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理论融通实践,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知识与职业技能。为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本文采用问卷、访谈、教学观察三种形式对B职業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生源结构多元,学习力低;科学知识储备少,获取渠道单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实操能力欠佳;课程学习效能感高,学习自主性低。针对学生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补足短板;完善学习评价机制,提升学习主动性;丰富教学形式,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情;教学对策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地位与学习要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基本的要求出发,围绕《纲要》和《指南》提出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探索促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理论性为基础,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目标指向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自主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而言,该课程教学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教育与教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科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等内容,使学生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例评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2等循环性的教学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反思改进能力。综上,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理论融通实践,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知识与职业技能。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起点的确定等指明基本方向。基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定位与教学要求,本文以B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大三及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教学观察三种形式调查并分析学情,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科学知识来源、课程满意程度、课程学习内容与方式、课程学习难度、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807份,有效率98.41%,结合问卷结果访谈学生20名。以下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
(一)生源结构多元,学习力低
目前B职业学院学生生源有三类:高考生、高中单招、中职对口升学。高考生主要指接受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单招指学生通过高中教育3年的学习后,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中职对口学生一般指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的中职学校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首先,就读高职院校的高考生主要原因是因高考失利上不了理想学校就读高职。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其他两类生源而言更具优势,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专业技能较中职对口学生弱。
其次,高中单招生多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而又有升学愿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文化基础与学习力落后于高考生,专业技能表现上弱于中职对口学生。
最后,中职对口学生专业意识与专业技能已有前期经验与基础,专业技能比高考生、单招生的表现更为突出,但是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理论综合素养零散、无系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更低,是三类学生中理论学习力表现最弱的一类。
(二)科学知识储备少,获取渠道单一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在专业知识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44%的学生反映日常生活中接触科学知识机会比较少,31%的学生反映接触科学知识的机会比较多,剩下的5%的学生认为接触非常多,20%认为接触比较少和非常少。其中83%的学生表明科学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为网络短视频平台。
科学知识获取部分的调查结果反映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获取渠道单一,除教师课堂教学外,短视频平台成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
(三)课程学习效能感高,学习自主性低
60.55%的学生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难度适中,即使是难点学习板块,通过教师的教学与自学也能掌握。40.37%的学生表示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很满意,47.71%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一结果表明课程内容与教学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比较高。学习自主性维度调查结果显示,60.55%的学生偶尔会课前预习,56.88%的学生偶尔能做到课后复习。访谈中学生表示学习过程中仅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与和课后复习作业,几乎不会自主预习与复习。这一问卷与访谈结果在课程教学中得到验证,即在课堂教学的“旧课复习”环节学生常表现出遗忘的情况,除了学生自身学习力外学生学习自主性低是影响学生遗忘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因素。
(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实操能力欠佳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回课中,回课成绩不理想,多为60分以下,出现了理论考试与实操成绩的严重分化情况。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对幼儿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游戏与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会运用或运用不合理、出现科学常识错误、缺乏积极双向师幼互动、教学评价单一等。
访谈中学生表示: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比理论学习难,“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这一类作业他们一般直接在网上检索照抄或者仿写,组织时因为不理解设计思路而不知道如何下手。这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没有达到通过学习能将理论融通实践,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对策
教育要依据学生学情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帮助未来教师构建科学教育践行能力。以下根据前文的学情分析提出三点教学对策:
(一)因材施教,补足短板
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实际情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个体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的才华进行展示,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升。为降低因材施教难度,最大化教育的针对性,入学时可进行同质分班,即三类学生各自组建学习集群:高考学生同班,单招学生同班,中职对口同班。教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坚实综合素质。
首先,高考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在专业技能上较中职对口学生弱。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小老师教学等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达到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这部分学生,技能相对薄弱,则需要教师设置更为丰富、由浅至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任务,以具体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技能要求的同时提升该类学生的专业能力。
