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昼伏夜出的老鼠既灵活又狡猾,它们对人和天敌的警惕性很高,出洞时两只前爪先在洞边探探,左瞧瞧右看看,感觉安全才溜出洞府。鼠类喜欢在窝—食物—水源之间建立固定的来回路线,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和觅食,能在很暗光线下察觉出移动的物体,视力很好,如在白天活动,鼠的视力更为一流,因而用“鼠目寸光”论鼠并不恰当。鼠的视觉机制,在仿生上大有用处。
生存本领超强
鼠类个个是打洞的天才,只要是前爪能挖得动的处所,它们都能掘出洞来。有的野鼠洞由取食道、避难道、窝、仓库及厕所组成,十分复杂,洞道总长可达几米。从古到今,老鼠都保持着较小的躯体,可以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在野外,大动物难以生存的环境,老鼠都能存活下来。它们能在40℃以上的热带生活,也能在-24℃的食品冷库中生儿育女;能钻过比汽水瓶口还小的洞,能沿近竖直的直立平面爬行;能逆急流游水500米,能从15米高处跳下毫发无损;必要时还能杀死比自己大一倍的猎物。鼠的嗅觉也很灵敏,能闻出人手触摸过的食物上人的气味,所以不少国家的军警训练老鼠侦察兵,用以侦查爆炸物及危险品,能力超过警犬。
老鼠食性杂,可取食各种食物。食物紧缺时还能吃肥皂、纸屑、木材及电线胶皮,以度过生活的难关。出现新食物(包括毒饵)时,它们不会贸然取食,只有个别贪嘴的老鼠吃了没有危险时,其他的鼠才会享用。鼠中毒或者被捉,会向周围的同类发出“信息警告”,其他的鼠得知后绝不再去上当。中毒的鼠,会不断搜寻啃食有维生素K的食物,因为维生素K是一种解药。
老鼠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智商”不低,在饲养条件下,各种游戏几乎稍加训练就会,钻迷宫更是老鼠的强项。鼠类的繁殖能力为哺乳动物之最,1只雌鼠1年繁殖2-5次,多的达6-8次,怀孕期20-25天,1窝能产仔4-7只,多的达10只以上,所以,老鼠的种群数量极大。2007年6月,洞庭湖涨水,曾出现20亿只东方田鼠大迁移的特有景观。鼠类种群在遭受重创后,能在一两年内恢复元气,所以全球鼠类种群常年保持在170亿只,我国常年鼠类的保有量在30亿只上下。正因为鼠类生存技能超强,所以自始新世至今的几千万年中,鼠类成了生物圈生存的高手。
支撑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由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养活自己,叫自养生物;动物靠现成的有机养料为生,叫异养生物。如果将地球生物的关系比喻为一座金字塔,绿色植物处在塔的底层,是基础。动物按食性分级,植食性动物在植物之上的第二层(如食草昆虫和各种草食动物),再往上是各种食肉动物,越往上种群量越少,塔尖是食肉性猛兽,数量最少。鼠类是金字塔第二层的主流动物,是各种小型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粮,黄鼠狼、猫、狐、貉,苍鹰、红隼、猫头鹰等猛禽,以及一些蛇类均以鼠类为主食。据科学研究,一只黄鼠狼一年要捕食老鼠300-400只,它们还能寻找鼠窝,掘开鼠洞捕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要吃掉1000只鼠,一年食鼠在4000只上下;很多种类的蛇都是以鼠为食的,一条蛇每年要食200只鼠。蛇的生物量巨大,我国广东一地,常年食蛇就在600吨,如每条蛇平均以5Kg计,则是120000条,需要24000000只老鼠养活。如果没有鼠类,这些以鼠为食的兽类和鸟类是无法存活的。
自然界生物的关系叫食物链或食物网,网眼上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食物网就会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一个小岛,船上的几只老鼠乘机窜上了小岛。因为岛上没有捕食老鼠的动物,两年后,小岛成了老鼠的天下。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4只家猫,老鼠逐渐减少了,猫迅速繁殖开来,成为有6万只的种群。没有鼠吃就吃鸟,岛上的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对迁徙来此岛的海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鸟类,南非当局除用直升机向猫扫射外,还派上百名士兵上岛杀猫。几经折腾,小岛的生态才恢复了平衡,可见食物链的相对稳定对环境有多重要。
