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控制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则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效果。教师要采用简化预设的方法,给学生留下充足的生成空间;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生成,并根据其调整预设方案;教师要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
关键词:预设;生成;初中语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此如果教师的课前预设太多,则会限制学生的生成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注意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合理调控两者,则能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得更高。
一、 删繁就简,留足生成空间
课前预设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属于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预设的内容展开教学,让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预设的部分,导致授课变成了对于课前预设的无条件执行,这样就在无形中捆绑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法展开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在预设中要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给学生留出大量的空间,促使其自主生成。
《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出了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悔恨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设计了过多的内容,让学生探究文章中的词句分析,则会让学生忽略了探究文章中的情感,也不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在预设的过程中采用删繁就简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到文章的情感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讨论,探讨:“大家在生病的时候,自己的家长会如何照顾自己呢?那么大家是否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给父母足够的关心呢?大家会主动地照顾父母吗?”这样的教学能将教学重点放到情感方面,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思考:“在课文中作者为何对母亲的关怀视而不见,为何还对母亲恶语相对呢?”这让学生联系文章中的情感展开思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逐步变得懊悔呢?其变化由何而来?”这样能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避免以教师为本位的过度预设,而将其删改为以学生为重点的预设。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展开有意义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捕捉动态,调整预设方案
课堂生成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自主学习,体现自己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不少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突发奇想,产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当学生的“听众”,捕捉动态生成,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探究作者如何展现紫藤萝花之美,此后则鼓励学生探索作者如何从花朵的盛放中联想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何作者会从花的凋谢和盛放联想到人生的不幸呢?作者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而有所感悟吗?”教师发现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分析,于是就利用了这个课堂动态生成,调整了预设,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样学生就从中获得了启迪,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因为曾经遭受迫害,且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因此才会从紫藤萝的盛放中获得人生的感悟,认识到人生的美好和永恒。这样就适当加快了教学的速度,并且添加了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作品的学习板块。这样的教学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预设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较强的现场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教师可以适当调快或者减缓教学的速度,也可以调整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的顺序,甚至还可以添加或删除某些板块。
三、 辩证共生,提升教学效率
课堂预设和生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而是有着辩证共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预设为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用生成作为导向,展现出预设的可辨性。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
在指导学生学习《背影》时,有学生突发奇想,认为作品中的父亲随意穿过铁道,破坏了交通规则,而且这样也十分不安全,不是父亲的良好榜样。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没有拘泥预设的内容,而是根据生成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教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想要让读者感受到什么呢?是为了批评父亲的行为吗?还是为了展现其他的内容呢?”学生认识到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是评论父亲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为了展现父亲经历艰险为自己买橘子的过程,体现父爱的伟大。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又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阅读文章时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对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进行了反思,认为教师不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也不应讓学生的思维僵化,而应该顺势而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生性格比较活泼,因此教师更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内容,而应该根据生成效果及时调整预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后展开反思,尝试思考预设和生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未来教学的方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好调整预设和生成,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预设和生成都只是教学手段,不能脱离开学生这个主体空谈预设和生成。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教学的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丽琴.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考试周刊,2017(105).
[2]曹朝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
作者简介:
李发春,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关键词:预设;生成;初中语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因此如果教师的课前预设太多,则会限制学生的生成和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注意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合理调控两者,则能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得更高。
一、 删繁就简,留足生成空间
课前预设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属于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预设的内容展开教学,让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预设的部分,导致授课变成了对于课前预设的无条件执行,这样就在无形中捆绑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法展开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在预设中要采用删繁就简的原则,给学生留出大量的空间,促使其自主生成。
《秋天的怀念》一文体现出了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悔恨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设计了过多的内容,让学生探究文章中的词句分析,则会让学生忽略了探究文章中的情感,也不容易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深入体验。教师可以在预设的过程中采用删繁就简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到文章的情感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讨论,探讨:“大家在生病的时候,自己的家长会如何照顾自己呢?那么大家是否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给父母足够的关心呢?大家会主动地照顾父母吗?”这样的教学能将教学重点放到情感方面,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进行思考:“在课文中作者为何对母亲的关怀视而不见,为何还对母亲恶语相对呢?”这让学生联系文章中的情感展开思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逐步变得懊悔呢?其变化由何而来?”这样能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避免以教师为本位的过度预设,而将其删改为以学生为重点的预设。这样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展开有意义的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捕捉动态,调整预设方案
课堂生成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自主学习,体现自己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不少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突发奇想,产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当学生的“听众”,捕捉动态生成,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动态生成的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方案,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
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探究作者如何展现紫藤萝花之美,此后则鼓励学生探索作者如何从花朵的盛放中联想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何作者会从花的凋谢和盛放联想到人生的不幸呢?作者是因为自己的人生而有所感悟吗?”教师发现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分析,于是就利用了这个课堂动态生成,调整了预设,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样学生就从中获得了启迪,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因为曾经遭受迫害,且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因此才会从紫藤萝的盛放中获得人生的感悟,认识到人生的美好和永恒。这样就适当加快了教学的速度,并且添加了根据背景资料分析作品的学习板块。这样的教学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预设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有较强的现场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教师可以适当调快或者减缓教学的速度,也可以调整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的顺序,甚至还可以添加或删除某些板块。
三、 辩证共生,提升教学效率
课堂预设和生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而是有着辩证共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预设为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用生成作为导向,展现出预设的可辨性。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
在指导学生学习《背影》时,有学生突发奇想,认为作品中的父亲随意穿过铁道,破坏了交通规则,而且这样也十分不安全,不是父亲的良好榜样。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没有拘泥预设的内容,而是根据生成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教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作者想要让读者感受到什么呢?是为了批评父亲的行为吗?还是为了展现其他的内容呢?”学生认识到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并非是评论父亲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为了展现父亲经历艰险为自己买橘子的过程,体现父爱的伟大。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又提出让学生思考如何在阅读文章时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也对自己的教学预设和生成进行了反思,认为教师不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也不应讓学生的思维僵化,而应该顺势而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生性格比较活泼,因此教师更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内容,而应该根据生成效果及时调整预设。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后展开反思,尝试思考预设和生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未来教学的方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好调整预设和生成,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预设和生成都只是教学手段,不能脱离开学生这个主体空谈预设和生成。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教学的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丽琴.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考试周刊,2017(105).
[2]曹朝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
作者简介:
李发春,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