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河西学院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她们的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其安全意识不容乐观的结论。在概述河西学院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的前提下,浅析了造成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观及客观因素,并论述了培养和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女大学生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1-03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影响。加之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范保护意识较差,安全问题突出,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尤为严重。2008年,四名上海商学院女生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而失去生命。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而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虐待 ;8月28日,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全国频发的女大学生安全事故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忧思。以此为背景,我们选取河西学院女大学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频繁的女大学生安全事故已然敲响了高校安全教育的警钟,然而从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今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却着实堪忧。仅以有限范围内的调查对象为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差的现状。以下将从这两方面做具体阐述。
1.女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薄弱
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过程和自身的价值观念,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程度。在调查过程中,少部分女生在涉及自身安全的问题上思维谨慎,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是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体现于网络社交、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
(1)整体安全意识不容乐观,低年级女生尤为突出
高校校园越来越趋于开放化发展,部分大学生却依然未能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在当代社会所倡导市场经济大浪潮下,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又重新掀起势头。对于大学生来说,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极有可能未能同步。加之并不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不良思想都有可能對其造成影响。多数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观念,对于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一度漠不关心。根据我们的调查,针对“是否关注2014年8月频发的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这一问题,10%人选择密切关注,81%表示一般性关注,而另外表示从不关注。在选择从不关注的9%中,近六成为一年级学生。
(2)网络社交忧患意识尚可,但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并不稳定
随着社交网络的大众化普及,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具有社交的需求,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网络的包容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社交具有其既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多数学生沉溺于QQ、MSN等其他各种聊天交友软件和网站,甚至将这种虚拟社交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根据调查,多数女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友存在风险,而认为不存在风险的人数占14%。关于“是否接受素未谋面的网友的见面邀约”这一点,有25%的女生从不与网友见面,而另外的75%则不同情境得选择与网友见面,如选择本地网友见面,选择聊得比较熟络的网友见面或由朋友陪同见面。
(3)女大学生在公共安全意识方面仍有待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17%的人选择从不坐黑车,73%的人则出于价钱或路程远近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而选择坐黑车,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关于车辆或司机信息,25%的人选择从不留意,每次都会留意的人数不超过11%;在聚会等公共场合,35%的女生选择用包包来保管财物,将近38%的女生选择手持或其他方式。校园内骑车载人,数车并行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多数女生走路时玩手机,听音乐,罔顾红绿灯者比比皆是。而女大学生对于陌生人问路这一行为还是具有较高的警惕意识。在有效回收的324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指路并上车亲自带路”选项的人数为零。
2.女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
我们这里所说的安全防范能力作为统称,实际上包括安全防范意识和危险应对能力两方面。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对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1]危险应对能力则是指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或紧急事故时的应对策略和反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能力。
(1)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结果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实行应试教育,重视文化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提高。但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安全知识的缺乏,更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能力。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诸如宿舍火灾,漏电,盗窃,抢劫,行凶,诈骗等安全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因为没有正确有效的防卫手段和处理措施,比如力量不足时以暴力进行反抗或防卫过当而受到伤害。
(2)女大学生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从女生的生理特征来说,女大学生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般而言,女孩子本来就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再加上身材娇小,力量不足,在遇到紧急事故或意外情况时不够冷静,容易慌张,这就大大增加了其受到伤害的几率。
二、 浅析造成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易受侵害的原因
像任何其他问题一样,当代女大学生之所以安全意识淡薄,同样是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方面;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心智发展程度、法制观念以及多方面压力的影响。 1.客观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三方面。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除去自身因素,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发展就受制于这几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1)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社会风险加大
电子产品和网络通讯及网络聊天交际软件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滋生了很多安全隐患。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网络交际。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便利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存在诸多虚假和有害信息,大学生极易受到蒙骗和利用。
(2)学校管理制度和生活设施方面存在漏洞
学校未能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管理制度和生活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极少数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但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且在常见安全问题的实际演练方面也力度不足。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0%的学生偶尔参加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但4%的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过。17%的学生知道学校的火警和急救等重要电话,2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58%的学生参加过心理辅导疏通,甚至有20%的人根本不了解这类活动。此外,校园里火灾是威胁大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学里发生火灾比发生盗窃造成的损失高出十几倍。[2]自1988年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以来,部分高校的校园生活设施未能同步发展。而且由于许多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极易导致火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家庭教育未能同步
家庭向来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效仿家长的行为。同时,考虑到环境对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大量案例资料说明,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或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是学生处于离异家庭或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缺少爱的关怀,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和不良行为。而且在缺乏父母正面教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拥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相关的危险应对能力。
2.主观原因分析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思想素质不高,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作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被过分溺爱,独立性差,心智发展不成熟;法制观念淡薄,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
受经济转型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同样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毕竟习惯于校园内涉世不深的生活,但大多数都能较快适应这种变化。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未能成功进行这种转化,这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一定的扭曲。[3]不良之风若是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及虚荣心的滋生便都成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环节。