鼠类作为一,个物种,是生态金字塔的重要支撑,它的巨大生物量,养活了众多的食肉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结的完善中立下汗马功劳,是生态系统的功臣。没有鼠类,也没有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
为医学做牺牲
2001年2月,一只红眼睛长尾巴,浑身没毛的小白鼠,从上海空运北京。与众不同的是,这只小白鼠的背上,长着一只几乎与它身子一般大小的“人耳朵”。这是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曹谊林教授的杰作,展示的是我国“863”计划组织工程技术的一项成果。“人耳鼠”展出时,每次时间不过一两个小时,参观门票高达20元,数天的展出,竟有近20万人掏钱一睹“人耳鼠”的风采。
2007年7月,美国科学家宣布,育出一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鼠,它们将用于人类精神疾病的研究。这些老鼠经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同人患精神病十分相似。科学家相信,鼠精神病模型,能加快探索人精神病的机理,并寻找到治疗手段。但这一实验受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非议,认为很不“鼠道”。
上述两个消息都是用老鼠做实验。其实,从20世纪初以来,老鼠一直在充当人类医学研究的“老黄牛”:它们既是研究疾病的工具,又是检验药物作用的“实验者”,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缅因州山漠岛的约翰逊实验室,有一个全球小鼠模型的资源中心,目前提供3000多个品系的实验用老鼠。这些老鼠有些来自自然界,有些是通过基因技术“定制生产”出来的模型鼠。在每一个品系里,所有的小老鼠除了有性别的差异外,从基因层面看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个实验室提供的小老鼠中,有一些患有人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阿尔兹海默症等;还有一些老鼠,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容易发胖、得癌症或是受感染。自从1929年建立以来,无数科学家曾来到这个实验室,从这里带走各种各样的老鼠,供科学研究之用。生物学家利用它们研究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家利用它们寻找疾病的基因变异,医药学家在它们身上试验各种药物。它们具备一切医学研究需要的特征:便宜、好养、繁殖能力超强、成熟早、比大动物易于管理和观察。
携带病原害人不浅
动物跟人一样,是小型节肢动物和微生物的大本营。寄生在鼠皮毛中的跳蚤,携带的鼠疫杆菌,在抗生素发明以前是人类的夺命杀手。鼠类还是多种自然疫原性疾病的宿主,由于进化的原因,这些病原体大多已同鼠类结成联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老鼠发病,但一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目前已确切证实,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野兔热、恙虫病、森林脑炎、蜱传性回归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30多种疾病是由老鼠传播的。病原体由鼠传给人的途有三条:一是通过鼠体上能吸人血的寄生虫媒介;二是鼠类将其体内或体表上沾附的病原体,通过粪、尿或体表污染环境;三是在个别情况下,鼠类咬人引起的外伤感染。
在医学和保健不发达的过去,有多少人死于鼠类病原下,没有确切的统计,有人估计比历次战争死去的人还要多。正因为鼠类是病原动物,所以人们将老鼠列为“四害”之一,人人喊打。但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这能怪老鼠吗?物种是选择进化的结果,寄生与共生也是大自然的组合。益与害从来都是相对的,为什么同样是带病原的老鼠,在古代是人类的重要杀手,而在现代却没有了过去的威风?一只带菌的老鼠,在医学防疫先进的国家和医学落后的国家,出现的后果为什么不一样?20世纪前令人生畏的鼠疫,为什么在当今成了小事一桩?这全在于人类对疫病的正确认识,在于医学的发达。科学常识指出鼠类带病原体,你偏要食鼠;科学要求严格实行防疫措施,你就是不照办,这能怪谁?
