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与空间:基于南禅寺雕塑的配置关系研究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构遗存南禅寺代表着唐代殿堂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样式。在这一时期受时代需求,建造了大量寺庙,建筑与建筑内部的配置相互影响,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艺术价值。本文研究的南禅寺雕塑,作为少有的唐代佛教殿堂遗存,人物配置关系完善,形制样式保存完好。匠师巧妙地利用殿堂空间安排配置雕塑,体现了空间和形制的合理规划,具有独特的时代审美,亦反映出唐代的人文风貌。
  关键词:南禅寺 雕塑 配置 空间关系
  唐代盛行建寺造像,人们在大量修建殿堂的同时也在雕塑、壁画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雕塑作为艺术的载体,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寄托,也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南禅寺作为遗存唐寺,殿内雕塑丰富生动。通过对该寺雕塑群配置研究,可以了解这一时期雕塑人物形制及配置规律,对唐代殿堂雕塑艺术提供相关依据。
  一、南禅寺及其雕塑群
  南禅寺(图1)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20世纪五十年代被人们发现。殿内有古人墨迹“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重修殿法显等谨志”,通过题记内容可知其重修年代为公元782年,是我国木构殿堂中最早的实物遗存。正殿坐北朝南,平面似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为三开间,东西长11.62米,南北宽9.67米。
  寺中供奉以释迦牟尼为主的十七尊唐代雕塑(图2),立于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的砖砌佛坛上,塑像排列呈倒凹形。雕像均为彩绘泥塑,以主佛释迦像为中心,其它协侍列其左右。释迦像总高近4米,为殿内之最,侍立的天王、菩萨像身高在2米左右,童子小像仅1米高。
  南禅寺采用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信徒礼拜。从横剖、纵剖两张剖面图和殿堂平面图(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内槽占殿堂面积较大,且内槽上方的梁架和天花板相对外槽被抬高了许多,与之相比,观众身处的外槽相对低矮紧窄。主佛身型高大,身后光背接近殿顶,在这样明确的区分下,处于正中的数尊雕塑会对进入殿内的观众产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众多塑像立于佛坛之上,通过佛坛拉开了观众与塑像的距离,在相对紧窄的外槽和低矮的天花板的双重影响下,塑像形体会显得更加高大,而处于或明或暗处的壁画进一步增添了视觉上的迷幻感,借此吸引信众。
  二、殿堂雕塑布局特点
  南禅寺塑像布局层次丰富,整堂配置布局呈放射状依次排开,既注重前后空间关系,又注重左右呼应关系。人物形象以全局安排为主,在配置关系中展现个体形象,达到了先整体后局部的效果。
  1.对称呼应、左右均衡的配置方式
  南禅寺正殿佛坛呈倒“凹”形,以主佛为中心,呈放射状均衡对称依次环列。整堂塑像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释迦像为首,位于佛坛正中;第二部分分别以文殊、普贤像为中心,分布两侧、自成一局;第三部分为最外侧的天王像。每组之间形制对称,均衡合度依次排开,以释迦像为中心依次对应分列,在视觉上呈现统一均衡之势,这也是呈现宏大场景的重要组成因素。
  2.主大从小、尊卑有序的体量关系
  南禅寺唐塑在体量关系上严格依照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等级关系排列,塑像间的组合关系简洁清晰,每组人物均有一个中心。为了突显人物的身份特点,匠师借助形体大小这种鲜明的特点突出人物配置关系,主像形象重点突出,处于胁侍地位的塑像相对自由的分列排开,并且依附主像。在这种形态分明、主次有致、突出重点的配置关系中,殿堂群像形成了固定的主从模式。
  南禅寺雕塑组合形制不仅遵循文献经典,营造出主次、尊卑有序的配置关系,也重点突出单体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一个个灵活生动、相互呼应的组群雕塑效果。在空间层次方面,塑像体量大小以配置关系为单位,依照三角形构图排列,由中心向两边依次递减。不同人物组合配置产生的画面将视觉空间不断拉伸,成为一个合中有分、分中有合的有机整体。
  三、殿堂雕塑对建筑形制的影响
  唐代佛教殿堂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提倡刚健美,建筑内无多余的装饰构件。在未进入殿堂之前,建筑外观具有吸引信徒的作用。受时代审美的需求,雕塑形体较为高大。由于大体量佛像的入住,使人们对殿堂空间的依赖不仅仅满足于夯土台外包砌的小空间格局,因此唐代佛殿在内部空间上,更大程度的进行了阔延。
  雕塑是佛教殿堂的主體,是吸引信众进入殿内观摩的首要对象。南禅寺正殿形制、体量均与殿内雕塑相呼应,殿堂内部空间成为殿内配置与建筑关系的首要考虑因素。匠师会考虑到塑像的配置、纵深、体量等要素,其中,视觉体验是配置关系的核心,所有的人物关系均围绕着观众的视觉焦点而展开。从视觉角度来看,佛教建筑发展至唐代,建筑的宗教属性和视觉的冲击力不断加强,因此,殿内塑像的形制规格和视觉冲击力也随之加强。
  殿堂空间和殿内配置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殿堂的规模与雕塑的数量、大小相互制约,并相互借助对方的影响力吸引观众。建造殿堂的目的是用于容纳僧侣、举行仪式、吸引信徒并以此传播。殿堂为了融入更多的人,容纳更大的塑像,只能使建筑物不断扩大,建筑内部空间不断敞开。佛坛退居于内槽,外槽供信众观摩,因此殿内空间更开阔,功能区分更加鲜明。许多古刹内部不断翻新、重建塑像,目的就是为了使殿内雕塑符合时代审美,符合大众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寺院的知名度。名塑周遭的院落翻修亦是同样的道理。