(2)心智发展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以90后为主,多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自小便在生活和学习上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安排和照顾,缺乏自立意识。并且因为所受到的教育观念影响,对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度。从生理上来讲虽绝大部分都已成年,但于父母的长期溺爱,独立性差,安全知识面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缺乏防火、防盗、防骗的基本知识。对于安全问题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无关。对于问题的考虑过于单纯化,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3)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没有给予足夠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事。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甚至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
(4)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多方面的压力,内心冲突增加,挫折承受力降低。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就可能出现诸如攻击性、冷漠、消沉、焦虑、等极端情绪,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三、 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有效解决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策略就在于防患于未然,工作重心应当立足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上来说,就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应该开展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重视生命,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远离危险,珍爱生命。
1.学校重视安全知识教育
应将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可行的实际演练活动。我们知道,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仍没有足够的投入力度。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未能取得实际性效果。过去,高校常常采用“逐层传递式”教育方式,即只针对班团干部开设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育方式。[4]最近几年来逐渐转变为集体课堂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这一点上应当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途径的多元化。高校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5] 在内容上,应当保证国家安全教育、宗教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生活安全教育共同发展。
2.完善高校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安全设施是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的进行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健全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则是重要条件。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学校应当投入更多资金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不断调整安全管理制度,拓展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的保障机制,争取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3.做到校园安全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对于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总会抱有一定的恐慌之心。若是校方对于安全事故加以隐瞒,势必会在学生群体之中造成不良影响。学生不明就里,自会生出惶惶之心,加之以讹传讹,不利于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因此学校对于安全事故不可内部消化,应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晓,以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对其起到警示作用。从另一面来讲,校方可以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校园安全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校园安全问题动态。校园安全问题信息触及安全问题本身,能够给学生以比较直观的体验,通过积累间接经验来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结语
总之,高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高校从根本上重视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以多元化途径培养和提高其安全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迎乒.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78-181.
[2]黄晓林.论校园事故责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7):38-39.
[3]武敏 李艳 陶士超.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能力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6):10.
[5]史兆光 闫慧.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1(3):94-96.
本文系河西学院第五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29)
【关键词】女大学生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1-03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影响。加之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因素,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范保护意识较差,安全问题突出,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尤为严重。2008年,四名上海商学院女生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而失去生命。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而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虐待 ;8月28日,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全国频发的女大学生安全事故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忧思。以此为背景,我们选取河西学院女大学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频繁的女大学生安全事故已然敲响了高校安全教育的警钟,然而从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今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却着实堪忧。仅以有限范围内的调查对象为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差的现状。以下将从这两方面做具体阐述。
1.女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薄弱
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过程和自身的价值观念,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呈现出不同的程度。在调查过程中,少部分女生在涉及自身安全的问题上思维谨慎,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是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体现于网络社交、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
(1)整体安全意识不容乐观,低年级女生尤为突出
高校校园越来越趋于开放化发展,部分大学生却依然未能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在当代社会所倡导市场经济大浪潮下,利益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又重新掀起势头。对于大学生来说,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极有可能未能同步。加之并不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不良思想都有可能對其造成影响。多数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观念,对于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一度漠不关心。根据我们的调查,针对“是否关注2014年8月频发的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这一问题,10%人选择密切关注,81%表示一般性关注,而另外表示从不关注。在选择从不关注的9%中,近六成为一年级学生。
(2)网络社交忧患意识尚可,但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并不稳定
随着社交网络的大众化普及,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具有社交的需求,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网络的包容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社交具有其既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多数学生沉溺于QQ、MSN等其他各种聊天交友软件和网站,甚至将这种虚拟社交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根据调查,多数女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友存在风险,而认为不存在风险的人数占14%。关于“是否接受素未谋面的网友的见面邀约”这一点,有25%的女生从不与网友见面,而另外的75%则不同情境得选择与网友见面,如选择本地网友见面,选择聊得比较熟络的网友见面或由朋友陪同见面。
(3)女大学生在公共安全意识方面仍有待提高
根据我们的调查,只有17%的人选择从不坐黑车,73%的人则出于价钱或路程远近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而选择坐黑车,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关于车辆或司机信息,25%的人选择从不留意,每次都会留意的人数不超过11%;在聚会等公共场合,35%的女生选择用包包来保管财物,将近38%的女生选择手持或其他方式。校园内骑车载人,数车并行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多数女生走路时玩手机,听音乐,罔顾红绿灯者比比皆是。而女大学生对于陌生人问路这一行为还是具有较高的警惕意识。在有效回收的324份调查问卷中,选择“指路并上车亲自带路”选项的人数为零。
2.女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
我们这里所说的安全防范能力作为统称,实际上包括安全防范意识和危险应对能力两方面。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对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1]危险应对能力则是指面对各种危险情况或紧急事故时的应对策略和反应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能力。