生存本领超强
鼠类个个是打洞的天才,只要是前爪能挖得动的处所,它们都能掘出洞来。有的野鼠洞由取食道、避难道、窝、仓库及厕所组成,十分复杂,洞道总长可达几米。从古到今,老鼠都保持着较小的躯体,可以无孔不入,到处安家。在野外,大动物难以生存的环境,老鼠都能存活下来。它们能在40℃以上的热带生活,也能在-24℃的食品冷库中生儿育女;能钻过比汽水瓶口还小的洞,能沿近竖直的直立平面爬行;能逆急流游水500米,能从15米高处跳下毫发无损;必要时还能杀死比自己大一倍的猎物。鼠的嗅觉也很灵敏,能闻出人手触摸过的食物上人的气味,所以不少国家的军警训练老鼠侦察兵,用以侦查爆炸物及危险品,能力超过警犬。
老鼠食性杂,可取食各种食物。食物紧缺时还能吃肥皂、纸屑、木材及电线胶皮,以度过生活的难关。出现新食物(包括毒饵)时,它们不会贸然取食,只有个别贪嘴的老鼠吃了没有危险时,其他的鼠才会享用。鼠中毒或者被捉,会向周围的同类发出“信息警告”,其他的鼠得知后绝不再去上当。中毒的鼠,会不断搜寻啃食有维生素K的食物,因为维生素K是一种解药。
老鼠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智商”不低,在饲养条件下,各种游戏几乎稍加训练就会,钻迷宫更是老鼠的强项。鼠类的繁殖能力为哺乳动物之最,1只雌鼠1年繁殖2-5次,多的达6-8次,怀孕期20-25天,1窝能产仔4-7只,多的达10只以上,所以,老鼠的种群数量极大。2007年6月,洞庭湖涨水,曾出现20亿只东方田鼠大迁移的特有景观。鼠类种群在遭受重创后,能在一两年内恢复元气,所以全球鼠类种群常年保持在170亿只,我国常年鼠类的保有量在30亿只上下。正因为鼠类生存技能超强,所以自始新世至今的几千万年中,鼠类成了生物圈生存的高手。
支撑生态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由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养活自己,叫自养生物;动物靠现成的有机养料为生,叫异养生物。如果将地球生物的关系比喻为一座金字塔,绿色植物处在塔的底层,是基础。动物按食性分级,植食性动物在植物之上的第二层(如食草昆虫和各种草食动物),再往上是各种食肉动物,越往上种群量越少,塔尖是食肉性猛兽,数量最少。鼠类是金字塔第二层的主流动物,是各种小型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粮,黄鼠狼、猫、狐、貉,苍鹰、红隼、猫头鹰等猛禽,以及一些蛇类均以鼠类为主食。据科学研究,一只黄鼠狼一年要捕食老鼠300-400只,它们还能寻找鼠窝,掘开鼠洞捕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要吃掉1000只鼠,一年食鼠在4000只上下;很多种类的蛇都是以鼠为食的,一条蛇每年要食200只鼠。蛇的生物量巨大,我国广东一地,常年食蛇就在600吨,如每条蛇平均以5Kg计,则是120000条,需要24000000只老鼠养活。如果没有鼠类,这些以鼠为食的兽类和鸟类是无法存活的。
自然界生物的关系叫食物链或食物网,网眼上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的。如果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食物网就会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一个小岛,船上的几只老鼠乘机窜上了小岛。因为岛上没有捕食老鼠的动物,两年后,小岛成了老鼠的天下。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4只家猫,老鼠逐渐减少了,猫迅速繁殖开来,成为有6万只的种群。没有鼠吃就吃鸟,岛上的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对迁徙来此岛的海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鸟类,南非当局除用直升机向猫扫射外,还派上百名士兵上岛杀猫。几经折腾,小岛的生态才恢复了平衡,可见食物链的相对稳定对环境有多重要。
鼠类作为一,个物种,是生态金字塔的重要支撑,它的巨大生物量,养活了众多的食肉动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结的完善中立下汗马功劳,是生态系统的功臣。没有鼠类,也没有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
