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介绍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提出了皖北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以更好地促进皖北产业升级,缩小与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皖北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期能为其他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皖北;产业升级;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7-27-02
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衰退产业的淘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加强,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率和效能的过程。由于现代产业系统是一个开放度日趋扩大、要素组成繁多、产业关联复杂、结构变动剧烈的复杂系统,其演进趋势、优化原则、升级特征等,在新的产业运行环境中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判定,而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皖北六市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6%,2008年GDP占全省的30.9%,工业增加值占26.8%,财政收入占20.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0多元,是安徽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通过对皖北地区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升级提供借鉴,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崛起。
一、皖北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皖北经济和安徽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据测算,皖北地区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8%,安徽省新增财政收入的近30%、新增粮食和肉类产量的50%,以及60%左右的棉花,80%以上的牛肉、药材和水果的产量来自这一地区;其原煤、平板玻璃、呢绒等工业品产量占全省90%以上,发电量、白酒占70%左右,卷烟占50%左右,因此,皖北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促进皖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安徽崛起的潜力所在。
2、有利于实现皖北产业成功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其种植业仍占主体,如宿州市2008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三产结构初级化。以宿州为例,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仅批零贸易餐饮业就占到26.6%,而为生产和科技发展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同时其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制约,如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我省人均106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皖北地区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充分接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后发优势,着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皖北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以及政策和观念的因素,皖北地区经济基础弱,发展起点低,导致其产业升级缓慢,目前其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资金缺乏
皖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如目前皖北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仅为445.8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2.45%;人均财政支出仅为1071.6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45%,社会资本总量有限,能转化为投资的资本量少,而当地投资不足又影响到对外资金的吸引,如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09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500亿元,不及芜湖一个市利用省外资金量(575亿元);2010年一季度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2010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中,八成以上都投向皖江城市带。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升级形成强烈阻遏,2009年,境内外向苏北地区总投资1454亿元,远高于皖北三市的引资额,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沿江城市带和苏北对皖北产业升级形成合围,“屏障”和“过滤”效应日益明显,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其在资本投入上陷入恶性循环,资金的缺乏制约着皖北地区产业的升级。
2、人才资源不足
皖北地区人才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皖北地区的人口众多,但是其成人文盲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第二,由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冻结进人,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较低,中青年人员偏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较低,人才一直外流,而且皖北地区技术工人相对短缺,缺乏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众多,但大多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很少,导致皖北产业升级中缺乏人才资源的保障。
3、政策体系不完善
皖北地区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很高,安徽省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但其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皖北各城市对于如何升级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且有差别,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系统,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第二,安徽省的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缺乏分类指导标准,统一套用全省的准入标准,导致皖北一般项目很难达到申报标准,而且政策的部分条款过于原则化,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导致在具体的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第三,政策的制定往往着眼于项目本身和局部环节,对项目所在行业及其关联配套环节的整体性扶持体现不明显。因此应该根据皖北的特点,设计皖北产业升级的指标体系,建立皖北产业升级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以奖优惩后,进一步健全产业升级的领导机制、责任考核机制及部门协调机制等,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与其相配套。
4、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皖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缓慢,如具有核心作用的“两淮一蚌”,其本身发展比较慢,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同时皖北城市自身发展也不足,皖北地区城市化率仅为20%,城市化严重滞后,城乡空间布局不甚合理,而且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县域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分工互补关系未完全建立,横向经济联系度较低。
5、市场机制不健全
皖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其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必然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如2009年皖北三市六县金融市场化程度偏低,金融机构少,融资能力弱,银行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1个百分点,皖北金融、物流等主要服务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成本较高,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健全,区域内竞争态势恶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6、政治生态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以阜阳市为代表的皖北地区成为官场内生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其声誉,据报导,皖北近年来有18名县(市、区)委书记先后落马,多是因为买官卖官的腐败行为,导致其区域政治生态环境下滑,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着力打造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因此,皖北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缩小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差距,就必须突破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并提高其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和政治生态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带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鸿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雅枚,江三良.安徽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5,(09).
[3] 邹彦林.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 促进皖北地区跨越式发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4] 张丽,栾敬东.加快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J].集体经济,2009,(10).
[5] 聂扬飞.为加快皖北和沿淮发展献计献策[N].安徽日报,2010-5-21(A1).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3).
