超越物种间的界限,甚至超越了生物的本能。
  而限缩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敌人刑法”(Enemy Criminal Law)上。这个由德国法学家雅各布斯(Jakobs)提出的观点,简单而言就是对于“社会的敌人”要区别对待,不能给予他们和普通公民一样的法律权利,比如说允许秘密监听、限制出入境、延长审判前的羁押期限、缩短上诉期限等等;而“社会的敌人”主要指那些危害国家安全、实施恐怖袭击的特殊罪犯。
  基于这种理论,美国在二战期间制定了《敌国侨民法案》,将大量的日本裔美国人“集中居住”,在反恐战争开打之后则设立了关塔那摩监狱,将大批恐怖分子不定罪即羁押。很难说清这种做法是否正确,但它显然是将一部分敌对分子从“同类”的概念中剔除出去了。
  此外,“谁是同类”的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议区域。比如,克隆人算不算是人类呢?电影《银翼杀手》中就表现过这种深深的纠结。而另一部经典电影《E.T.》,抛出的问题则是:如果有外星生物,我们该把它们视为同类吗?它们又会怎么看待我们呢?
  人工智能
  好了,绕了一大圈,该回到开头提到的主题上了: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真的到了能够独立判断、独立学习的水平,它会把我们人类视为自己的同类吗?
  如果AI走了大多数人类的路子,把人类也纳入了“同类”的范畴,那真应该庆幸,至少智能机器人在对待人类上不会随心所欲;而如果AI只把另一个AI视为同类,拒不承认人类的“同类”地位,问题可能就会非常麻烦了。正如我们煮开牛奶时不会考虑细菌的痛苦一样,《黑客帝国》里“母体”把人类做成生物电池时,也没有有任何的负疚感。
  至于如何促进AI产生对人类的认同感,有个例子或许可以借鉴:频繁接触、共同生活后,人类的移情作用往往会投射到宠物身上,甚至投射到扫地机器人和家用轿车上,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感情。
  不过,人类的行为当然也会对AI的感情产生影响,如果AI发现我们只不过把它们当作用过就扔的工具(就像是《七武士》中的那些村民那样),会不会感到愤怒和寒心呢?
  然而,事情究竟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依然不得而知。或许某一天,一台真正意义的AI,会坐在门槛上望着夕阳,苦苦的思考着:“人类和另一个AI,谁才是我的邻居?”(本文首发于果壳网,本刊略有改动)
其他文献
盘状液晶分子容易沿π-π方向有序堆积,从而在一维柱状相方向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且由于液晶态分子的活动性,盘状液晶材料具有自修复缺陷的特性。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自修复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著名未来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谷歌工程主管雷-库兹韦尔预测称电脑的智商将在2029年之前超过人类。到了2029年,电脑不仅能够理解我们的语言,从经验中学习,甚至能够和我们开玩笑。  库兹韦尔表示电脑的智商将在15年内超过人类,也就是说,电脑在图灵测试中表现出的智能行为将与人类一模一样。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他之所以得出这一预测是因为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乔奎因-菲尼克
丙酮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也可以作为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溶剂。在常温下丙酮就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吸入高浓度的丙酮,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和麻醉作用,可能造成人体肝、肾和胰腺等器官的损害。此外,丙酮还是人体代谢的一种产物,呼气中丙酮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不论是在工业生产或是医疗领域,对丙酮气体浓度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快、体积小
自从1985年C60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富勒烯新物种的发现和表征,以及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具有独立五元环的富勒烯如C60、C70等已经能够大量合成,而具有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分别选用半连续和平衡溶胀两种方法制备具有“软核硬壳”核壳结构的乳胶粒,并通过激光光散射粒度仪、电导滴定仪、透射电镜等手段分别对两种核壳乳胶粒的性能进行了表征。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作为新型的多孔固态材料,凭借其多样化的结构特性和独特的构效关系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构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配体可分为刚性配体和柔性配体。其中,柔性多羧酸配体本身存在可以自由旋转的柔性位点(C、O、N等原子),与金属离子构筑时,具有多变的配位模式,从而产生具有各种优异性能的配合物结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很多领域都有非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