为医学做牺牲
2001年2月,一只红眼睛长尾巴,浑身没毛的小白鼠,从上海空运北京。与众不同的是,这只小白鼠的背上,长着一只几乎与它身子一般大小的“人耳朵”。这是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曹谊林教授的杰作,展示的是我国“863”计划组织工程技术的一项成果。“人耳鼠”展出时,每次时间不过一两个小时,参观门票高达20元,数天的展出,竟有近20万人掏钱一睹“人耳鼠”的风采。
2007年7月,美国科学家宣布,育出一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鼠,它们将用于人类精神疾病的研究。这些老鼠经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同人患精神病十分相似。科学家相信,鼠精神病模型,能加快探索人精神病的机理,并寻找到治疗手段。但这一实验受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非议,认为很不“鼠道”。
上述两个消息都是用老鼠做实验。其实,从20世纪初以来,老鼠一直在充当人类医学研究的“老黄牛”:它们既是研究疾病的工具,又是检验药物作用的“实验者”,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缅因州山漠岛的约翰逊实验室,有一个全球小鼠模型的资源中心,目前提供3000多个品系的实验用老鼠。这些老鼠有些来自自然界,有些是通过基因技术“定制生产”出来的模型鼠。在每一个品系里,所有的小老鼠除了有性别的差异外,从基因层面看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个实验室提供的小老鼠中,有一些患有人类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阿尔兹海默症等;还有一些老鼠,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容易发胖、得癌症或是受感染。自从1929年建立以来,无数科学家曾来到这个实验室,从这里带走各种各样的老鼠,供科学研究之用。生物学家利用它们研究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家利用它们寻找疾病的基因变异,医药学家在它们身上试验各种药物。它们具备一切医学研究需要的特征:便宜、好养、繁殖能力超强、成熟早、比大动物易于管理和观察。
携带病原害人不浅
动物跟人一样,是小型节肢动物和微生物的大本营。寄生在鼠皮毛中的跳蚤,携带的鼠疫杆菌,在抗生素发明以前是人类的夺命杀手。鼠类还是多种自然疫原性疾病的宿主,由于进化的原因,这些病原体大多已同鼠类结成联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老鼠发病,但一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目前已确切证实,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野兔热、恙虫病、森林脑炎、蜱传性回归热、地方性斑疹伤寒等30多种疾病是由老鼠传播的。病原体由鼠传给人的途有三条:一是通过鼠体上能吸人血的寄生虫媒介;二是鼠类将其体内或体表上沾附的病原体,通过粪、尿或体表污染环境;三是在个别情况下,鼠类咬人引起的外伤感染。
在医学和保健不发达的过去,有多少人死于鼠类病原下,没有确切的统计,有人估计比历次战争死去的人还要多。正因为鼠类是病原动物,所以人们将老鼠列为“四害”之一,人人喊打。但从科学的角度思考,这能怪老鼠吗?物种是选择进化的结果,寄生与共生也是大自然的组合。益与害从来都是相对的,为什么同样是带病原的老鼠,在古代是人类的重要杀手,而在现代却没有了过去的威风?一只带菌的老鼠,在医学防疫先进的国家和医学落后的国家,出现的后果为什么不一样?20世纪前令人生畏的鼠疫,为什么在当今成了小事一桩?这全在于人类对疫病的正确认识,在于医学的发达。科学常识指出鼠类带病原体,你偏要食鼠;科学要求严格实行防疫措施,你就是不照办,这能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