作者简介:
朱娟,女,江苏徐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关键词:皖北;产业升级;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7-27-02
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衰退产业的淘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加强,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率和效能的过程。由于现代产业系统是一个开放度日趋扩大、要素组成繁多、产业关联复杂、结构变动剧烈的复杂系统,其演进趋势、优化原则、升级特征等,在新的产业运行环境中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判定,而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皖北六市人口占安徽全省的46%,2008年GDP占全省的30.9%,工业增加值占26.8%,财政收入占20.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0多元,是安徽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通过对皖北地区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其他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升级提供借鉴,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崛起。
一、皖北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皖北经济和安徽经济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得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据测算,皖北地区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8%,安徽省新增财政收入的近30%、新增粮食和肉类产量的50%,以及60%左右的棉花,80%以上的牛肉、药材和水果的产量来自这一地区;其原煤、平板玻璃、呢绒等工业品产量占全省90%以上,发电量、白酒占70%左右,卷烟占50%左右,因此,皖北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促进皖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速安徽崛起的潜力所在。
2、有利于实现皖北产业成功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其种植业仍占主体,如宿州市2008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三产结构初级化。以宿州为例,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仅批零贸易餐饮业就占到26.6%,而为生产和科技发展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同时其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制约,如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我省人均106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因此,皖北地区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充分接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后发优势,着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皖北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以及政策和观念的因素,皖北地区经济基础弱,发展起点低,导致其产业升级缓慢,目前其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资金缺乏
皖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不高,如目前皖北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仅为445.8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2.45%;人均财政支出仅为1071.6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45%,社会资本总量有限,能转化为投资的资本量少,而当地投资不足又影响到对外资金的吸引,如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09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500亿元,不及芜湖一个市利用省外资金量(575亿元);2010年一季度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2010年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中,八成以上都投向皖江城市带。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升级形成强烈阻遏,2009年,境内外向苏北地区总投资1454亿元,远高于皖北三市的引资额,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沿江城市带和苏北对皖北产业升级形成合围,“屏障”和“过滤”效应日益明显,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其在资本投入上陷入恶性循环,资金的缺乏制约着皖北地区产业的升级。
2、人才资源不足
皖北地区人才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皖北地区的人口众多,但是其成人文盲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第二,由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冻结进人,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较低,中青年人员偏少,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收入水平较低,人才一直外流,而且皖北地区技术工人相对短缺,缺乏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众多,但大多缺乏基本操作技能,成为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的很少,导致皖北产业升级中缺乏人才资源的保障。
3、政策体系不完善
皖北地区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很高,安徽省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但其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皖北各城市对于如何升级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且有差别,已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系统,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第二,安徽省的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缺乏分类指导标准,统一套用全省的准入标准,导致皖北一般项目很难达到申报标准,而且政策的部分条款过于原则化,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导致在具体的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第三,政策的制定往往着眼于项目本身和局部环节,对项目所在行业及其关联配套环节的整体性扶持体现不明显。因此应该根据皖北的特点,设计皖北产业升级的指标体系,建立皖北产业升级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以奖优惩后,进一步健全产业升级的领导机制、责任考核机制及部门协调机制等,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与其相配套。
4、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皖北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缓慢,如具有核心作用的“两淮一蚌”,其本身发展比较慢,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同时皖北城市自身发展也不足,皖北地区城市化率仅为20%,城市化严重滞后,城乡空间布局不甚合理,而且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县域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分工互补关系未完全建立,横向经济联系度较低。
5、市场机制不健全
皖北地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其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必然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如2009年皖北三市六县金融市场化程度偏低,金融机构少,融资能力弱,银行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1个百分点,皖北金融、物流等主要服务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弱,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成本较高,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健全,区域内竞争态势恶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6、政治生态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以阜阳市为代表的皖北地区成为官场内生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其声誉,据报导,皖北近年来有18名县(市、区)委书记先后落马,多是因为买官卖官的腐败行为,导致其区域政治生态环境下滑,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着力打造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因此,皖北地区要加快产业升级,缩小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差距,就必须突破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并提高其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和政治生态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带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鸿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雅枚,江三良.安徽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5,(09).
[3] 邹彦林.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经济圈 促进皖北地区跨越式发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4] 张丽,栾敬东.加快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研究[J].集体经济,2009,(10).
[5] 聂扬飞.为加快皖北和沿淮发展献计献策[N].安徽日报,2010-5-21(A1).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3).
作者简介:
朱娟,女,江苏徐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