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学习新课标后,反思教学,多次尝试,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式,实行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评价一堂课往往也是教师“教”的如何,“讲”的怎样,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怎样。这样以讲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而且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寻找,要点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探究,疑点由学生讨论,规律也由学生总结。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在各自的感悟、体验和相互启发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的对话,平等的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文本的交流等多维交流的互动过程。这种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探究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和空间上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焕发青春魅力。
例如在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曾采用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文的重点——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直接以简单的问答式告诉学生,并强调要求他们记住,结果,课堂上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这么好的文章毫不领情,而且在课外小说阅读考查中无从下手,失分惨重。我认识到这种简单的传灌学习方式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转,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规定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半径的轨道,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扼杀,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重创,课堂慢慢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形成“一潭死水”,于是我换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们,自查工具书,朗读课文。在深入领悟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谈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时间,学生们都非常紧张的投入并积极的举手发言,把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都提出来。紧接着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合并为四组:“人物形象组”、“故事情节组”、“环境描写组”、“揭示主题组”并分别交给四人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接受自己的任务后,惟恐自己的小组落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合作、探究之中。
在回答问题时,我先让承担此问题的小组回答,如果此小组未能及时回答,其他小组可举手抢答,这样各小组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回答,有的补充,有的反对,尤其是对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揭示的主题争论不休,一时间,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生辩论。学生们探讨着一个个问题,争论着一个个疑点,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有的学生除了分析本文的例子外,还把其他小说中的类似的问题提出来探讨,并且发表很多卓有创意的见解,于是我便因勢利导,要求学生结合本文及学过的其他小说总结出学习小说的一些方法,然后把他们总结的成果择优在班上推荐发表。
有些同学还相互探讨,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提出了质疑。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我在课文结束的尾声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小短文。问题一出,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大家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很快的投入写作中。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出现的不同局面和效果,我们充分的认识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蹦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主动去吃米,甚至还会挑大白米,吃好吃足”。
当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语文教学从满灌变成满堂说满堂问,使教学对话滑向读者的独自篡位,也并非否定教师的角色可有可无,教师应是指导者,能相机行事,通过指点导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的智者,他应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形成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觉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爱学,想学,乐学,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式,实行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评价一堂课往往也是教师“教”的如何,“讲”的怎样,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怎样。这样以讲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扼杀。而且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服从”的师生关系,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能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寻找,要点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探究,疑点由学生讨论,规律也由学生总结。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在各自的感悟、体验和相互启发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的对话,平等的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文本的交流等多维交流的互动过程。这种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探究为交流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和空间上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焕发青春魅力。
例如在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曾采用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文的重点——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直接以简单的问答式告诉学生,并强调要求他们记住,结果,课堂上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这么好的文章毫不领情,而且在课外小说阅读考查中无从下手,失分惨重。我认识到这种简单的传灌学习方式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转,被动的接受知识,很难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规定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半径的轨道,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扼杀,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遭重创,课堂慢慢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形成“一潭死水”,于是我换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们,自查工具书,朗读课文。在深入领悟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谈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时间,学生们都非常紧张的投入并积极的举手发言,把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都提出来。紧接着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合并为四组:“人物形象组”、“故事情节组”、“环境描写组”、“揭示主题组”并分别交给四人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接受自己的任务后,惟恐自己的小组落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合作、探究之中。
在回答问题时,我先让承担此问题的小组回答,如果此小组未能及时回答,其他小组可举手抢答,这样各小组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回答,有的补充,有的反对,尤其是对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揭示的主题争论不休,一时间,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生辩论。学生们探讨着一个个问题,争论着一个个疑点,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有的学生除了分析本文的例子外,还把其他小说中的类似的问题提出来探讨,并且发表很多卓有创意的见解,于是我便因勢利导,要求学生结合本文及学过的其他小说总结出学习小说的一些方法,然后把他们总结的成果择优在班上推荐发表。
有些同学还相互探讨,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情节提出了质疑。为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我在课文结束的尾声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小短文。问题一出,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大家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并很快的投入写作中。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出现的不同局面和效果,我们充分的认识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蹦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主动去吃米,甚至还会挑大白米,吃好吃足”。
当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语文教学从满灌变成满堂说满堂问,使教学对话滑向读者的独自篡位,也并非否定教师的角色可有可无,教师应是指导者,能相机行事,通过指点导向,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的智者,他应高屋建瓴,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形成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觉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爱学,想学,乐学,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