其次,高中单招类学生。这类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本身文化基础与学习力落后于高考生,专业技能的表现上弱于中职对口学生,属于三类学生中综合能力总体表现偏弱的一个类别。针对此部分学生,教师首先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学习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的情感态度教育在该类别学生中尤为重要。此外,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部分,采用多形式教学方法帮助其梳理知识,就这一类别学生与高考生一样技能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可充分运用一线教学视频分析的途径由教学现象出发到提炼理论知识并指向后期的教学实践,在保证学生沉浸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富有层次性的知识结构。
再次,中职对口学生最大的短板是文化理论零散、无系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更低,部分学生已在中职阶段参与了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所以技能表现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这部分学生要强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可通过理实结合的形式,如从一线教学案例人手梳理其中所体现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口语和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学习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有理有据的技能表现力。
(二)完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提升学习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除学生个体内在客观因素,如个性、学习品质等影响外,外在因素也是重要诱因,其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将评价机制根据学习时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确立评价机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要做的是明确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责任方,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主要目的行使课堂主导权促进学习主体完成自我评价以促进其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此思路,教师在课程初始与学生共商课程评价机制,成立自学小组,建立学习自学与小组互评制度,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状态、学习参与情况、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效果等,由学生拟定具体各个维度的行为表现与分数比例,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所拟定评价机制对个人与他人进行评定。
2.课中巧用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课堂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自省与调整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前,小组成员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评分机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期末成绩评定内容之一。此外除学生所制定的评分标准,任课教师应尽可能记住学生,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期末对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与投入度进行评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可通过平台发起签到、作业提交、课中讨论、参与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定期向学生汇报平台排名情况。
3.课后综合评分
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学校所定课程综合分数占比,教师按照已拟定的课程得分比例为学生打分,具体的分数评价构成为:出勤率、课堂学习自评、课堂学习他评、学习平台得分、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与个人)、期末考试等,各部分占比由教师拟定并在学期开始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明确成绩构成,期末公布各同学的平时分数得分。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科学素养
面对新兴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在信息技术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背景下不甘无趣讲授、呼吁参与课堂的学习呼声越来越高。急躁时代中的高职学生,渴望通过短时高效、有趣有料的途径获得知识与技能。基于以上背景,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背景,反思并选择更适宜的教学形式。
1.通过MOOC、微课等增加学习灵活性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初始形式新兴教育模式,增加了学习灵活性,让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降低了优质资源的获取门槛,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除去传统的以“一黑板、一粉笔”为主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MOOC资源并结合课程容量较小的微课,通过讨论、答疑、分组环节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形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巧借他山之玉攻学生理论学习之难题。
2.通过短视频学习平台,短时高效呈现知识内容
短视频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优点为时间短、内容精、刺激强,学生表示在校期间的许多课后作业通过短视频学习完成,所以他们认为短视频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渠道,其中的收藏与点赞的功能能让他们反复观看与学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若错过则不能再现。现行的“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微课程的微视频控制在10分钟内,更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碎片化学习。授课教师可以建立课程学习短视频学习平台,精选课程理论、实操视频通过有趣精彩的方式呈现。此外,学生亦可以作为短视频学习平台的主理人,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教师牵头设计教学内容,师生合作完成视频脚本的撰写、拍摄、后期制作、推广、督学等。
3.利用项目化教学完善学生知识系统与实操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各部分知识应相互渗透并融合,源于幼儿生活经验,服务于幼儿生活,且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经历的方式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具备确定适宜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实施并指导活动开展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核心之一,高考生与单招生专业能力弱,而中职对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浅薄、零散、无系统,所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与切实的操作能力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项目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质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主题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即以项目作为构成探究学习内容的有机因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过程。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能够多维度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中通过自主与合作等方式自学教材、查找资料等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
