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电影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一些观众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但瑕不掩瑜,能一举赢得媒体的支持、观众的信赖,就说明该影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近期国内电影界、科幻界的新宠,未及上映就颇受关注,上映以来更是好评如潮,受到了众多媒体的追捧。“标志中国电影新时代到来”(《纽约时报》)、“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光明网》)、“华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硬科幻大片”(《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澎湃新闻》)等各种赞誉之词纷至沓来。甚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安排了一段近10分钟左右的报道(《24小时》)来介绍影片的创作和上映后的反响。
  国内的电影观众更是给力,纷纷贡献票房,许多场次上座率高达95%以上。
  据相关统计显示,《流浪地球》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突破了2亿,上映5天后的票房突破了14亿,成为春节档上映影片的票房冠军。不只是票房,观众看完电影后更是纷纷发朋友圈、公众号,为影片的宣传造势。虽然一些观众指出了影片的不足,但瑕不掩瑜,能一举赢得媒体的支持、观众的信赖,就说明该影片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赋予温情
  影片改编自著名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小说背景是地球因太阳灾变而面临被毁灭的危险,人类为避免灭亡,建起了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去遥远的太空寻找新的居所。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由主人公我讲述自己一生中地球所经历的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等几个阶段。虽然人物性格描写简单,但作品想象奇特瑰丽,人类个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宏大浩渺、时间的悠远绵长之间形成一种极具张力的宏阔画面。
  影片《流浪地球》并未完全按照原著进行改编,而是以小说《流浪地球》为背景,聚焦于地球经过木星前的17年。
  地球经过木星时的几天时间是影片着重描写的部分。17年前,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即将飞往空间站执行任务时,放弃了对重病在床的妻子韩朵朵的治疗,将进入地下城避难的资格留给了岳父韩子昂和儿子刘启。刘启因父亲放弃对母亲的治疗而与之产生了芥蒂。17年后,长大成人的刘启在地球即将经过木星时(也是父亲刘培强完成服役即将返回地球时)带着妹妹(韩子昂收养的女孩,为之起名韩朵朵)偷偷跑回地面,经历过一系列危难之后参与到“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的任务中。
  “点燃木星”计划在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后得以成功,刘启对父亲的芥蒂也因刘培强的牺牲而冰释。父爱如山,舐犊情深,刘培强牺牲自己是为了拯救人类,同时也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这一情节的设计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使人类生命的沉重、父爱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崇高等品格可以与宇宙的宏大等量齐观。
  刘慈欣在影片《流浪地球》公映前的宣传活动中表示,他只是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影片故事都是导演和编剧加进去的。影片首先赋予故事以人类的温情。就人物描写来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模糊的,缺乏特征化的。影片则对人物个体进行了聚焦,使个性鲜明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类个体显现出来。面对宇宙灾变,除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应变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类个体的不同反应,绝望、无助、挣扎、平静、崩溃、慌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正是对于个体人类的聚集,使渺小的人类之人性在宇宙灾变的背景下凸显出来,尽显伟大。这是影片《流浪地球》比小说更具人性温度的地方。
  中国元素
  与小说弱化中国元素的做法不同,影片强化了中国元素,如中国城市、中国救援队、大红福字、汉字广告牌、“春节十二响”等,这些中国元素使中国的观众有一种家的亲切感。此外,影片制作团队还将团聚的主题与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到影片之中。而团聚和集体主义,正是中国文化中人性温情的典型体现。中国人注重与家人的团聚,因此每年春节才会有数亿人的大迁徙。
  影片中刘培强的回归是一个团聚的主题。围绕着刘培强的回归,刘启不得不面对父子相见,而存在于他和刘培强之间的芥蒂并未冰释,因此他才决定逃避父子团聚,跑回地面。一直逃避父子团聚的刘启在听到刘培强要牺牲自己点燃木星的时候,又要求父亲回来,完成团聚。刘培强牺牲后,父子天人相隔,团聚之愿化为泡影。正是这种欲团聚而永远不能的状况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除了刘培强、刘启之间的父子团聚,影片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团聚,即在得知地球无法逃离木星时,世界政府宣布了“流浪计划”的失败,并倡议所有人回家,与家人团聚,度过最后的七天。此外,刘启和朵朵坚持在一起也是团聚主题的体现。团聚的主题让人感到了亲情的温度。
