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社会里。穷人的脱贫之道一是“造反”,二是经商。历代的商业大家中,清初曹家的曹三喜是我们不得不谈的一杰出代表……
中国最早的票号出自我国的山西,古城平遥被誉为“中国古老的华尔街”,这些历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创始人之一的曹三喜是山西太谷三多堂的第十四代主人,他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跨国公司。笔者怀着钦佩的心情不得不写写这个晋商中的精英,是如何创造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是如何创造那横跨亚欧大陆的神奇商业帝国?
曹三喜,山西太谷人,是明末清初大晋商,家有财产白银千万余两,商号国内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各大城市,国外涉足现在的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莫斯科及其英、法等国家。
曹三喜之所以成为流传古今的富商巨贾,是因为他“以利制权”把取利放在首位,只要能获利,不管买卖大小都做。笔者在文中将对他的经营之道作个简要的归纳与讲述以供大家借鉴。
赚得第一桶金后飞速发展
曹三喜是使曹家由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背井离乡,独闯关东到了原热河省(今东北地区)的三座塔村,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一当地人合伙,用所种之豆,磨成豆腐出卖,用豆腐渣养猪。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这时,原合伙人提出分开各自经营。三喜独立经营后。由磨豆腐、养猪又发展到利用当地盛产的高粱酿酒,进而开杂货铺,后又兼并了原合伙人的生意。随着三座塔地方的繁荣,人口的增多,清政府设立了朝阳县。而曹氏在该地早已开办有商铺,所以当地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之说。曹三喜有了钱以后,不是过奢华的生活,而是把它投入到各种盈利行业的发展中,进行扩大再生产。此后,曹三喜又将商号开办到赤峰、凌源及建昌等地,经营范围也扩展为杂货业、典当业、酿酒业、丝绸布匹业。其商业不断扩大,由朝阳逐步向沈阳、锦州、日本等地扩展,于明末在东北创建了其雄厚的商业基地,并成为当时关外大商。
到了1664年清兵入关,曹家生意也由关外向关内发展,他首先回到家乡太谷设号,以太谷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辐射,雄踞了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不仅仅在山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中国人的经商史上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
以农起家,循环经济
今天的中国现在也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重视和推广循环经济的效益。循环经济是我们今天经济学上的专用名词,但是古人曹三喜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应用了。他早年背井离乡远赴热河省朝阳县三座塔(今东北)租地种菜,养猪,加工农产品,赚得第一桶金,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经营策略取得的。他先租地种蔬菜和大豆,然后开豆腐店,将大豆变成豆腐,又用豆腐渣养猪,使豆腐渣变猪肉,猪粪又作肥料再种菜、大豆和高粱,如此不断循环,在没增加太大成本的情况下,财富迅速增长,积累了资金后,又投资开杂货店、典当行。财富就这样愈滚愈多。
紧观时政,善抓商机
经商发财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就有许多商机,商人能否抓住商机是成功的关键。曹三喜就最善于抓住商机。清兵入关,曹三喜向关内发展。(紧跟国家政治大局,抓住国家政治变化下的巨大商机)他首先在原籍太谷设号,继设号于华北、西北各商埠。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给七个儿子分为七份,不过在商业上仍合资经营,七家各出资本10万两,组成总管理处,称“曹七合”。后因一个儿子出门承嗣去了,又把“曹七合”改为“六德公”。六门各有堂名,分别是:怀义堂、馨宜堂、留青堂、三多堂、五桂堂、佚名堂。他们合资办的商业,到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当时曹氏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如济南、徐州、兰州、太原、天津、北京、沈阳、锦州、四平、张家口、太谷等,在新疆、库伦及莫斯科、伊尔库次克等地,也设有曹氏商号。其经营范围很广,如: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茶叶、典当、钱庄、票号等。曹氏在商业经营上合资共管,在家庭的经济上则各门自立。在各门中以三多堂最盛,在曹培义时代,家资有300万两,年开支3000余两;家资600万两时。年开支万两。
