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国火箭将实现完全重复使用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niu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6日是我国运载火箭事业正式起步60周年纪念日,从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近日出炉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详细披露了我国未来航天运输系统路线图,其中提出到2045年,我国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其他重要节点规划如下—
  到2020年,我国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将实现首飞,在役火箭实施智能化改造,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与液体运载火箭可为用户提供“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VIP专车”等商业发射服务。
  到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成为现实。同时,空射运载火箭将快速发射能力提升到小时级,智能化低温上面级投入使用,运载火箭将有力支撑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間站运营维护、无人月球科考站建设,商业航天建成集地面体验、商业发射、太空旅游、轨道服务为一体的系统体系。
  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两级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火箭型谱更加完善,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以智能化和先进动力为特点的未来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高性能智能化空间运输系统将实现广泛应用,航天运输系统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40年前后,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组合动力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出现重大突破,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组合动力单级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新型动力进入实用性开发,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此外,在先进运输系统的支持下,针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目标的人机协同探索可以常态化、规模化开展,探索和利用空间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一定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它的价值追求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需要;在人的发展中,语文能够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且无可替代的东西是文本中所载的道。而教学过程则是引领学生在文本世界里求道的过程。  文本所载之道,不会像浮萍一样漂在水面上,而是如同莲花一样虽长于外却生于深处,要靠自己去探求,发现究竟,方得真趣、真意和真理。以文求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追求。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正>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公元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战国晚期赵国人。他一生主要活动于齐、楚二国,曾在楚国任多年地方官吏,并在那里培养了韩非、李斯两大弟子。他留下的著作收在后人整理过的《荀子》一书中。荀子是战国晚期从儒家分化出来并对儒家发动批判斗争的法家的杰出代表。荀子同儒家的斗争,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两个阶级、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制度的斗争在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反映。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尊孔反法思想的影响,这场斗争的本质常被歪曲与颠倒。有的以儒家卫道士自居,把荀子斥为
初中劳技课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对作品的构思和创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如何利用劳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在潜移默化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强大的国力,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初中生正处在人之初的时期,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教师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