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环境因素及影响;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有效途径,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认识和接受。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2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尝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面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能温暖学生,而且能点燃学生的生命。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环境因素及影响;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一方面学校德育体系中的某些固有原则、方法,不能对其中的积极因素做出及时反应和吸纳,使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到学生消极抵制;另一方面对部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无所适从,致使德育工作逐渐失控。因此,研究和解决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与有效途径,已经提上中学德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我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既体现了党对青少年一代的厚望,又使我们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在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二、环境因素及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外部因素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社会环境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构成。社会环境对中学德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信息社会呈上升趋势。学校的青少年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他们在接受学校德育之前,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完全排除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控制它,抵制其消极因素,利用其积极因素。
父母的态度、家庭的作风是影响青少年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被家庭教育者普遍认识和接受。目前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过度关心子女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对子女的了解研究;过度的感情投入,忽视了对子女爱而勿溺、严而有格的家庭教育方式;过高的目标期望,忽视了对子女的榜样示范教育。
学校环境主要由教风、班风、校风和学生校内外交往关系等构成。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但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实施全程控制的因素,唯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优秀的中学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总是把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当然要发挥学校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其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交往与活动促使学生自觉接受。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对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德育应如何做才能有成效?
3.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举手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2德育重在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学校对德育最为强调的就是要“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人们生活在“生活世界”中,任何离开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如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信念从小予以熏陶,也未尝不可,但要作为一种道德内容或行为去贯彻或训练,这就未必会有成效。因为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远离祖国或亲友的切身体验,他就很难真正领悟“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正涵义。因此,把一些成人世界中都难以理解或做到的道德理念,却叫一些没有任何生活体验的未成年孩子去理解,其起到的只能是事倍功半的作用。为此,对中学生的道德要求而言,其内容应更多地限于行为举止的训练、是非善恶的辨别等,这样一种水平的道德内容才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容易触摸并善于理解和做到的。
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效果应是“时时刻刻”——时时刻刻地进行渗透。学校要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用一流的环境氛围熏陶学生的公德意识。任何道德光靠说教是教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善恶对比,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科技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请校外辅导员、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改革形势、革命传统等方面进行教育;也可以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接触社会,受到教育。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学、实践,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了课内课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所有环节、所有时刻。这样德育就不再是以前那副呆板的说教面孔,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面对学生的德育现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想想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要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能温暖学生,而且能点燃学生的生命。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