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能量是举世瞩目的。仅2007年,中国在建项目总面积48.2亿平方米,近来建设规模基本都保持年均约14%的增长率递增。《Domus国际中文版》报道的中国项目平均规模是7.8万平方米,是欧洲项目平均规模的15.3倍。
中国目前的高速城市化至2020年将发展为55%,2050年至65%,这意味着上千亿平方米甚至更多的面积将要在短短30多年中盖出来,里面蕴涵的价值创造和就业机会都是巨大的,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在这样大的机遇面前,设计师具备各种实验、创造品牌和价值的机会和能力。
在如此的建筑大潮中,尽管设计师、学者经常讨论如何改变中国城市面貌、如何可持续发展等,但现实是实践中所有人都在赶进度。在当下五年就能建成200个新城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都无法花太多时间去调研,最后结果显而易见。一位在华多年的美国广告人说:“中国人擅长将批量货品低买高卖,但不擅长做出一个独特的商品。”
另一方面,中国活跃的建筑评论家也和巨大的建设量完全不相匹配,可谓寥寥无几,如果再以一定的专业要求就更是屈指可数。由于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感。政府想政绩、开发商想卖房、事务所想挣钱、材料商想卖东西——导致现状就是链条上下游各自为政、专业媒体缺位、专业思考缺位。公众需要“偶像”,于是出现各种展览、媒体及公众对所谓“明星建筑師”的热捧,因而让很多建筑师期待一招成名,忽略了在建筑设计生涯中要经历的思考和努力过程,这会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品牌”来体现行业标准。好比iPhone的成功之道并不是手机业常见的硬件革新,而是通过界面、交互、手感等一系列“软硬结合”的完整设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简单优美的体验,成功地为行业设定了标杆。
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也需要一个带着整体印记的“价值品牌”。“中国价值”不仅是传播策略,也是产业策略。2007年5月,日本政府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强调在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时,要重视“日本品牌”的建设。例如,仿照日本已有的各类国际艺术节的形式举行各种领域的评定活动,加强“日本品牌”为国际受众认知的程度,并在日本或海外举行各类颁奖活动,带动了日本多种本土产业。
发现建筑设计“中国价值”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虽然每个人所处行业链条位置不同,但有同样需要面对未来的挑战——比如能源危机、气候变化,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社会结构变化、生产结构变化等问题。所以,从产业链的每个角度出发,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寻找大家的共同价值。能为行业内更多人公认的,一定会是一个好的、且符合更多人利益的价值,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才能共求行业发展的坚实与美好的未来。
中国目前的高速城市化至2020年将发展为55%,2050年至65%,这意味着上千亿平方米甚至更多的面积将要在短短30多年中盖出来,里面蕴涵的价值创造和就业机会都是巨大的,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在这样大的机遇面前,设计师具备各种实验、创造品牌和价值的机会和能力。
在如此的建筑大潮中,尽管设计师、学者经常讨论如何改变中国城市面貌、如何可持续发展等,但现实是实践中所有人都在赶进度。在当下五年就能建成200个新城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开发商、建筑师都无法花太多时间去调研,最后结果显而易见。一位在华多年的美国广告人说:“中国人擅长将批量货品低买高卖,但不擅长做出一个独特的商品。”
另一方面,中国活跃的建筑评论家也和巨大的建设量完全不相匹配,可谓寥寥无几,如果再以一定的专业要求就更是屈指可数。由于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感。政府想政绩、开发商想卖房、事务所想挣钱、材料商想卖东西——导致现状就是链条上下游各自为政、专业媒体缺位、专业思考缺位。公众需要“偶像”,于是出现各种展览、媒体及公众对所谓“明星建筑師”的热捧,因而让很多建筑师期待一招成名,忽略了在建筑设计生涯中要经历的思考和努力过程,这会影响到行业未来的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品牌”来体现行业标准。好比iPhone的成功之道并不是手机业常见的硬件革新,而是通过界面、交互、手感等一系列“软硬结合”的完整设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简单优美的体验,成功地为行业设定了标杆。
中国的建筑设计领域也需要一个带着整体印记的“价值品牌”。“中国价值”不仅是传播策略,也是产业策略。2007年5月,日本政府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强调在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时,要重视“日本品牌”的建设。例如,仿照日本已有的各类国际艺术节的形式举行各种领域的评定活动,加强“日本品牌”为国际受众认知的程度,并在日本或海外举行各类颁奖活动,带动了日本多种本土产业。
发现建筑设计“中国价值”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虽然每个人所处行业链条位置不同,但有同样需要面对未来的挑战——比如能源危机、气候变化,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社会结构变化、生产结构变化等问题。所以,从产业链的每个角度出发,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寻找大家的共同价值。能为行业内更多人公认的,一定会是一个好的、且符合更多人利益的价值,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才能共求行业发展的坚实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