  與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东方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多是奉行集体英雄主义。西方好莱坞大片中经常出现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情节,如超人、钢铁侠等。而在中国文化中,许多英雄不仅是作为一个个体的英雄,更是一个集体代表的英雄。影片《流浪地球》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但又个个是英雄。刘培强在驾驶空间站驶向木星之前,并没有什么英勇的行为,他只是担心儿子安危的一个普通父亲;刘启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普通青年;李一一是一个头脑聪明却被坠机事件差点吓疯的技术人员;老何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王磊是一个执行任务的普通军人;但正是这些人,完成了“点燃木星”的任务,挽救了地球,拯救了36亿人的生命。他们是英雄,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体现着集体主义的英雄,在集体之中,他们互相协助,互相体恤,互相关爱,用温情感染彼此。
  坚守希望
  除强调温情外,影片还表现了人类坚守希望的不屈之精神,这与小说保持了一致。小说正是通过不屈之精神促使人类面对灾变制定出空前宏伟的“流浪计划”,而不是屈服于命运。影片延续了小说中人类对于希望的坚守,并在此基础上使这一精神更加凸显。刘启、李一一等人在听到“流浪计划”失败的消息时,并没有放弃希望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思考,并想出了“点燃木星”的方法做出人类的最后一搏;王磊等人在看到如一列火车般大小的撞针时,也没有放弃希望止步退缩,而是尽全力推动撞针;刘启在火石装置卡住的情况下,并未放弃希望束手无策,而是冒着被轧成肉泥的危险挺身而出。   影片还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比中凸显出人类的不放弃希望,不向灾难屈服的拼搏精神,这也是影片中暗藏的一个彩蛋。影片中控制空间站的是个叫“摩斯”的电脑系统。空间站的工作人员与“摩斯”合作无间,招之即来,有求必应。必要时,“摩斯”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做出判断,俨然是空间站的大管家。联合政府在应对灾变时制定了两套计划,即“流浪计划”和“火种计划”。当“流浪计划”失败时,“摩斯”可以直接从“流浪计划”转换至“火种计划”,带着空间站上所载的人类文明继续寻找新的家园。因此,当数据显示地球无法逃离木星引力时,“摩斯”当机立断,将空间站转至最低功耗模式,催促所有人进入冬眠模式,并使空间站向新的方向航行。这一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判断,理智却冰冷,毫无人性的温度。相比之下,人类此时却显示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刘培强烧掉中央控制室,驾驶空间站直接冲向木星,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与电脑冰冷的理智相比,影片更肯定人性坚守希望的执着和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执着和抗争精神,保卫着地球,守卫着人类的家园。
  刘慈欣无疑是今年春节的最大赢家。除了备受追捧的《流浪地球》外,同期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改编自《乡村教师》)也是由刘慈欣的小说改编而成。同一春节两部作品改编成电影上映,这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电影史上抑或是在科幻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影片上映前,收录有《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的《刘慈欣少儿科幻系列》(全6册)和《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全2册)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先后出版。两套书一套面向青少年儿童读者,一套面向资深科幻迷和科幻研究者,又一次对刘慈欣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普及和解析。2018年11月,刘慈欣又获得了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加上刘慈欣多年来打下来的“科幻江山”和声誉,加上郭帆、宁浩、吴京、黄渤等的“才气”和“人气”加持,两部影片均广受赞誉也是情理之中。
  有媒体称,“《流浪地球》为国产片树立了工业水平的新标杆,而《疯狂的外星人》更首度实现了文化自信,创立了属于中国本土的、深入触及中华文明内核的国产科幻大片。”(《中国青年网》)而劉慈欣本人也给两部影片都打了满分。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确实以远远高于我预期的成功,给中国未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影片的成功,即是小说改编的成功。影片《流浪地球》并未完全按照原著,《疯狂的外星人》更是对小说动了“大手术”,说面目全非也不为过。电影史上许多成功的改编电影也并非都是遵照原著。刘慈欣自己也认为,“电影与小说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不必完全遵照原著”,拍得好看就是成功。这两部科幻电影的成功无疑给中国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势必推动中国科幻文学及科幻影视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河北经贸大学)
其他文献
虽然人们目前还不具备制造出足以停止地球转动的发动机的本领,但基于同样原理的发动机,早已经在各类卫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担起人类迈向深空重任的发动机。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当人类面临提前衰老的太阳吞没地球的威胁时,“地球派”在全世界建起了诸多地球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形成了诸多直插天际的等离子体巨柱,发出如日光灯管一样的蓝白色的颜色。这些发动机的工作使地球停止转动并离开之前的公转