作者简介:沈红杏(1991—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教师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情;教学对策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地位与学习要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基本的要求出发,围绕《纲要》和《指南》提出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探索促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理论性为基础,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目标指向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科学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自主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具体而言,该课程教学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教育与教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科学活动设计和评价等内容,使学生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例评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2等循环性的教学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反思改进能力。综上,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将理论融通实践,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知识与职业技能。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通过教学前的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起点的确定等指明基本方向。基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定位与教学要求,本文以B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大三及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教学观察三种形式调查并分析学情,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科学知识来源、课程满意程度、课程学习内容与方式、课程学习难度、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自编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807份,有效率98.41%,结合问卷结果访谈学生20名。以下根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
(一)生源结构多元,学习力低
目前B职业学院学生生源有三类:高考生、高中单招、中职对口升学。高考生主要指接受完整的高中阶段教育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单招指学生通过高中教育3年的学习后,参加高职院校组织的文化课程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综合成绩合格者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中职对口学生一般指高职院校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的中职学校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首先,就读高职院校的高考生主要原因是因高考失利上不了理想学校就读高职。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其他两类生源而言更具优势,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专业技能较中职对口学生弱。
其次,高中单招生多为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成绩不理想而又有升学愿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文化基础与学习力落后于高考生,专业技能表现上弱于中职对口学生。
最后,中职对口学生专业意识与专业技能已有前期经验与基础,专业技能比高考生、单招生的表现更为突出,但是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理论综合素养零散、无系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更低,是三类学生中理论学习力表现最弱的一类。
(二)科学知识储备少,获取渠道单一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在专业知识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与能力,是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44%的学生反映日常生活中接触科学知识机会比较少,31%的学生反映接触科学知识的机会比较多,剩下的5%的学生认为接触非常多,20%认为接触比较少和非常少。其中83%的学生表明科学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为网络短视频平台。
科学知识获取部分的调查结果反映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获取渠道单一,除教师课堂教学外,短视频平台成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
(三)课程学习效能感高,学习自主性低
60.55%的学生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难度适中,即使是难点学习板块,通过教师的教学与自学也能掌握。40.37%的学生表示对教师的课程教学很满意,47.71%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一结果表明课程内容与教学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比较高。学习自主性维度调查结果显示,60.55%的学生偶尔会课前预习,56.88%的学生偶尔能做到课后复习。访谈中学生表示学习过程中仅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与和课后复习作业,几乎不会自主预习与复习。这一问卷与访谈结果在课程教学中得到验证,即在课堂教学的“旧课复习”环节学生常表现出遗忘的情况,除了学生自身学习力外学生学习自主性低是影响学生遗忘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因素。
(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实操能力欠佳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回课中,回课成绩不理想,多为60分以下,出现了理论考试与实操成绩的严重分化情况。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对幼儿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游戏与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会运用或运用不合理、出现科学常识错误、缺乏积极双向师幼互动、教学评价单一等。
访谈中学生表示:教学设计与活动组织比理论学习难,“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这一类作业他们一般直接在网上检索照抄或者仿写,组织时因为不理解设计思路而不知道如何下手。这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没有达到通过学习能将理论融通实践,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综合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对策
教育要依据学生学情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以帮助未来教师构建科学教育践行能力。以下根据前文的学情分析提出三点教学对策:
(一)因材施教,补足短板
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实际情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个体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证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对自己的才华进行展示,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升。为降低因材施教难度,最大化教育的针对性,入学时可进行同质分班,即三类学生各自组建学习集群:高考学生同班,单招学生同班,中职对口同班。教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坚实综合素质。
首先,高考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在专业技能上较中职对口学生弱。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小老师教学等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达到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这部分学生,技能相对薄弱,则需要教师设置更为丰富、由浅至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任务,以具体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技能要求的同时提升该类学生的专业能力。
