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学会阅读并把握历史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因为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它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阅读也是一种技能,它要求读者学习理解书面材料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意义同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
阅读思维能力课文引言史料地图
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状态、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他们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身心正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的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此外,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综合分析,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教师该怎样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课文中最基本的历史材料,重视阅读课本非常必要。课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而阅读的过程是对历史记忆、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等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的前提。下面笔者结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人教版]中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谈谈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高超的课文导入艺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因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该课的引言引用了毛泽东的《长征》诗,课堂教学导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地名。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名与诗歌的题目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很快找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这些地名,也能分析得出这些地名都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地方。这样通过对引言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记住本节课的中心课题是长征。随后,笔者指出诗歌中提到的这些地名只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千山万水中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除了诗歌中提到的地方外,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红军长征渡过了几条江河呢?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个省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通过对课文引言的阅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课堂教学很顺利地转入下一进程。
二、加强对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史料,运用史料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出发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教材运用大量的史料,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据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这些历史证据建构起来的。 教材中正文部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阅读材料,怎样依托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其潜在意义呢?课文的正文分成两大部分: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二、长征的胜利。这两部分内容把红军长征的起因、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最后的结果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阅读,把握一些关键词,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他们要简要概括并叙述长征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过程中出现的有些现象也很难深入理解。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把该课的基本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掌握长征的原因,开始的时间、地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历史意义,长征结束的时间和标志,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随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拓展,积极思维。
三、培养学生对课文地图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一张色彩鲜明的地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笔者运用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地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图。如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等,同时要求学生能记住这些地名,并能知道它们位于哪个省境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并且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知道这些地名是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引用资料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引用的资料有穿插在正文中间的小字内容,也有一些配套的插图资料。这些文字和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通过学生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阅读,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识图、填图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愛国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热情付诸行动。
阅读思维能力课文引言史料地图
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状态、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他们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身心正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的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此外,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综合分析,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针对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教师该怎样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课文中最基本的历史材料,重视阅读课本非常必要。课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而阅读的过程是对历史记忆、概括、归纳、比较和分析等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的前提。下面笔者结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人教版]中的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篇课文,谈谈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高超的课文导入艺术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因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引言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该课的引言引用了毛泽东的《长征》诗,课堂教学导入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让他们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地名。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地名与诗歌的题目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能很快找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这些地名,也能分析得出这些地名都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地方。这样通过对引言的阅读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记住本节课的中心课题是长征。随后,笔者指出诗歌中提到的这些地名只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千山万水中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创设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除了诗歌中提到的地方外,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红军长征渡过了几条江河呢?红军长征走过了多少个省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通过对课文引言的阅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使课堂教学很顺利地转入下一进程。
二、加强对史料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史料,运用史料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出发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教材运用大量的史料,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根据来源于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史料这些历史证据建构起来的。 教材中正文部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阅读材料,怎样依托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其潜在意义呢?课文的正文分成两大部分: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二、长征的胜利。这两部分内容把红军长征的起因、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最后的结果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进行阅读,把握一些关键词,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他们要简要概括并叙述长征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过程中出现的有些现象也很难深入理解。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笔者把该课的基本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让学生掌握长征的原因,开始的时间、地点,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历史意义,长征结束的时间和标志,以及长征的历史意义。随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拓展,积极思维。
三、培养学生对课文地图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一张色彩鲜明的地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笔者运用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地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图。如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等,同时要求学生能记住这些地名,并能知道它们位于哪个省境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并且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知道这些地名是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引用资料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教材中引用的资料有穿插在正文中间的小字内容,也有一些配套的插图资料。这些文字和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
通过学生对课文各部分内容的阅读,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识图、填图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愛国热情,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热情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