(1)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结果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实行应试教育,重视文化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提高。但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安全知识的缺乏,更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能力。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诸如宿舍火灾,漏电,盗窃,抢劫,行凶,诈骗等安全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因为没有正确有效的防卫手段和处理措施,比如力量不足时以暴力进行反抗或防卫过当而受到伤害。
(2)女大学生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从女生的生理特征来说,女大学生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般而言,女孩子本来就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再加上身材娇小,力量不足,在遇到紧急事故或意外情况时不够冷静,容易慌张,这就大大增加了其受到伤害的几率。
二、 浅析造成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易受侵害的原因
像任何其他问题一样,当代女大学生之所以安全意识淡薄,同样是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方面;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心智发展程度、法制观念以及多方面压力的影响。 1.客观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和不良的家庭教育三方面。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除去自身因素,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发展就受制于这几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1)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社会风险加大
电子产品和网络通讯及网络聊天交际软件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滋生了很多安全隐患。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倾向于网络交际。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便利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存在诸多虚假和有害信息,大学生极易受到蒙骗和利用。
(2)学校管理制度和生活设施方面存在漏洞
学校未能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和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管理制度和生活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目前,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极少数的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但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且在常见安全问题的实际演练方面也力度不足。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0%的学生偶尔参加学校的安全教育培训,但4%的学生基本没有参加过。17%的学生知道学校的火警和急救等重要电话,26%的学生完全不知道。58%的学生参加过心理辅导疏通,甚至有20%的人根本不了解这类活动。此外,校园里火灾是威胁大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大学里发生火灾比发生盗窃造成的损失高出十几倍。[2]自1988年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以来,部分高校的校园生活设施未能同步发展。而且由于许多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极易导致火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家庭教育未能同步
家庭向来就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效仿家长的行为。同时,考虑到环境对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大量案例资料说明,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或受侵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是学生处于离异家庭或父母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缺少爱的关怀,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和不良行为。而且在缺乏父母正面教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拥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相关的危险应对能力。
2.主观原因分析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思想素质不高,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作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被过分溺爱,独立性差,心智发展不成熟;法制观念淡薄,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观因素。
(1)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
受经济转型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同样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毕竟习惯于校园内涉世不深的生活,但大多数都能较快适应这种变化。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未能成功进行这种转化,这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一定的扭曲。[3]不良之风若是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及虚荣心的滋生便都成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环节。
(2)心智发展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群体以以90后为主,多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自小便在生活和学习上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安排和照顾,缺乏自立意识。并且因为所受到的教育观念影响,对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关注度。从生理上来讲虽绝大部分都已成年,但于父母的长期溺爱,独立性差,安全知识面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缺乏防火、防盗、防骗的基本知识。对于安全问题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无关。对于问题的考虑过于单纯化,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3)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没有给予足夠重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事。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甚至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
(4)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多方面的压力,内心冲突增加,挫折承受力降低。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果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就可能出现诸如攻击性、冷漠、消沉、焦虑、等极端情绪,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三、 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有效解决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策略就在于防患于未然,工作重心应当立足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一点上来说,就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应该开展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重视生命,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远离危险,珍爱生命。
1.学校重视安全知识教育
应将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可行的实际演练活动。我们知道,目前高校对于学生安全知识的教育仍没有足够的投入力度。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未能取得实际性效果。过去,高校常常采用“逐层传递式”教育方式,即只针对班团干部开设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育方式。[4]最近几年来逐渐转变为集体课堂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在这一点上应当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途径的多元化。高校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5] 在内容上,应当保证国家安全教育、宗教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生活安全教育共同发展。
2.完善高校安全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安全设施是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的进行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健全而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则是重要条件。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学校应当投入更多资金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不断调整安全管理制度,拓展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的保障机制,争取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3.做到校园安全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对于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总会抱有一定的恐慌之心。若是校方对于安全事故加以隐瞒,势必会在学生群体之中造成不良影响。学生不明就里,自会生出惶惶之心,加之以讹传讹,不利于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因此学校对于安全事故不可内部消化,应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晓,以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对其起到警示作用。从另一面来讲,校方可以建立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校园安全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校园安全问题动态。校园安全问题信息触及安全问题本身,能够给学生以比较直观的体验,通过积累间接经验来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结语
总之,高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高校从根本上重视落实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以多元化途径培养和提高其安全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迎乒.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78-181.
[2]黄晓林.论校园事故责任[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7):38-39.
[3]武敏 李艳 陶士超.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能力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6):10.
[5]史兆光 闫慧.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1(3):94-96.
本文系河西学院第五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