期刊
大家除了领略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外,无需担心太阳真的会提前开始衰老并吞并地球。科幻小说和电影能够以相对正确与真实的背景展开已经是相当可贵了,不能苛求它在科学上百分之百正确。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后,太阳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的光芒开始增强,体积开始膨胀,表面逐渐接近原本距离太阳表面1.5亿公里的地球轨道,并将它吞没。这恐怖的场景并非杞人忧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说为了故事情节而编造的桥段,而是根
期刊
2月14日,陈小平团队宣布招募名额已满,并强调“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还处在早期阶段,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数日来,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项目合作的三家医院门庭若市,甚至连地处僻远的中科蓝华公司,也不断有患者前来咨询。  2月13日,该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患者咨询时透露,目前报名的患者人数早已经超过计划人数,即便是符合各项招募条件的患者,“至少也要等到3个月之后”。  但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
期刊
想象力推動科技发展。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  “祝中国科幻电影之旅好运!”这是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体上对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发出的祝愿。这部科幻电影在引发“宇宙级乡愁”的同时,更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人们也知道,预测具体事件和技
期刊
在抖音上待10分钟,你会觉得自己在千星之城中穿梭。  刻意抹掉了时间显示的应用界面让每个人都体验着“此间乐,不思蜀”,只有在年底APP弹出用户年度报告的时候才会发出惊呼:  啊,我竟然在这上面花了那么长时间?!  短视频让人上瘾,2016年上线、2017年蹿红并牢牢占据着短视频界C位的抖音是典型,但不孤立,快手、美拍、火山、西瓜、梨视频、秒拍、小咖秀、微视在手机应用商店的列表里挤作一团,几亿下载量
期刊
“这个电影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希望,是相信未来。”导演郭帆说。  1月28日先期首映后,业界几乎 “零差评”,原著作者刘慈欣的观感可以说是一锤定音,“出乎意料的成功!”  面对如潮好评,导演郭帆也丝毫没有松一口气的样子。在他的工作室两厢对坐,身前的茶几上一包拆开的“黄山”下,是一整条“黄山”。“三年了,我几乎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最难的时候是自己独处,一闭眼一脑门子官司,睁眼醒了又有一堆事儿等着我。
期刊
当下部分年轻人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现象比较严重,类似情况若蔓延开来,将给其个人、家庭和全社会带来风险,既增加年轻人自身和家庭的债务负担,也可能带来今后的社会养老风险。  “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从小康到贫穷的过程。”去年的一段“负翁”经历,着实给25岁的段茜上了一课。  2018年夏天,这位“沪漂”从上一家公司辞职。由于这家经常加班的公司薪水给得较高,她希望在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好好“犒劳”自己一番。
期刊
30多年前两张流行病学课堂上的图,让他灵光一闪,“好像哪里多疟疾,哪里肿瘤的死亡率就低”。这是陈小平自述的研究“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源头。  1月28日,中科院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在中科院SELF论坛的一场公开演讲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利用疟原虫成功治疗晚期癌症患者。陈小平称,团队研究发现肿瘤死亡率与疟疾发病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疟原虫对治疗癌症有帮助,目
期刊
绵延明清两代的移民运动,构成了今天四川盆地内的人口组成和文化样貌。  尽管从地形上看,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但四川的历史竟然是一部移民史。今天看来丰饶多产的天府之国,从远古时期开始就不断接受着来自各地的移民,让川渝文明变得多彩。这当中也有着不少的历史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正是这场绵延明清两代的移民运动,构成了今天四川盆地内的人口组成和文化样貌。不过“湖广填四川”这
期刊
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  “硬科幻”,即具有严谨科学底蕴、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作品。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  大年初一,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登陆各大影院,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收获票房冠军。电影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远未来的故事:太阳急剧老化,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到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