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之后,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旨在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嘉应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建设的研究,力图发现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中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高校实现“创新”的基本路径,而且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中都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34-02
  为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培育人才的能力,教育部先后推出了“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强校”工程。在中央高层提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口号之后,教育部相应出台了大学“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方案。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成了“创新强校工程”的主流。本文拟对地处广东东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的高校嘉应学院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各校有关创新强校工程的资料,以期找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强校工程的引领功能。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粤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与网络关系、创新政策与机制、发展效果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和归纳地方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举措,识别关键要素。研究結果表明,通过发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公共服务等,充当区域战略规划者、资源评估者、网络构建者、指标优化者,广泛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一 地域文化为地方高校提供办学资源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
  利用地域文化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那么,地域文化和地方高校有何关联呢?首先,地域文化丰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院校对地域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其次,地方高校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服务地方发展。根据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形成的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的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地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使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与地域自然条件及形成的资源文化相结合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最后,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实现资源交换。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这种资源的交换往往也以地域文化为依托。
  二 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到创新强校工程
  2012 年2 月,教育部发布了“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这项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特色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上,高等学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主旨就是引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最终目标。
  高校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存在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激励力度不够、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保证质量工程取得预期效果,需要采取加强思想教育、改变观念、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高校质量工程工作实施多年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了教学基本投入,使本科教学软硬件设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也促使学校把办学积极性回归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来,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
  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自身的评价等级和建设水平,而且还将影响教师队伍、设备设施、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授课质量、教学管理等要素的结果。关于教学项目标管理,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
  在机制改革内容方面,重点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评价激励机制、科研创新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组织运行规则等七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高校办学发展导向,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搭建等工作要超越学科需求导向,逐步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导向为主转变;二是要转变现行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转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注重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为导向;三是转变高校组织管理方式,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四是转变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有效的聚集和增效。   三 以地域文化创意课推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發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
  综上,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
  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良好的发展基础、卓越的领导群体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高水平师资、充足的经费保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则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六大方面的制度安排,创新强校工程形成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彰显了扶优、扶强、扶需同时兼顾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从地域文化着手,作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强校工程的结合点,才能够让高校师生既能够下接地气,又能够跟进教育趋势,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能够留得住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童宝宏.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4]钟德仁,国海.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4(12).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S].教育部网站,2007-1-26.
其他文献
[摘 要] 国家已经提出了全民创业的理念,高校需要积极应对目前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加剧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校党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重要意义,从重视程度,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两项高校教育任务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党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相互促进的两大要素,精品课程建设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和良好载体,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水平。本文介绍我院精品课程建设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影响,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精品课程;青年教师;能力提升  [中
期刊
[摘 要] 诚信教育是贯彻党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在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诚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将其提高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诚信是爱国、敬业的道德基础,其主旨就是对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刻理解和衷心信仰,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和诚意尽责。诚信教育是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是要正确对待外在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实事求是,坚持真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进而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观点。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进行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近十五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存在课程资源相对贫乏,课程意识不够成熟,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教师科研能力薄弱,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培养即高师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问题;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68-02
期刊
[摘 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本培养的关键所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上好这门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这对新建的财经类本科院校而言,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分析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之后,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对该校西方经济
期刊
[摘 要] 就高等教育而言,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述基础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理论和实践联系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此,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是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思想特征为切入点,对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功能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现阶段各大院校
期刊
“国标”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培养标准,是一种评价教育“生产过程”是否达标的基本要求,更为侧重的是过程性评价。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  尽管距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标”正式出台还有一段时间,但此次会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含
期刊
[摘 要] 对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偏颇,导致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和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促使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创新。同时,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文科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
期刊
[摘 要] 实验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完善和补充,是经济学最具活力的分支之一,其影响遍及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的经济仿真实验室作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借鉴这两所高校的成功经验从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和软件利用、科研成果等几个方面,对湖南文理学院发展实验经济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条件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