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是WEB2.0时代标志性的网络服务新型模式,它成为连接虚拟网络与真实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成为人们青睐的人际传播新工具。它的普及与兴起到底说明了什么?为何人们在已经拥有众多传播工具的同时,仍然需要如此依赖于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使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性网络服务到底有何法宝?
[关键词]社会性网络服务 人际传播 人际交往
一、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2000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第一份有关互联网络与社会关系的调研报告(Internet and Society Report),报告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不是为人们之间的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反的,而是在技术发达的社会中使人们更加孤单。该报告引发了互联网络发展是否造成社会资本流失的广泛讨论。正是这种恐惧社会资本流失和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孤独感,使得软件的社会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2003年4月,在美国的ETCon(Emerging Technogies Conference)大会上,学术界的精英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Chy Sherky等,他们关于社会性软件的主题发言将社会性软件的讨论推向了一个高峰,引发了在世界范围对社会性软件的关注。
社会性网络(SNS,全称Social Nec-working Services)。或者叫“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
2003年3月,SNS网站在美国悄然兴起,短短的五个月内就风靡整个北美地区。据统计,在硅谷工作的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SNS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在国内,校内网、开心网、占座、人际中国、亿友等提供SNS服务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二、社会性网络服务流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中能够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并不少见。在SNS出现之前,比如各种个人聊天软件如QQ、MSN,如以交流发布意见与观点为主的社区BBS,还有个人网络邮箱与网络日志早巳大规模普及。网络传播的渠道五花八门、多不胜数。为何社会性网络服务还能异军突起,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这取决于社会性服务网络在人际传播方面的特殊优势。同时,这些特有的传播特点和优势也是社会性网络服务吸引网民、走红网络的现实原因。
1 相对真实摆脱虚拟束缚
“关系”是人际传播中的中心议题,它指双方对他们的行为的一系列期望,是建立在双方交往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关系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起来的。既然管理与扩展人际关系是人们热衷于使用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根本动机,那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人与人为什么要发生人际关系呢?
卡西尔曾经说过:“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地与人交往卡西尔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在人与人的真实交往中,人才能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而网络技术的普及似乎把人们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菲德勒说:“对于未来的电脑技术,可能不知道甚至不在乎我们正在与之进行交互的究竟是男一个人还是一个数字实体。”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以假身份在网络中活动,网络虚拟也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这样一面虚拟身份构建的传播之镜是很难让人看清“镜中我”的。在虚拟网络交往中,除了认识自己的目的难以实现,人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获取对别人的了解更如一场空谈。
社会性网络服务却如一道亮光照亮了这难分真假的网络世界,告诉人们“网络不完全是虚拟的,它也可以真实。”正如“校内网”创办者王兴所说:“网络并不一定是虚无飘渺的另一个世界和另一套秩序。”SNS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能够拓展用户的真实交际圈,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在SNS真实模式下,网络化社区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工作、感情和现实的生活都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传达的信息是真实而可靠的,并付诸真实的思维和行动,使网络摆脱了虚拟形态的束缚,与现实人际传播渴望真实的需要完美结合。现实生活的交往需要与网络世界不再是隔离、对立的两面,而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延伸,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接触,更好的实现人际传播的最终目的。
2 管理边界实现社会穿透
桑德拉-佩特罗尼奥(sandra Petro—nio)在“传播边界管理理论”(Commu—nicatlon Boundary Management)中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不停地进行边界管理的工作。他们主要是管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在此,边界是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愿意与对方分享的和不愿意分享的之间的边界。