在清兵入关与朱明王朝作战时期,曹三喜乘机发战乱财,他随清兵入关,为清兵提供军事物资,既可讨好清军,又可从中赚钱,果然,朱明王朝被灭后,曹三喜不仅成了清政府的功臣,还从中发了一大笔财。于是他又用这笔钱在沈阳、锦州、四平开了许多杂货、酿酒和钱庄分号。曹三喜坐镇总号,指挥调度分号,还经常派员到各分号巡视,以保证曹氏集团经营生意兴隆。有一年,曹氏驻沈阳的“富生峻”分号掌柜,回关内探亲,路过高粱地时,突然发现高粱茎内有害虫,立即把消息报告曹三喜,曹立即预感到虫害会使高粱减产,于是立即决定大量收购高粱和其他粮食。果然,当年由于虫害。秋收大减;粮价暴涨,曹三喜不仅为自己的酒业储备了大量原料,还抛出了大量高价粮,因而大发其财。
知人善任,规矩严明
曹三喜知人善用,用人规矩严明,他不仅奖罚分明,而且铁面无私。用人途径大致有二:一是各大号掌柜荐举;二是从伙友中提升。被荐举者均须具备相当业务经验;被提升者均须已有一定劳绩。曹氏商号还聘用一些能文善写的秀才,如高介臣、杨济溥等人。曹氏商号在用人上规矩很多,例如:新用掌柜或刚入号伙友,三年内不给工资,只管伙食,也就是试用期。三年后,如在试用期表现不好者、违犯号规者、掌柜认为“不堪造就”者,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通知辞退。如继续任用,按其地位高低、责任大小发给劳金。十年后按其劳绩给以顶生意,即以人力顶身股参与股份利润分红。各商号分工明细,除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外,还有管账、坐柜、栏柜头、跑外人等。
在“丰治通”钱庄的两个掌柜发生矛盾,使钱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被曹氏发现,立即将二人撤职,但他们二人均是有来头的人,一个是分号经理的儿子,一个是曹氏家族的亲戚,但尽管他们有后台说情,曹三喜仍不徇私情。曹氏用人不疑,沈阳分号有个掌柜,有一次亏了70000两白银,向曹三喜报告后,曹觉得有客观原因,因而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再给了他一批资本,结果掌柜又亏掉了,曹氏问他还敢不敢干,掌柜果断地回答,只要东家信任,伙计一定再干。结果,曹三喜又给了他第三批资本,这次,掌柜果然 成功了,不仅把前两次亏损赚回,还再赚了一笔。曹三喜为了调动伙计的积极性,还实施了股份制,伙计可投资人股,如果业绩突出,还可人“顶身股”,就是以自己的技能和贡献入股。当年。曹氏商号,每一顶身股,年终可分得红利银子1000两。曹三喜用股份制,把伙计与东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伙计们都对东家忠心耿耿。
诚信至上,帮扶同行
山西商人是最讲信义的一个商帮。光绪年间,各大钱业都发行一种叫“平贴”(原始纸币)的信用券,但发行这种“平贴”的商家,必须是在用户中有高度信誉的。“平贴”经行会批准后可在商家流通。有一年,大晋商乔、梁两家的贴子发行过多,人们怕以后不能兑现,于是都纷纷前去挤兑。乔、梁两家在危机时刻,求曹三喜帮忙。有人建议曹不要帮忙,因为此时正是挤垮对手的好时机。但历来以信义为重的曹三喜不听众言,他宣布曹家所有票号均可代乔、梁两家贴子兑付现银。其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可帮助乔、梁两家化解危机,二是显示曹氏实力,可提高曹氏声誉。果然,乔、梁风波过后,乔、梁两家对曹氏感恩不尽,遇事都处处让着曹家,曹三喜在晋商中的声誉愈来愈高。
重视子弟的读书教育
曹氏自曹三喜始,到曹克让及其子时代衰落,共历24世。曹三喜原为文盲,目不识丁。曹氏家业兴起后,很重视对子弟的读书教育。曹家设有家塾“书房院”,聘请名师任教,对教师待遇颇厚,每年酬金在百两以上。曹氏除捐官外,其子弟在清末也有考取功名中举者。
曹三喜暴富以后,仍能像穷人一样,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和强烈的进取意识。尽管曹家陆陆续续添置了不少高档家具,添置了不少金银饰品,但在主人曹三喜的心目中,最珍贵的家当,并不是价值连城的金银摆设,而是当年创业时的简单工具:耕地的耧耙、卖菜的筐子和做豆腐的磨盘。曹三喜像供奉圣品一样,把这三样东西供奉起来。逢年过节,一边摆弄这几样“圣品”,一边教育自己的子孙。曹三喜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商人,更是一个教化者。他的儿子,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继续把曹家的巨额财富变成了商业投资。大同、太原、北京处处有了曹家控股的商号。太谷曹家,如果说在曹三喜时代,财富积累到一定高度的话,传到儿子的手中,财富已经有了惊人的深度和厚度。原来的高档家具,变成了极品家具;原来简单的金银饰品,被稀世奇珍所取代。象征豪阔的金马车、传世瓷器、名人字画、江南绸缎,如山一般,堆满了原来空旷的房间。
责任编辑 方淑娟
中国最早的票号出自我国的山西,古城平遥被誉为“中国古老的华尔街”,这些历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创始人之一的曹三喜是山西太谷三多堂的第十四代主人,他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资产高达1200万两白银,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跨国公司。笔者怀着钦佩的心情不得不写写这个晋商中的精英,是如何创造历史上的几个第一?是如何创造那横跨亚欧大陆的神奇商业帝国?