其次,高中单招类学生。这类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本身文化基础与学习力落后于高考生,专业技能的表现上弱于中职对口学生,属于三类学生中综合能力总体表现偏弱的一个类别。针对此部分学生,教师首先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学习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的情感态度教育在该类别学生中尤为重要。此外,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部分,采用多形式教学方法帮助其梳理知识,就这一类别学生与高考生一样技能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可充分运用一线教学视频分析的途径由教学现象出发到提炼理论知识并指向后期的教学实践,在保证学生沉浸理解知识的同时形成富有层次性的知识结构。
再次,中职对口学生最大的短板是文化理论零散、无系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更低,部分学生已在中职阶段参与了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所以技能表现优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这部分学生要强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可通过理实结合的形式,如从一线教学案例人手梳理其中所体现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口语和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学习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有理有据的技能表现力。
(二)完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提升学习主动性
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除学生个体内在客观因素,如个性、学习品质等影响外,外在因素也是重要诱因,其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将评价机制根据学习时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确立评价机制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要做的是明确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责任方,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主要目的行使课堂主导权促进学习主体完成自我评价以促进其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此思路,教师在课程初始与学生共商课程评价机制,成立自学小组,建立学习自学与小组互评制度,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状态、学习参与情况、作业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效果等,由学生拟定具体各个维度的行为表现与分数比例,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所拟定评价机制对个人与他人进行评定。
2.课中巧用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课堂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自省与调整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每次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前,小组成员根据已经制定好的评分机制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期末成绩评定内容之一。此外除学生所制定的评分标准,任课教师应尽可能记住学生,上课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期末对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与投入度进行评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可通过平台发起签到、作业提交、课中讨论、参与度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定期向学生汇报平台排名情况。
3.课后综合评分
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学校所定课程综合分数占比,教师按照已拟定的课程得分比例为学生打分,具体的分数评价构成为:出勤率、课堂学习自评、课堂学习他评、学习平台得分、作业完成情况(小组与个人)、期末考试等,各部分占比由教师拟定并在学期开始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明确成绩构成,期末公布各同学的平时分数得分。
(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科学素养
面对新兴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样,在信息技术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背景下不甘无趣讲授、呼吁参与课堂的学习呼声越来越高。急躁时代中的高职学生,渴望通过短时高效、有趣有料的途径获得知识与技能。基于以上背景,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背景,反思并选择更适宜的教学形式。
1.通过MOOC、微课等增加学习灵活性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作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初始形式新兴教育模式,增加了学习灵活性,让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降低了优质资源的获取门槛,使得学习者可以灵活选择个性化的课程。除去传统的以“一黑板、一粉笔”为主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MOOC资源并结合课程容量较小的微课,通过讨论、答疑、分组环节的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形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巧借他山之玉攻学生理论学习之难题。
2.通过短视频学习平台,短时高效呈现知识内容
短视频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优点为时间短、内容精、刺激强,学生表示在校期间的许多课后作业通过短视频学习完成,所以他们认为短视频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渠道,其中的收藏与点赞的功能能让他们反复观看与学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若错过则不能再现。现行的“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微课程的微视频控制在10分钟内,更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碎片化学习。授课教师可以建立课程学习短视频学习平台,精选课程理论、实操视频通过有趣精彩的方式呈现。此外,学生亦可以作为短视频学习平台的主理人,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教师牵头设计教学内容,师生合作完成视频脚本的撰写、拍摄、后期制作、推广、督学等。
3.利用项目化教学完善学生知识系统与实操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各部分知识应相互渗透并融合,源于幼儿生活经验,服务于幼儿生活,且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经历的方式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具备确定适宜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实施并指导活动开展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教学的核心之一,高考生与单招生专业能力弱,而中职对口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浅薄、零散、无系统,所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与切实的操作能力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项目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质是以“项目”为载体进行主题教学的实践性活动,即以项目作为构成探究学习内容的有机因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过程。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能够多维度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需要完成的任务中通过自主与合作等方式自学教材、查找资料等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
作者简介:沈红杏(1991—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