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然而,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如何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个别优势诱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有效地学,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身心的快乐
有人说,儿童与教师、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他对别人、学校、社会及生活的看法。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校,首先要喜欢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轻松学习、乐于学习、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宽容带进课堂。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影响孩子的心灵。而课堂是师生共处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这就要求教师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次成功。
二是把幽默带进课堂。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上风趣、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磁性”和独特的魅力,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举例说明某题的解法时,可把题目拟人化,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说:“‘他’(指题目)不高兴了,‘他’希望和你成为朋友,可‘他’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他’,‘他’伤心了。”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思考和学习。
三是把比赛带进课堂。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以自然组(或同桌)为单位的竞争机制,谁的问题回答得好,就为谁所在的组增加一颗星,期末看哪组获得的星星多,哪组就是优胜组。同时,要遵循“起点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鼓励为主、机会均等”的原则,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是把鼓励带进课堂。学习愉快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并且批评时尽量做到委婉,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能有兴趣,有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只有教师爱教,学生才能爱学;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师生只有在身心上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到教、学的快乐,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持久的动力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生活的数学——让学生享受智慧的快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将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活动在“生活”这一更大的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用数学家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图形的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新课程的教材也特别注重强调对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最广泛的作用。比如,要估算到校所需要的时间;买1个笔记本和一块橡皮大概需要多少钱;每天晚上做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等。
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求积的近似值时,创设一个生活中买卖东西的场景,让学生先求出所买物体的总价后,发现积是个三位小数,但在实际付钱时,应付多少?以此来引出取近似值的必要性。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获取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三、多元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弘扬个性化的今天,教学活动是以个性为出发点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有不同,这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如果运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因此,教师需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体验到掌握数学知识的愉悦。如:三年级在进行提问题练习训练时有这样一道题:公鸡有15只,母鸡比公鸡多8只,请同学给这道题设计问题。这道题可设计的问题有很多,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设计出最简单的问题:母鸡有几只?因此教学时要把机会留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然后要求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而他们在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后,无比高兴,也增加了自信,就会满怀着兴奋和幸福的心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此,我们应充分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努力探索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使不同的学生享受到不同层次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享受到教师的鼓励或表扬。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不要只看结果;整体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不要因一件小事而否定学生;精确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不要因一时跟教师的答案不同就说错了。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坚持教师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统一。
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好和坏、对和错”评价学生,要站在赏识学生的角度进行以表扬为主的评价,“要善待学生的差错”,更多地去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把出错的原因作为再次教育的资源;提倡对不同学生分层、分类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学得有效,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有人说,教育应该是一个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快乐、分享快乐、创造快乐、播撒快乐”,才能促进师生心灵健康、快乐成长,从而享受幸福的教学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
一、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身心的快乐
有人说,儿童与教师、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他对别人、学校、社会及生活的看法。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学校,首先要喜欢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会轻松学习、乐于学习、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把宽容带进课堂。在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影响孩子的心灵。而课堂是师生共处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发生,这就要求教师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带着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次成功。
二是把幽默带进课堂。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上风趣、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磁性”和独特的魅力,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举例说明某题的解法时,可把题目拟人化,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说:“‘他’(指题目)不高兴了,‘他’希望和你成为朋友,可‘他’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他’,‘他’伤心了。”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思考和学习。
三是把比赛带进课堂。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以自然组(或同桌)为单位的竞争机制,谁的问题回答得好,就为谁所在的组增加一颗星,期末看哪组获得的星星多,哪组就是优胜组。同时,要遵循“起点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鼓励为主、机会均等”的原则,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是把鼓励带进课堂。学习愉快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并且批评时尽量做到委婉,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能有兴趣,有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只有教师爱教,学生才能爱学;只有教师乐教,学生才能乐学。师生只有在身心上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才能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到教、学的快乐,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持久的动力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生活的数学——让学生享受智慧的快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将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使数学教学活动在“生活”这一更大的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用数学家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图形的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新课程的教材也特别注重强调对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最广泛的作用。比如,要估算到校所需要的时间;买1个笔记本和一块橡皮大概需要多少钱;每天晚上做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等。
鼓励学生从小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求积的近似值时,创设一个生活中买卖东西的场景,让学生先求出所买物体的总价后,发现积是个三位小数,但在实际付钱时,应付多少?以此来引出取近似值的必要性。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获取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三、多元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弘扬个性化的今天,教学活动是以个性为出发点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各有不同,这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如果运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因此,教师需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体验到掌握数学知识的愉悦。如:三年级在进行提问题练习训练时有这样一道题:公鸡有15只,母鸡比公鸡多8只,请同学给这道题设计问题。这道题可设计的问题有很多,即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设计出最简单的问题:母鸡有几只?因此教学时要把机会留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然后要求其他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而他们在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后,无比高兴,也增加了自信,就会满怀着兴奋和幸福的心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此,我们应充分发挥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努力探索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使不同的学生享受到不同层次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享受到教师的鼓励或表扬。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不要只看结果;整体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不要因一件小事而否定学生;精确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不要因一时跟教师的答案不同就说错了。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坚持教师评价、同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统一。
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好和坏、对和错”评价学生,要站在赏识学生的角度进行以表扬为主的评价,“要善待学生的差错”,更多地去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把出错的原因作为再次教育的资源;提倡对不同学生分层、分类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学得有效,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有人说,教育应该是一个快乐成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快乐、分享快乐、创造快乐、播撒快乐”,才能促进师生心灵健康、快乐成长,从而享受幸福的教学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