曹三喜,山西太谷人,是明末清初大晋商,家有财产白银千万余两,商号国内遍布东北、华北、西北各大城市,国外涉足现在的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莫斯科及其英、法等国家。
曹三喜之所以成为流传古今的富商巨贾,是因为他“以利制权”把取利放在首位,只要能获利,不管买卖大小都做。笔者在文中将对他的经营之道作个简要的归纳与讲述以供大家借鉴。
赚得第一桶金后飞速发展
曹三喜是使曹家由农民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转折性人物,他不满现状,背井离乡,独闯关东到了原热河省(今东北地区)的三座塔村,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一当地人合伙,用所种之豆,磨成豆腐出卖,用豆腐渣养猪。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这时,原合伙人提出分开各自经营。三喜独立经营后。由磨豆腐、养猪又发展到利用当地盛产的高粱酿酒,进而开杂货铺,后又兼并了原合伙人的生意。随着三座塔地方的繁荣,人口的增多,清政府设立了朝阳县。而曹氏在该地早已开办有商铺,所以当地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之说。曹三喜有了钱以后,不是过奢华的生活,而是把它投入到各种盈利行业的发展中,进行扩大再生产。此后,曹三喜又将商号开办到赤峰、凌源及建昌等地,经营范围也扩展为杂货业、典当业、酿酒业、丝绸布匹业。其商业不断扩大,由朝阳逐步向沈阳、锦州、日本等地扩展,于明末在东北创建了其雄厚的商业基地,并成为当时关外大商。
到了1664年清兵入关,曹家生意也由关外向关内发展,他首先回到家乡太谷设号,以太谷为中心向中原各大城市辐射,雄踞了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不仅仅在山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中国人的经商史上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千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三万七千人。
以农起家,循环经济
今天的中国现在也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重视和推广循环经济的效益。循环经济是我们今天经济学上的专用名词,但是古人曹三喜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应用了。他早年背井离乡远赴热河省朝阳县三座塔(今东北)租地种菜,养猪,加工农产品,赚得第一桶金,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经营策略取得的。他先租地种蔬菜和大豆,然后开豆腐店,将大豆变成豆腐,又用豆腐渣养猪,使豆腐渣变猪肉,猪粪又作肥料再种菜、大豆和高粱,如此不断循环,在没增加太大成本的情况下,财富迅速增长,积累了资金后,又投资开杂货店、典当行。财富就这样愈滚愈多。
紧观时政,善抓商机
经商发财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就有许多商机,商人能否抓住商机是成功的关键。曹三喜就最善于抓住商机。清兵入关,曹三喜向关内发展。(紧跟国家政治大局,抓住国家政治变化下的巨大商机)他首先在原籍太谷设号,继设号于华北、西北各商埠。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给七个儿子分为七份,不过在商业上仍合资经营,七家各出资本10万两,组成总管理处,称“曹七合”。后因一个儿子出门承嗣去了,又把“曹七合”改为“六德公”。六门各有堂名,分别是:怀义堂、馨宜堂、留青堂、三多堂、五桂堂、佚名堂。他们合资办的商业,到清道光、咸丰时达到鼎盛。当时曹氏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如济南、徐州、兰州、太原、天津、北京、沈阳、锦州、四平、张家口、太谷等,在新疆、库伦及莫斯科、伊尔库次克等地,也设有曹氏商号。其经营范围很广,如: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茶叶、典当、钱庄、票号等。曹氏在商业经营上合资共管,在家庭的经济上则各门自立。在各门中以三多堂最盛,在曹培义时代,家资有300万两,年开支3000余两;家资600万两时。年开支万两。