  殿堂的氛围与塑像的规格、体量等关系相互影响。匠师为了营造威严肃穆的殿堂氛围,多采用硕大的殿顶,而殿顶需要大量梁柱支撑,因此建筑内部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里,竖立众多高大的塑像填满殿堂,使人们进入殿内只能抬头仰视,更增添了塑像的庄重威严感。
  殿内装饰的视觉冲击力。殿内墙壁布满彩绘,观众进入殿堂后,满壁的绘画、纵长的空间,幽暗的光线使人眼花缭乱。匠师借助空间布局关系,多色彩、大体量,将艺术带来给观众的震撼发挥到极致。
  佛教殿堂在采光方面与石窟寺非常相近,整体处于半密闭的空间,因此殿内环境较为幽暗,需借助天然光源采光,观众进入殿堂后,处于背光的形式,因此多种因素交织,增强了殿堂内部的“密封性”。在这种光线幽暗的半密闭空间中,观众与高大的殿堂、硕大的塑像共处一室,光与影相互交错,加之满壁的绘画会使人产生迷幻的感受。在这种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信众可以在此展开祈福、忏悔,借此“述说”心中的烦恼,展开对日后生活的寄托,借助建筑空间与雕塑的配置关系,将空间与形制利用到极致。
  结语
  唐代佛教兴盛,建寺、造像空前繁荣,造像题材及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由于历史的变迁,大多寺庙已毁于战火,南禅寺作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唐代小型寺庙,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研究资料。在形制规格方面,雕塑作为殿堂艺术的主体,对寺庙内部空间起决定性作用。在规划塑像配置关系时,视觉体验是殿堂的核心,同时殿堂借助造像吸引、容纳信众,二者共同营造时代审美需求。南禅寺作为唐代遗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审美水准和工艺技巧,是唐代文化、艺术、民俗等交织的产物,也为后人认识和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王贵祥. 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 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崔正森.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M]. 太原: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柴泽俊.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9.
  [5]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祁英涛,柴泽俊. 南禅寺大殿修复[J]. 北京: 文物,1980(11).
  [7]石嘉忻. 唐代寺院建筑形制研究[J]. 石家庄:大众文艺,2018(18).
  [8]赵林恩. 世间瑰宝南禅寺[J].太原:五台山研究,2010(1).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川中丘陵区市的特点,以该市七个县(市、区)为类型代表,从水土流失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防护林建设进行了规划,合理利用,并得出了研究结果。
介绍了我国灌木森资源数量、分布及类型特点,在分析经济灌木产品开发利用途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利用或木林资源的可持续对策。
艺术本体的概念是美学探讨的核心,艺术本体论围绕哲学思维来建构自身的美学意义,并以具体的视觉形态作为美学理论的佐证。西方美学史衍生出许多概括艺术本体概念的不同理论方
对良种桉(巨按×尾叶按)优良无性系DH18-18进行ABT生根粉系列不同剂型和浓度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水溶性剂型ABT6号比ABT1号、2号对良种按扦插苗的生根有更明显的促进作
从阆中市的自然、经济条件出发 ,阐述了该市经济林生产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了该市在当前长防林结构调整中 ,加速经济林生产发展的七项对策 ;针对现有经济林低产成因 ,提出了
林木种苗生产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为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必须实现种苗生产基地化,质量标准化,监督检查规范化,管理法制化。
摘 要:花鸟画的构图,虽无定式,但其中都体现着画家的审美修养。从构成美的角度,研究周中耀工笔花鸟画作品,阐述作品中美的元素,以期发掘出对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走向具有探讨性意义的内容。  关键词:构成美 周中耀 花鸟画   花鸟画的构图,虽无定式,但其中都体现着画家的审美修养。看一张画,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全画的置阵布势,即物象的总体安排。物象摆放得合理,恰當的位置,适中的比例,看上去便“舒服”。怎样
摘 要:对泼彩绘画作品进行创作和鉴赏时,需要辅助画面中存在的具象形体来使画面具有可解读的路径,这就是泼彩绘画中具象形体对画面的解释力。在泼彩绘画发展中,从以传统中国画审美为追求的泼彩绘画范畴中延伸出以构成感审美为追求的作品,此时泼彩画画面中具象形体的存在形态和存在意义产生变化。由此,将泼彩绘画作品中的具象形体进行理论提炼,提出“阐释性形体”和“构建性形体”一组概念,从而厘晰泼彩绘画作品中具象形体的
本文介绍了乐山市的野生植物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