与公共论坛(BBS)相比,虽然BBS以开放式的交流著称,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完全没有私人空间,一切活动是以“帖”为单位,以“帖”为中心的。帖子一发出去,就不再属于个人了。相对于BLOG而言,BLOG虽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完全的个人化。但也有它的遗憾,就是博客缺乏公共空间,完全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如果写了博客没人看的话,这对于那些期望通过写博客来获得一定成就感和认同度的人来说,挫败感是不言而喻的。快捷即时的聊天软件虽然方便迅速。也有一定的聊天记录功能,但时间久了聊天记录也会自动消失。QQ群虽然能够群体同时交流,但它的非保存性同样也是它的一大软肋。与传统校友录网站相比,同学录主要是局限于熟人之间,巩固已有的感情,这样就把它的交流范围太大地缩小了,对于扩大社会人际交往圈无甚帮助。而且传统校友录网站还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理念的弊病。
对传播边界的管理常常是透露与隐藏中辩证的过程——你何时透露自己的信息?何时不透露?应该透露哪些信息?向谁透露?以往互联网中过度公众化,或过度私人化的特性,使与入分享和保护自己的需求之间经常存在冲突,人们被困在透露信息不安垒与发布信息无人分享的窘境中。而实现信息的分享却是实现社会穿透,增进友谊的关键。社会穿透(social Penetration)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交流双方会透露出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人的信息,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简而言之,社会穿透就是关系当中增进亲密感和信息透露的过程。
SNS却很好的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结合,同时拥有个性的blog和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还具有强大用户搜索功能。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用户可以通过隐私设置使SNS网外以及好友之外的人无法浏览自己的主页信息,他们可以放心的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管理发布自我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朋友们的最新情况,还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与网内搜索、交友功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自我的透露与好友信息的获取中不断增进圈内情感和亲密感,深化拓展人际关系。社会性网络服务不仅帮助用户权衡网络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找到合适的传播的边界,还有助于他们拓展人际关系,分享个人信息,实现社会穿透。
三、结语
“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三段论,是麦克卢汉的一个天才般的预言。人们曾经在部落化时代,面对面地进行口耳交流,而网络科技的发展虽然使在人们之间架起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却也把人类锁进了各自的“盒子”。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但村里的人却很少出门抛头露面,甚至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或者只是一条狗,亲近的信息距离与遥远的心理距离使网络社会进入令人尴尬的状态。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出现使人类在重新部落化的过程中,找回了村里的亲近感,回到了个人对个人真实交往的形态,这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于回归真实人际交流的内在需求与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在人类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重新部落化的进程中,帮助人类由单纯地拉近技术信息距离,到真正走入鸡犬相闻、人际互动的地球村,实现部落里“技术信息”、“人际关系”内外共进的完善与进化过程。
[关键词]社会性网络服务 人际传播 人际交往
一、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2000年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第一份有关互联网络与社会关系的调研报告(Internet and Society Report),报告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不是为人们之间的互联提供了技术支持,相反的,而是在技术发达的社会中使人们更加孤单。该报告引发了互联网络发展是否造成社会资本流失的广泛讨论。正是这种恐惧社会资本流失和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孤独感,使得软件的社会化程度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发展。2003年4月,在美国的ETCon(Emerging Technogies Conference)大会上,学术界的精英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Chy Sherky等,他们关于社会性软件的主题发言将社会性软件的讨论推向了一个高峰,引发了在世界范围对社会性软件的关注。
社会性网络(SNS,全称Social Nec-working Services)。或者叫“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
2003年3月,SNS网站在美国悄然兴起,短短的五个月内就风靡整个北美地区。据统计,在硅谷工作的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SNS来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在国内,校内网、开心网、占座、人际中国、亿友等提供SNS服务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二、社会性网络服务流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中能够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并不少见。在SNS出现之前,比如各种个人聊天软件如QQ、MSN,如以交流发布意见与观点为主的社区BBS,还有个人网络邮箱与网络日志早巳大规模普及。网络传播的渠道五花八门、多不胜数。为何社会性网络服务还能异军突起,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这取决于社会性服务网络在人际传播方面的特殊优势。同时,这些特有的传播特点和优势也是社会性网络服务吸引网民、走红网络的现实原因。
1 相对真实摆脱虚拟束缚
“关系”是人际传播中的中心议题,它指双方对他们的行为的一系列期望,是建立在双方交往模式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关系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通过交流和互动建立起来的。既然管理与扩展人际关系是人们热衷于使用社会性网络服务的根本动机,那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人与人为什么要发生人际关系呢?
