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宽视野、深基础、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生物工程作为高新技术专业,更应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沈阳工学院
基金项目: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项目编号:GZ201340;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专业建设专项2016,所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4.059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专业之一,是极具发展潜力,并与生物学科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1,2]。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是全国各大综合性院校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3]。
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现已发展成为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应用型大学。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创建于2010年,已有8年的发展历史,现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
1 生物工程专业教师构成
生物工程教研室共有4名专职教师,工作年限均超过5年,是一个积极、团结、向上的集体。本课题组组成合理,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多年来,本课题组全体成员长期工作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沈阳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学校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校深造,选送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此外,学校配合新增课程设置和重点课程建设,引进博士和国外学者以增强科研水平。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发酵工程、酿造工程、天然产物提取与开发等教学研究方向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在省内生物工程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团队将通过引进和培养逐步完善各发展方向的研究梯队。
2 生物工程专业已具备的研究工作条件
生物工程专业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几年,共建立了葡萄酒釀造技术中心、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图书馆和生命工程学院资料室具有充足的资料,供师生查阅。实验室有精良先进的实验仪器装备,这些条件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1 大学生学生社团开展情况
本专业设有百兰诺原酿与品鉴协会和蘑菇梦工厂社团,参与人数300余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创造了创新实践氛围,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2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在新教学计划中,模块式教学平台的设立,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比重增加,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讲义也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验室硬件建设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本科生指导教师监管制度,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反映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与时俱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学校较为重视和支持实验和实践教学研究。学院推出“3+1”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卓越计划等。学院出台一系列支持教学研究的相关政策,从经费、工作量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均对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评审立项,给予经费支持,形成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校园氛围。目前,学院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整体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强化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方法改革,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时效性成为今后工作的必然要求。
2.3 人才培养效果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理论联系实际,13级生物工程专业全班学生研究生平均考取率为50%。生物工程专业各年级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目前已申报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多项,参与学生数200余人;学生第一作者投稿论文20余篇,参加辽宁省挑战杯项目获奖6次,参加中科院创新创业项目6人次。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沈阳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为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臻唐,建洲,鲁双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38-239.
[2]吴晓敏,张强,宋运贤,等.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6(03):121-124.
[3]许崇利,许崇波.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6(11):129-130.
作者简介:王虹玲,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发酵及酶的固定化。
通讯作者:杨玉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沈阳工学院
基金项目: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工程,项目编号:GZ201340;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与实践-沈阳农业大学专业建设专项2016,所属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14.059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专业之一,是极具发展潜力,并与生物学科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1,2]。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是全国各大综合性院校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3]。
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规律,现已发展成为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相互支撑的应用型大学。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创建于2010年,已有8年的发展历史,现针对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
1 生物工程专业教师构成
生物工程教研室共有4名专职教师,工作年限均超过5年,是一个积极、团结、向上的集体。本课题组组成合理,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多年来,本课题组全体成员长期工作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沈阳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学校提供经费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校深造,选送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此外,学校配合新增课程设置和重点课程建设,引进博士和国外学者以增强科研水平。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发酵工程、酿造工程、天然产物提取与开发等教学研究方向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在省内生物工程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团队将通过引进和培养逐步完善各发展方向的研究梯队。
2 生物工程专业已具备的研究工作条件
生物工程专业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几年,共建立了葡萄酒釀造技术中心、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图书馆和生命工程学院资料室具有充足的资料,供师生查阅。实验室有精良先进的实验仪器装备,这些条件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1 大学生学生社团开展情况
本专业设有百兰诺原酿与品鉴协会和蘑菇梦工厂社团,参与人数300余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创造了创新实践氛围,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2 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在新教学计划中,模块式教学平台的设立,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比重增加,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讲义也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验室硬件建设情况不断完善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本科生指导教师监管制度,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反映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与时俱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学校较为重视和支持实验和实践教学研究。学院推出“3+1”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卓越计划等。学院出台一系列支持教学研究的相关政策,从经费、工作量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均对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评审立项,给予经费支持,形成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校园氛围。目前,学院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整体实验条件已经具备,强化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方法改革,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时效性成为今后工作的必然要求。
2.3 人才培养效果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理论联系实际,13级生物工程专业全班学生研究生平均考取率为50%。生物工程专业各年级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目前已申报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0多项,参与学生数200余人;学生第一作者投稿论文20余篇,参加辽宁省挑战杯项目获奖6次,参加中科院创新创业项目6人次。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沈阳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为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臻唐,建洲,鲁双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38-239.
[2]吴晓敏,张强,宋运贤,等.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应用型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生物制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生物学杂志,2016(03):121-124.
[3]许崇利,许崇波.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6(11):129-130.
作者简介:王虹玲,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发酵及酶的固定化。
通讯作者:杨玉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