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与学”的思考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一般未参加过儿童美术训练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近年来,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发所占的比重。但如果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其进步则不可估量。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君维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儿童处于自由创造的主动地位。万不可用程式化的模式、公式化的教条、以成人的意志强制性的机械模仿,来干涉教育儿童,这种做法的后果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直至对美术产生反感。这种教学与开发学生知识背道而驰。
  美术教学中如何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是关键,对儿童而言,没有生活感受是缺憾,有了生活感受无法表达便是遗憾。为了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在选修课中先抓儿童速写这一关。一个常见的静物、一个简单的工具、一个劳动机械、一个新的环境,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改变孩子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弊玻在速写过程中改掉个别好动的儿童“马虎”和“求快”习惯,一定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让学生勤思索、细观察,从中完成能力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就深入得如同绣花一样,这时再乘热打铁,催促“快”中有量点、有整体。儿童绘画教学讲究一个“严”字,多鼓励、多观察,收益无穷。教师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只要全身心投入,儿童就会学有所长。
  有了速写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美感素质加强了,潜力和智慧得以挖掘,儿童对自己的信心更足了,学会了对一景一物留心观察。美术教学也是一种综合教学,它把美有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学生在乐学善学的气氛中又得到美的熏陶。
  近十年来,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理论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得到澄清。可是落实到教学实践上却相差甚远。在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德育、智育、体育早已成为固定的教育模式。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往往围绕几大主科开展,美术教育仍处在附属地位。有些学校常以没有专业教师为名不开课,稍好些的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随便叫个老师顶顶,有的学校语文、数学、外语课一多,干脆把美术课挤掉,用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学校把艺术教育错误地理解为一种活动,用它来充当节假日学校的装饰。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情趣强加给学生,只讲如何去欣赏,不讲怎样观察、描绘,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实际上,有些变形、夸张的儿童作品往往是儿童自己直觉经验的体现,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产物。作为教师,在辅导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在绘画技能方面适当地加强指导和训练,进而完成儿童在艺术表现中的感性上的审美体验,丰富和强化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意识,这样无论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儿童自己的创作,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有的教师过早地把教“术”作为课堂的要求,过分强调技能技法的训练,什么透视、明暗、色彩、比例、结构、构图等等,却忽视了儿童教育的审美任务。或者仅仅把审美作为点缀或幌子,认为可有可无。片面地把儿童美术教育成人化,把高等师范院校的一套强化在课业中,教师讲得很吃力,学生更是难于理解,一些平时学得好的学生,一旦学了这些“术”,反而画不好。这种教师越俎代疱,把儿童思维纳入一个框框之中,把技术技能过分强调到不恰当的地位,不利于儿童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无法使儿童在练习或创作中发挥想象,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形式和情趣,从根本上失去了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审美教育。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担负班主任职责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得当,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对路,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教育的桥梁。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一、
期刊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去用心揣摩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等、真诚、信任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一块基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一个班主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理念。科学的进行班级管理,才是育人之道。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将班主任的爱心与责任恰当地合二为一呢?  班主任肩负着教
期刊
题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是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教师,但参加工作已有七个年头,看着那一张张日历在春夏秋冬中飘散;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生活中,我们究竟迎来了多少个日光月色?又送走了多少个黎明夜晚?在观看了电影《冯志远》之后,在亲身经历了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在目睹了那些幸存的可怜又可爱的孩子们之后……我一直在深深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宇宙
期刊
“环境可以塑造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泼,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以适应在新世纪下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教育司于1999年5月组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研制工作组,拟订了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
期刊
【内容摘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通过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激励能力,而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又会极大地促进班集体的建设。  【关键词】:动机 实践 评价 控制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
期刊
【摘 要】  侠义精神作为中国平民文化精神中的传统品格,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追根溯源,墨家理论与中国侠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侠文化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关系和作用往往被人们忽视,对此,应从史实出发,正确审视墨家与中国侠文化的关系,重新认识墨家思想体系,让更多的人对墨家有较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侠义 墨家 舍生取义    从《吴越春秋》中较完整地记载历
期刊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在《边城》题记中写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沈从文先生想表达一种人性牧歌,这种人性牧歌以“情”为基调。所以,这部作品给读者的一般印象就是饱含“淳朴唯美”之“情”。就“为艺术而艺术”来说,《边城》之“情”在当时确实传递着某种清新气息,透露着真正的文学品味;但它又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此“情”已被某种枷锁束
期刊
批评家唐娜·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里说:“我们都曾深受伤害。我们需要的是再生,而不是重生,我们被重构的可能性包括希望有一个没有性别的异形世界的乌托邦梦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在“作家”前加上“女性”以表特殊,但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人类未来的构想中来,并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已经可以被视作赛博格革命的开端了。  《北京折叠》出版以来,舆论广泛认为其没有起到拥有“女作家”“第一”这两个属性的科幻作品应有
期刊
从古至今,人们总有着返璞归真的本能渴望——远离尘世喧嚣,回归乡土,回归自然。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在田园里简单的自然组合都可以成为诗意的表达。唱一首田园牧歌,任其在山谷溪涧迂回荡漾,淙淙溪水随声附和。在钱钟书先生缔造的边城世界里,自然,人情,生命交织成美的悲剧,彰显生的道理。  对人情的理解:宁静又热闹  边城里处处讴歌着民风淳朴,人情热络。这日子时常十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领域综合应用的重要手段。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深化。有了教学资源库并进行资源共享,才能把各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更好的服务教与学。  ◆关键词: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职业教育;实施方案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广大教师有一个巨大的互相交流、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