卡西尔曾经说过:“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地与人交往卡西尔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在人与人的真实交往中,人才能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而网络技术的普及似乎把人们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菲德勒说:“对于未来的电脑技术,可能不知道甚至不在乎我们正在与之进行交互的究竟是男一个人还是一个数字实体。”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以假身份在网络中活动,网络虚拟也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这样一面虚拟身份构建的传播之镜是很难让人看清“镜中我”的。在虚拟网络交往中,除了认识自己的目的难以实现,人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获取对别人的了解更如一场空谈。
社会性网络服务却如一道亮光照亮了这难分真假的网络世界,告诉人们“网络不完全是虚拟的,它也可以真实。”正如“校内网”创办者王兴所说:“网络并不一定是虚无飘渺的另一个世界和另一套秩序。”SNS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能够拓展用户的真实交际圈,力求回归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在SNS真实模式下,网络化社区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工作、感情和现实的生活都紧密相连,相互之间传达的信息是真实而可靠的,并付诸真实的思维和行动,使网络摆脱了虚拟形态的束缚,与现实人际传播渴望真实的需要完美结合。现实生活的交往需要与网络世界不再是隔离、对立的两面,而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延伸,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接触,更好的实现人际传播的最终目的。
2 管理边界实现社会穿透
桑德拉-佩特罗尼奥(sandra Petro—nio)在“传播边界管理理论”(Commu—nicatlon Boundary Management)中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不停地进行边界管理的工作。他们主要是管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在此,边界是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愿意与对方分享的和不愿意分享的之间的边界。
与公共论坛(BBS)相比,虽然BBS以开放式的交流著称,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完全没有私人空间,一切活动是以“帖”为单位,以“帖”为中心的。帖子一发出去,就不再属于个人了。相对于BLOG而言,BLOG虽然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完全的个人化。但也有它的遗憾,就是博客缺乏公共空间,完全是一个人的自说自话,如果写了博客没人看的话,这对于那些期望通过写博客来获得一定成就感和认同度的人来说,挫败感是不言而喻的。快捷即时的聊天软件虽然方便迅速。也有一定的聊天记录功能,但时间久了聊天记录也会自动消失。QQ群虽然能够群体同时交流,但它的非保存性同样也是它的一大软肋。与传统校友录网站相比,同学录主要是局限于熟人之间,巩固已有的感情,这样就把它的交流范围太大地缩小了,对于扩大社会人际交往圈无甚帮助。而且传统校友录网站还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理念的弊病。
对传播边界的管理常常是透露与隐藏中辩证的过程——你何时透露自己的信息?何时不透露?应该透露哪些信息?向谁透露?以往互联网中过度公众化,或过度私人化的特性,使与入分享和保护自己的需求之间经常存在冲突,人们被困在透露信息不安垒与发布信息无人分享的窘境中。而实现信息的分享却是实现社会穿透,增进友谊的关键。社会穿透(social Penetration)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交流双方会透露出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人的信息,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简而言之,社会穿透就是关系当中增进亲密感和信息透露的过程。
SNS却很好的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结合,同时拥有个性的blog和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还具有强大用户搜索功能。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用户可以通过隐私设置使SNS网外以及好友之外的人无法浏览自己的主页信息,他们可以放心的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管理发布自我信息,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朋友们的最新情况,还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与网内搜索、交友功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自我的透露与好友信息的获取中不断增进圈内情感和亲密感,深化拓展人际关系。社会性网络服务不仅帮助用户权衡网络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找到合适的传播的边界,还有助于他们拓展人际关系,分享个人信息,实现社会穿透。
三、结语
“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三段论,是麦克卢汉的一个天才般的预言。人们曾经在部落化时代,面对面地进行口耳交流,而网络科技的发展虽然使在人们之间架起了信息的高速公路,却也把人类锁进了各自的“盒子”。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但村里的人却很少出门抛头露面,甚至不知道隔壁住的是男是女或者只是一条狗,亲近的信息距离与遥远的心理距离使网络社会进入令人尴尬的状态。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出现使人类在重新部落化的过程中,找回了村里的亲近感,回到了个人对个人真实交往的形态,这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于回归真实人际交流的内在需求与渴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在人类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重新部落化的进程中,帮助人类由单纯地拉近技术信息距离,到真正走入鸡犬相闻、人际互动的地球村,实现部落里“技术信息”、“人际关系”内外共进的完善与进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