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种方法: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语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
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三、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我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⑴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⑵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⑶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⑴对题目要质疑;⑵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⑶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時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比如:我教《跳水》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预习性尝试阅读,学生先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课文中‘他是船长的儿子’一句,为什么要用括号、文章最后一段‘四十秒钟’后面为什么要用破折号、课文写孩子气急了,为什么一处用‘急’,一处用‘极’、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 生的学习水平。其中第一问对于有些语文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属于设问性问题,已在自学中能解决了;第四问可归于推敲性疑问,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也能解答;其余几句,则在精读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只要坚持训练学生进行三处、三点、三次质疑,学生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寻疑的方法,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语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
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三、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学生质疑,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一般地,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课中的深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深究探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中心;而课后质疑,可以是总结型的,也可以是辨别鉴赏型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领悟写作方法。质疑训练,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1、“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坚持每天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
2、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教会学生提问,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教师讲解说明。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允许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师生互相提问,大家各抒己见。鼓励互相倾听,提倡求异思维。
3、开展质疑比赛,给同一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比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并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议,并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好问好多思的习惯。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我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⑴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⑵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⑶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⑴对题目要质疑;⑵对篇章结构要质疑;⑶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時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比如:我教《跳水》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预习性尝试阅读,学生先后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船长用枪逼着儿子跳水、课文中‘他是船长的儿子’一句,为什么要用括号、文章最后一段‘四十秒钟’后面为什么要用破折号、课文写孩子气急了,为什么一处用‘急’,一处用‘极’、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 生的学习水平。其中第一问对于有些语文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属于设问性问题,已在自学中能解决了;第四问可归于推敲性疑问,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也能解答;其余几句,则在精读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只要坚持训练学生进行三处、三点、三次质疑,学生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寻疑的方法,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