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和国家大范围重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省也积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省虽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但新旧动能转换中仍然面临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欠缺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几种解决思路,助推先进制造产业发展。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复合型技术人才
一、制造业发展背景调研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ABC(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新兴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以智能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新工业革命一度/再度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如2010 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2013 年,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2015 年,我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及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确定,未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优势、补短板,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流趋势,其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对生产和社会发展乃至增强军事国防实力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问题调研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伴随生产过程的先进化,对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会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道路依然漫长和艰巨,“产品与制造双先进化”技术发展迫在眉睫,新旧动能转型过程面临的核心问题即为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欠缺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足两大困境。
(一)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欠缺
先进制造技术欠缺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企業与科研院校以及产品使用单位之间的合作不足,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即产、学、研、用各自为政。学校和科研机构大批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同时,制造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与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现状存在很大反差;用户没有充分参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
“制造及产品双先进化”技术发展带来了行业人才结构性紧缺问题,产品设计者、先进生产系统的管理者不足,特别是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现代设计和技术服务方面具备现场工程师潜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分析
从大方向来说,在满足山东省先进制造产业创新需求下,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进入全国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山东省在全国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聚焦技术。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区域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东风,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全国和山东省相关行业发展的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立足鲁中地区面向国内外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四、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措施
解决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问题,总结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途径,具体包括:
(一)在保证先进制造业整体规模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轻产业的发展投入,对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二)在保证产业门类不减少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中高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突破点,打造在某领域具备国内外影响力的突出产业;
(三)在保证各地市协同发展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以创新资源富集地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四)在保持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先进制造产品的省内外自产自销,以打开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步步推进;
(五)在维持完善的创新体系前提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加大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以一定规模向市场转化。
(六)复合型人才培育,加强先进制造企业与学校合作,以需求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重点技术人才技能培养。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复合型技术人才
一、制造业发展背景调研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和ABC(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新兴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以智能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新工业革命一度/再度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如2010 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再工业化”,瞄准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机遇;2013 年,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2015 年,我国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及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确定,未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优势、补短板,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流趋势,其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对生产和社会发展乃至增强军事国防实力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山东省制造业发展问题调研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伴随生产过程的先进化,对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会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道路依然漫长和艰巨,“产品与制造双先进化”技术发展迫在眉睫,新旧动能转型过程面临的核心问题即为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欠缺和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足两大困境。
(一)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欠缺
先进制造技术欠缺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企業与科研院校以及产品使用单位之间的合作不足,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即产、学、研、用各自为政。学校和科研机构大批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移到企业;同时,制造产业转型对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与制造技术创新成果现状存在很大反差;用户没有充分参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复合型技术人才短缺
“制造及产品双先进化”技术发展带来了行业人才结构性紧缺问题,产品设计者、先进生产系统的管理者不足,特别是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现代设计和技术服务方面具备现场工程师潜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分析
从大方向来说,在满足山东省先进制造产业创新需求下,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进入全国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山东省在全国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聚焦技术。围绕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部署,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区域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东风,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牵头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生态,加强创新成果的对外扩散,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强化对全国和山东省相关行业发展的作用。
——改革牵引。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运营管理、研发投入、人才集聚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的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开放协同。建立技术、人才、项目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链接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形成立足鲁中地区面向国内外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四、山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措施
解决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问题,总结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途径,具体包括:
(一)在保证先进制造业整体规模的前提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轻产业的发展投入,对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二)在保证产业门类不减少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中高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突破点,打造在某领域具备国内外影响力的突出产业;
(三)在保证各地市协同发展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以创新资源富集地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四)在保持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继续推进先进制造产品的省内外自产自销,以打开欠发达国家市场向发达国家步步推进;
(五)在维持完善的创新体系前提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加大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以一定规模向市场转化。
(六)复合型人才培育,加强先进制造企业与学校合作,以需求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重点技术人才技能培养。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