在清兵入关与朱明王朝作战时期,曹三喜乘机发战乱财,他随清兵入关,为清兵提供军事物资,既可讨好清军,又可从中赚钱,果然,朱明王朝被灭后,曹三喜不仅成了清政府的功臣,还从中发了一大笔财。于是他又用这笔钱在沈阳、锦州、四平开了许多杂货、酿酒和钱庄分号。曹三喜坐镇总号,指挥调度分号,还经常派员到各分号巡视,以保证曹氏集团经营生意兴隆。有一年,曹氏驻沈阳的“富生峻”分号掌柜,回关内探亲,路过高粱地时,突然发现高粱茎内有害虫,立即把消息报告曹三喜,曹立即预感到虫害会使高粱减产,于是立即决定大量收购高粱和其他粮食。果然,当年由于虫害。秋收大减;粮价暴涨,曹三喜不仅为自己的酒业储备了大量原料,还抛出了大量高价粮,因而大发其财。
知人善任,规矩严明
曹三喜知人善用,用人规矩严明,他不仅奖罚分明,而且铁面无私。用人途径大致有二:一是各大号掌柜荐举;二是从伙友中提升。被荐举者均须具备相当业务经验;被提升者均须已有一定劳绩。曹氏商号还聘用一些能文善写的秀才,如高介臣、杨济溥等人。曹氏商号在用人上规矩很多,例如:新用掌柜或刚入号伙友,三年内不给工资,只管伙食,也就是试用期。三年后,如在试用期表现不好者、违犯号规者、掌柜认为“不堪造就”者,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通知辞退。如继续任用,按其地位高低、责任大小发给劳金。十年后按其劳绩给以顶生意,即以人力顶身股参与股份利润分红。各商号分工明细,除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外,还有管账、坐柜、栏柜头、跑外人等。
在“丰治通”钱庄的两个掌柜发生矛盾,使钱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被曹氏发现,立即将二人撤职,但他们二人均是有来头的人,一个是分号经理的儿子,一个是曹氏家族的亲戚,但尽管他们有后台说情,曹三喜仍不徇私情。曹氏用人不疑,沈阳分号有个掌柜,有一次亏了70000两白银,向曹三喜报告后,曹觉得有客观原因,因而不但不责怪他。反而再给了他一批资本,结果掌柜又亏掉了,曹氏问他还敢不敢干,掌柜果断地回答,只要东家信任,伙计一定再干。结果,曹三喜又给了他第三批资本,这次,掌柜果然 成功了,不仅把前两次亏损赚回,还再赚了一笔。曹三喜为了调动伙计的积极性,还实施了股份制,伙计可投资人股,如果业绩突出,还可人“顶身股”,就是以自己的技能和贡献入股。当年。曹氏商号,每一顶身股,年终可分得红利银子1000两。曹三喜用股份制,把伙计与东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伙计们都对东家忠心耿耿。
诚信至上,帮扶同行
山西商人是最讲信义的一个商帮。光绪年间,各大钱业都发行一种叫“平贴”(原始纸币)的信用券,但发行这种“平贴”的商家,必须是在用户中有高度信誉的。“平贴”经行会批准后可在商家流通。有一年,大晋商乔、梁两家的贴子发行过多,人们怕以后不能兑现,于是都纷纷前去挤兑。乔、梁两家在危机时刻,求曹三喜帮忙。有人建议曹不要帮忙,因为此时正是挤垮对手的好时机。但历来以信义为重的曹三喜不听众言,他宣布曹家所有票号均可代乔、梁两家贴子兑付现银。其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可帮助乔、梁两家化解危机,二是显示曹氏实力,可提高曹氏声誉。果然,乔、梁风波过后,乔、梁两家对曹氏感恩不尽,遇事都处处让着曹家,曹三喜在晋商中的声誉愈来愈高。
重视子弟的读书教育
曹氏自曹三喜始,到曹克让及其子时代衰落,共历24世。曹三喜原为文盲,目不识丁。曹氏家业兴起后,很重视对子弟的读书教育。曹家设有家塾“书房院”,聘请名师任教,对教师待遇颇厚,每年酬金在百两以上。曹氏除捐官外,其子弟在清末也有考取功名中举者。
曹三喜暴富以后,仍能像穷人一样,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和强烈的进取意识。尽管曹家陆陆续续添置了不少高档家具,添置了不少金银饰品,但在主人曹三喜的心目中,最珍贵的家当,并不是价值连城的金银摆设,而是当年创业时的简单工具:耕地的耧耙、卖菜的筐子和做豆腐的磨盘。曹三喜像供奉圣品一样,把这三样东西供奉起来。逢年过节,一边摆弄这几样“圣品”,一边教育自己的子孙。曹三喜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商人,更是一个教化者。他的儿子,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继续把曹家的巨额财富变成了商业投资。大同、太原、北京处处有了曹家控股的商号。太谷曹家,如果说在曹三喜时代,财富积累到一定高度的话,传到儿子的手中,财富已经有了惊人的深度和厚度。原来的高档家具,变成了极品家具;原来简单的金银饰品,被稀世奇珍所取代。象征豪阔的金马车、传世瓷器、名人字画、江南绸缎,如山一般,堆满了原来空旷的房间。
责任编辑 方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