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早读要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就要求教师重视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外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中学;早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习应该侧重于长期的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而非急功近利地要求学习知识就要立竿见影,学以致用。好的时光学生们或是“养精蓄锐”或是紧张投入地解题,有的教师认为这么好的时光应该浪费到“口舌”——读书上。事实上这是严重违背学习规律的错误做法。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教师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诵读
语文教学需要关注人文性和工具性功能特点。而人文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能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通过讲解一个例题就可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的。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说有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学语言系统和规则,又要教学各类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还要进行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简而言之,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
但是,为了应试,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倾向于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期望像理科学科一样,能在练习讲解中获得应试的技能,提高成绩。殊不知学科特点不同,教学方法和目的也要有所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变成了一道题目的解答,一篇优美闲适的散文没有悠扬投入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为了迎合高考训练,可以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剖析知识点。这样做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练习和讲解,于是,看似与考试无关的诵读在语文课上销声匿迹,不重视早读也是必然结果。
二、“文化快餐”的社会泛滥造成了不屑诵读的现象
随着以大众消费为前提,提倡通俗化、快速化的“文化快餐”的过度普及,人们对经典的认知越来越淡薄,也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品读或者诵读。原本时机绝佳的早读也变了味儿,学生们更愿意把这良辰花费在闭目养神或者解答疑难上。学生看课文,往往一目十行不去深思,该多加以诵读的文章,比如诗歌、文言文等,缺乏语感和深入的理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书写错别字一大堆。课文中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去把它们放在口头心上细细品味诵读,怎么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
三、教师对早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明确的指导
1.配合教学,目标明确。要想充分地利用好早读这二十分钟时间,教师首先必须高屋建瓴,透彻地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综合地选择决定每周每天早读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标明确,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设计问题,有的放矢。布置好早读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往往会有口无心地念书。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读书习惯,必须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做到有的放矢。
3.鼓励动脑,发现疑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避免学生应付式的读书,除了设计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动脑意识。
4.及时指导,读法正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音要准确,课文能读通顺,要带感情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此外,还要掌握好读书的轻重、缓急、长短、抑扬、高低、刚柔等。读书需要指导,但不能过度干预。诵读应该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5.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早读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文是远不能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开阔视野的目的的。在早读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料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重视早读,把她当作一堂阅读课认真地指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朗朗的读书声响起在每个校园的清晨!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语文;中学;早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习应该侧重于长期的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而非急功近利地要求学习知识就要立竿见影,学以致用。好的时光学生们或是“养精蓄锐”或是紧张投入地解题,有的教师认为这么好的时光应该浪费到“口舌”——读书上。事实上这是严重违背学习规律的错误做法。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教师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诵读
语文教学需要关注人文性和工具性功能特点。而人文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能像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通过讲解一个例题就可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的。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说有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学语言系统和规则,又要教学各类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还要进行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简而言之,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
但是,为了应试,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倾向于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也期望像理科学科一样,能在练习讲解中获得应试的技能,提高成绩。殊不知学科特点不同,教学方法和目的也要有所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变成了一道题目的解答,一篇优美闲适的散文没有悠扬投入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为了迎合高考训练,可以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剖析知识点。这样做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练习和讲解,于是,看似与考试无关的诵读在语文课上销声匿迹,不重视早读也是必然结果。
二、“文化快餐”的社会泛滥造成了不屑诵读的现象
随着以大众消费为前提,提倡通俗化、快速化的“文化快餐”的过度普及,人们对经典的认知越来越淡薄,也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品读或者诵读。原本时机绝佳的早读也变了味儿,学生们更愿意把这良辰花费在闭目养神或者解答疑难上。学生看课文,往往一目十行不去深思,该多加以诵读的文章,比如诗歌、文言文等,缺乏语感和深入的理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书写错别字一大堆。课文中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去把它们放在口头心上细细品味诵读,怎么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
三、教师对早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明确的指导
1.配合教学,目标明确。要想充分地利用好早读这二十分钟时间,教师首先必须高屋建瓴,透彻地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综合地选择决定每周每天早读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目标明确,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设计问题,有的放矢。布置好早读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往往会有口无心地念书。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改变学生完成任务式的读书习惯,必须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做到有的放矢。
3.鼓励动脑,发现疑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避免学生应付式的读书,除了设计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动脑意识。
4.及时指导,读法正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读音要准确,课文能读通顺,要带感情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此外,还要掌握好读书的轻重、缓急、长短、抑扬、高低、刚柔等。读书需要指导,但不能过度干预。诵读应该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5.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早读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文是远不能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开阔视野的目的的。在早读时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料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重视早读,把她当作一堂阅读课认真地指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朗朗的读书声响起在每个校园的清晨!
参考文献
[1]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