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是基于学科专业条件、师资条件、制度条件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中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已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肇始、探索、曲折、跨越到持续发展几个阶段,其中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稳定的环境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提;加强学科建设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提升师资水平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培养质量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总结这一历程有助于推动水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
【机 构】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45004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46
【出 处】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是基于学科专业条件、师资条件、制度条件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中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已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肇始、探索、曲折、跨越到持续发展几个阶段,其中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稳定的环境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提;加强学科建设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提升师资水平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培养质量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总结这一历程有助于推动水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水利人才,促进水利事业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和大繁荣.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式”概念就成为文论界用以讨论、分析、反思近百年来中国文论知识生产与理论建构的高频关键词.在“范式”概念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运用中,学界存在着诸多差异、分歧和模糊之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库恩所提出的“范式”的原初意义的偏离.库恩强调“范式”是以“范例”为标志、由科学家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种更大的理解框架.将paradigm译为“典范”而不是“范式”,或许可以更好地凸显这个概念的理论内涵与在实际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但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范式”所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
先秦儒家之所谓“士”,为仁义之士兼“异能之士”,即士之为士不仅要有以民为本的政治品德,而且要有安邦治国的行政才能.先秦儒家要求王侯公卿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而后者之得为如此,在其因竞相争雄而不能不竞相“养而择士”.先秦儒家于士之“养”态度鲜明,一是“可食而食之”,即指士农工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就如同农夫种粟米,工匠造轮车,商人通有无,士“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亦是自“食”其“功”因而无可厚非;二是“富贵不能淫”,即强调士以“君子当功受赏”为晋身之正道,而断乎“不可以货取”.
要对以“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等为关键词的当代文学理论进行追本溯源式思考,就有必要对近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生产机制作必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将“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作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无疑能够将问题聚焦于“生产机制”这一中心话题之中.一方面,从言说语境的流变来看,近代来以来文学理论的言说语境经历了一个从“现代性”到“消费”的变化过程.尽管“现代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但当代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言说语境,既是近代以来所生成的“现代性”语境在当代的流变,也是对现代性话语的传承与呼应.而
近几年来,有关后人类的言说已经变得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新物质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引导学者由迷恋语言转向重视物质,继而回归身体与生活世界.虽然生态理论大家海瑟曾于2008年宣告“后身体”时代已经来临,但这个回归的过程非但没有终止,而且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精神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人类美学必然落实到身体的维度.恰如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中指出的那样,有机体与机器将结合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后人类,而这意味着承认人是一种身体性存在.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个事实,物质生态女性主义者阿莱默将赛博格视为人类、机器、自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
广松涉是战后日本富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以创立“广松哲学”著称.作为对同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盲点的补充,“身心”论在广松哲学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架接其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桥梁.二战前后国际哲学界及其影响下的日本学界的身体论转向,共同构成了广松涉“身心”研究的思想史语境.广松涉将身体视为能够扩展至世界范围的开放系统,主张在函数的、机能的关系态中重构“身心”.通过身体机能状态的自为化,现象世界在人的意识中“转成”.自他关系内在于“身心”,使人超越人称之别达致“共同主观性”.广松涉的“身心”论再塑了生命的
由于生物科学、医药技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有关后人类美学的言说逐渐兴起,牵连出复杂的话语实践.梳理和延伸相关线索,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是否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它又将具有什么样的研究纲领?经过一番理论跋涉,我们发现后人类的建构是完全可能的:后人类主义并不意味着设定一种被命名为“后人类”的实体性存在,而应被如其所是地领受为“在人类主义之后”;它不再将人类理解为封闭的理性主体,而是探究人类与非人类他者(智能机器和其他生命)合作的可能性;在经过恰当的位移和阐释之后,这种思潮可能重新为美学(感性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王政燃副研究员的专著《牟宗三本体论研究》2021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该书以现代新儒家哲学研究为背景,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牟宗三的本体论哲学,作者不仅考察和梳理了牟氏的学思历程、学术资源,而且重点从圆善论的超越本体、良知论的道德本体与存在本体之统一、知识论的良知本体之坎陷等方面展开对了牟宗三本体论的阐发和剖析,完整勾勒出牟宗三本体论的丰富内涵.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